胡國風,樓麗瓊,黃自珍,胡志宇,李淑玲,敖婕奇
近年來,隨著軟式內鏡診療技術的日益進步,各級醫療機構將內鏡診療技術廣泛應用于臨床[1]。軟式內鏡作為一種可復用的醫療器械,其復雜的種類、精細的結構及特殊的材質均給清洗消毒及滅菌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戰,也是醫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如何提高軟式內鏡處理質量,降低軟式內鏡處理質量問題而引起的感染,已成為各級醫院感染部門關注的問題。該課題組成員采用問卷星制作問卷,將問卷發放給各級醫院溝通聯絡群,對江西省109所各級醫院軟式內鏡處理現狀進行調查,了解軟式內鏡清洗消毒及滅菌存在的問題,為規范軟式內鏡的管理,制定軟式內鏡處理的質量標準和操作流程提供依據,現將實施過程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21年1月—2021年2月采取電子問卷調查方法抽取江西省109所二級和三級醫院處理軟式內鏡的相關資料。
1.2 方法
1.2.1 問卷制作 依據2016年軟式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WS 507—2016)的相關規定,請相關專業專家共同參與資料完善和審核,設計《各級醫院軟式內鏡再處理現狀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被調查醫院級別、床位數、軟式內鏡使用后處理方法、管理制度及流程、處理人員是否經過培訓4個維度28個條款。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0.7。
1.2.2 調查方法 通過問卷星制作調查問卷,將問卷鏈接發送至各級醫院溝通交流工作群,將參與問卷的要求及注意事項進行線上培訓,讓參與問卷調查人員掌握調查方法、內容及目的[2]。待完成填寫后由課題組成員在后臺提取數據,為防止數據出現誤差,采取按比例抽取問卷進行相互交叉復核。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統計軟件對調查問卷進行分析,所有調查問題采用百分比、構成比等描述性指標進行分析。
2.1 各級醫院等級與床位占比情況 本研究調查的109家醫院中,三級甲等醫院占29.36%,三級乙等醫院占8.26%,二級甲等醫院占55.96%,二級乙等醫院占6.42%;床位>2 000張占4.59%,1 000~2 000張占18.35%,500~999張占37.61%,<500張占39.45%。醫院等級和床位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醫院等級與床位占比(n=109)
2.2 承擔軟式內鏡處理的部門情況 參與調查的109所醫院中承擔軟式內鏡處理的臨床使用科室和消毒供應中心分別占62(56.88%)和47(43.12%)。
2.3 承擔軟式內鏡處理的62個臨床使用科室情況 37.10%臨床使用科室對使用后軟式內鏡進行測漏檢查,38.71%處理軟式內鏡場所符合規范要求;16.13%科室有軟式內鏡處理設備;24.19%使用科室有處理軟式內鏡的管理制度;只有29.03%臨床使用科室有處理軟式內鏡的操作流程;29.03%臨床科室有專職人員對軟式內鏡進行質量監測。臨床使用科室承擔軟式內鏡處理的具體情況詳見表2。

表2 承擔軟式內鏡處理的62個臨床使用科室情況(n=62) 單位:個(%)
2.4 承擔軟式內鏡處理的47個消毒供應中心情況 70.21%消毒供應中心對使用后軟式內鏡進行測漏檢查,65.96%處理軟式內鏡場所符合規范要求;76.60%科室有處理軟式內鏡的清洗消毒及滅菌設備;85.11%科室有處理軟式內鏡的管理制度;80.85%科室有處理軟式內鏡的操作流程;53.19%有專職人員對軟式內鏡進行質量監測。消毒供應中心承擔軟式內鏡處理具體情況見表3。

表3 承擔軟式內鏡處理的47個消毒供應中心情況(n=47) 單位:個(%)
3.1 軟式內鏡特點及國內外感染形勢 軟式內鏡是用于疾病診療的可彎曲的內鏡。一般包括膀胱鏡、膽道鏡、胃腸鏡、支氣管鏡等,主要用于普外科、泌尿外科、呼吸內科等臨床科室。目前軟式內鏡作為一種較為可靠的檢查和治療方法廣泛應用于臨床,可為疾病診斷提供準確的信息。軟式內鏡作為一種可復用的醫療器械,其復雜的種類、精細的結構及特殊的材質均給清洗消毒及滅菌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戰,也是醫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點和難點。Febre等[3-6]研究表明,軟式內鏡是引起院內交叉感染的醫療器械之一,這與2016年美國急救醫療研究所公布的十大醫療技術危害結果是一致的。
Robertson等[7-9]多次報告軟式內鏡再處理質量問題引起的醫院感染事件。Rahman等[10]等報告,軟式內鏡感染存在漏報和少報的問題、主要是因為病人感染潛伏期長或者無明顯癥狀。陳文森等[11-14]報告最近幾年國內多起十二指腸鏡相關感染暴發事件。Qiu等[15-16]相繼報告了因軟式內鏡處理質量問題引起的不同細菌感染事件。
3.2 軟式內鏡調查中發現的主要問題 軟式內鏡作為臨床檢查和治療的效果是醫療行業有目共睹的,但大家關注的是其療效和為疾病診斷提供的有利信息,追求利益最大化,較少關注軟式內鏡的清洗消毒質量,使用后的再處理質量常被人忽視。本次調查中發現,62個臨床使用科室和47個消毒供應中心承擔軟式內鏡處理的設備、場所、流程、人員培訓、管理制度、是否對軟式內鏡進行測漏檢查、是否有專職質量監測人員等都存在問題,但臨床使用科室存在的問題更為突出。
3.3 分析臨床使用科室處理軟式內鏡的利與弊 軟式內鏡器械處理模式主要是一部分醫院由臨床使用科室自己處理,另外一部分醫院是使用后送消毒供應中心按十大流程集中處理。本次調查結果顯示,56.88%的醫院軟式內鏡由臨床使用科室處理,臨床使用科室軟式內鏡清洗消毒區面積小或未設置專門的清洗消毒區和沒有專職的清洗消毒人員,以手工清洗消毒為主,操作人員文化水平參差不齊[17],清洗消毒人員沒有經過正規培訓,人員流動性大;軟式內鏡處理的管理制度、職責和流程不規范或缺失、相關部門監管力度不夠等因素都容易造成軟式內鏡處理質量不合格,這與本次調研結果是一致的。從表2可見,臨床使用科室是否對軟式內鏡進行測漏檢查、軟式內鏡處理的設備、場所、流程、人員培訓、管理制度及是否有專職質量監測人員等只有11.29%~56.45%符合規范要求。
本研究結果顯示,臨床使用科室處理軟式內鏡用水只有11.29%符合規范要求,這與寧培勇等[9,18-20]研究清洗軟式內鏡用水的不合格會增加內鏡感染風險是一致的。部分醫院臨床使用科室雖配備了自動清洗消毒機、終末漂洗制水設備及薄膜過濾檢測等設備,但因設備數量不足或對水質監測不到位也容易引起醫院感染。
3.4 分析消毒供應中心處理軟式內鏡的利與弊 近年來的相關調研結果和文獻表明,軟式內鏡器械再處理質量不容忽視,應高度關注。如何保障軟式內鏡再處理質量,保證病人就醫安全,已成為醫院感染管理面臨的重要問題。針對軟式內鏡再處理質量問題,國家衛健委委托中華護理學會消毒供應專業委員會專家查閱大量文獻[21],于2020年8月編制并出版了《軟式內鏡集中式清洗消毒及滅菌技術操作指南》,旨在要求集中由消毒供應中心處理使用后的軟式內鏡,提高軟式內鏡處理質量,保障病人就醫安全。這與WS310.1 2016要求是一致的[22]。
軟式內鏡集中由消毒供應中心回收、清洗消毒,工作人員進行相關技能培訓,人員相對固定,操作流程標準化,如果采用機械清洗時各種程序由設備的電腦控制,不受人為因素的影響,還可根據軟式內鏡種類的不同進行調整,清洗質量得于保障。從表3可見,消毒供應中心是否對軟式內鏡進行測漏檢查、軟式內鏡處理的設備、場所、流程、人員培訓、管理制度及是否有專職質量監測人員等54.35%~86.96%符合規范要求。從這組數據來看,雖然現在集中由消毒供應中心處理軟式內鏡比臨床使用科室相對比較規范,但離國家規范要求還是有差距,今后必須加強軟式內鏡再處理的軟件和硬件建設,提高軟式內鏡再處理質量。
本研究通過對各級醫院軟式內鏡再處理方式、方法、管理制度、處理流程及質量監測等現狀進行調研,分析存在問題,強調軟式內鏡使用后應由消毒供應中心集中處理,加強環節監管,制定醫院軟式內鏡再處理質量標準,建立和健全醫院軟式內鏡再處理管理制度,降低因軟式內鏡處理質量問題引起的醫院感染,提高軟式內鏡處理質量,保障病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