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蕓,蘇 沂,王輔之,李 莉,胡晨晨,葉明華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式依然嚴峻,護理教師對即將成為護士的護生教育也受疫情影響。傳統教學中,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虛擬平臺和超媒體等技術資源的整合,以及基于項目或基于工作任務等創新的方法論技術,已經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護理教學過程。其目的是盡可能以最有效的方式進行教學,并確保學生可持續性在線學習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1-3],教師需要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來設計課堂,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學過程的重心從教轉移到學[4-5],學習會更深入,更持久。“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應用BOPPPS教學模式開展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對護理崗位工作任務的知識、能力進行細化、分解、序化,重構教學過程,不僅節省時間和成本,并且可以讓學生共享信息,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滿意度和學習興趣[6-7]。
BOPPPS最初是由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教師教學技能工作坊開始應用[8],隨后它得到廣泛推廣[9-10]。BOPPPS是以建構主義和交際法為理論依據,推出的以學員為中心的導學互動模式[11]。BOPPPS核心在于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教師評估其教學計劃的工具[12-13]。BOPPPS有6個階段:導入(bridge-in)、學習目標(learning objective)、前測評估(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測評價(post-assessment)和反饋性總結(summary)。由于專注能力的持續時間,BOPPPS將每節課分成幾個小部分[14-15]。
導入(Bridge-In)是第一階段,讓學生集中精力去完成目標任務。在這一階段,教學策略包括分享即將學習課程的原因、重要性或想法;講述或分享與課程主題相關的個人經歷;提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同時可以描繪出吸引學生興趣的介紹或分享有趣的事實;把學生將要學的內容和他們已經學過的內容結合聯系起來,從已知向未知過渡的過程。
第二階段是學習目標(learning objective),包括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教師闡明和明確學習目標,即學習者應該掌握什么知識,獲得什么技能,以及課程結束時達到的目標。
前測評估(pre-assessment),即第三個階段,教師確定學習者的興趣和能力,結合課前學情分析結果,包括本堂課學習之前檢驗學生對相關知識了解和認知程度,如相關醫學基礎知識掌握或課前預習情況等,以調整授課內容的深度、廣度與進度,使其更適合特定的學習者群體。通過簡單測試、作業、或者非正式的問答都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第四階段是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包括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師生互動以及學生之間的生生互動。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分成小組,討論課程材料中出現的問題,并在講課過程中暫停幾分鐘,給學生“留白”,利于學生單獨思考或小組討論。
后測評價(post-assessment)是第五個階段,旨在評估學生是否學到了課程要教的內容,是否達到課前學習目標。評估與目標或結果直接相關,并因課程內容而異。
反饋性總結階段(summary),即最后一個階段,教師和學生進行反思,以整合所學的課程。教師可以通過總結要點、回顧內容、給出反饋或肯定學生的努力和成就來結束。同時,還會預先通知下節課的內容。具體實施BOPPPS混合式教學過程的設計路線見圖1。

圖1 BOPPPS混合式教學設計路線圖
《社區護理》是一門有一定理論深度的課程,以“教師、教材、教法”改革為主線,將課程定位于滿足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學習、滿足護理人員繼續教育、滿足“1+X”崗位等級技能學習需求,探索基于以知識學習為基礎,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理實一體化”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線上線下混合式BOPPPS教學模式。該模式應用對象為某中部地區高職院校20級1個班級的護理學生作為試點,時間從2021年9月—2021年12月,由社區護理課程組3位教師進行授課。教學效果的評價采用多維度、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方法。綜合成績包括線上成績(80%)和線下成績(20%)。線上成績包括章節的學習次數(5%)、線上作業的完成情況(10%)、線上期末考試成績(60%)、課堂線上簽到(5%),線下社區護理實驗匯報(20%),包括學生自評(5%)、互評(5%)和教師評價(10%)。以“社區護理模式和程序”章節為例,介紹BOPPPS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社區護理課程中的具體應用,見表1。

表1 BOPPPS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社區護理模式和程序”的應用

(續表)
2.1 課前發現問題
2.1.1 情景導入 首先在線上平臺以文檔的形式發布預習資料《渥太華憲章》的內容,引出健康促進五大策略,教師分享與社區主題相關的經歷、故事或資料,如《“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然后線上平臺介紹課程的目標,展示學生將要學習社區護理的內容和鞏固已經學習過的社區概念、社區衛生服務內容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動機。
2.1.2 學習目標 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學習目標來進行和展開,學習目標是BOPPPS模型中6個階段的關鍵階段之一。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制定學習目標,遵循目標設計的SMART原則即目標應具有明確性(specific)、可測量性(measurable)、可實現性(achievable)、相關性(relevant)和時限性(time-based)[16-17],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依據布盧姆教學目標分類理論,將學習目標分成認知、情感及技能3個領域[18-19],這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標準。線下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不斷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并獲得計劃、溝通和協調能力。通過社區典型案例介紹,學生對學習目標有清晰的理解,養成自發主動學習的習慣。
2.1.3 前測評估 前測評估由教師來評估學習者的興趣和能力,以調整課程的深度、廣度和進度。通過使用學習通線上平臺,布置社區調查的案例資料,進一步了解學生對社區和人群健康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對社區護理模式和程序等教學內容的了解掌握情況,以便教師在課上教學有的放矢。通過線上問卷調查和測試,了解學生對本次知識的預習情況,從而明確了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根據學生學情分析結果,設計教學起點,使授課更有針對性,教學內容的難度和形式也更符合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情況。
2.2 課中解決問題 課中學生先分析已有的社區調研數據,運用所學的流行病學和統計學知識,進行人群分組描述和差異比較,發現社區存在的問題及可能的原因。在生生互動、師生交流互動中,這種參與式學習方式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全程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他們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學習過程中,通過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發展了學生溝通、交流、計劃和整合能力,從而加強了整個團隊合作。教師也鼓勵學生分享其他小組討論的結果,用SWOT分析法評估他人的優勢、劣勢、機會和挑戰[20-21],以確定該目標制定是否可行、合理、可測量和可評價。此外,課堂上教師提出社區現存的各種可能情況,學生們考慮根據預估情況,不斷調整社區護理的診斷、計劃、實施和評價,不斷循環往復直至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教師負責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從而掌握社區護理模式的知識和熟練應用社區護理程序的技能。同時,發展了學生獨立思考、交流溝通、團隊協作能力,有助于培養他們在未來護理工作崗位解決和分析問題能力,達到了教學和實踐技能訓練的目的。
2.3 課后提升學習質量
2.3.1 后測評價 課后采用線下小組討論、社區評估項目任務的完成、線上發布測試題、學生設計宣傳教育作品展示等多種方式作為后測評價。通過自評、互評、師評等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的評價方式,檢測學生實際學習效果,教師判斷教學目標是否達到并進行深入反思,相應地調整教學方法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線上采用選擇題或簡答題來測試學生對社區護理模式和程序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對于實際社區護理程序的評估、診斷、計劃、實施和評價,學生采用分析報告的形式,分析社區可利用的資源、條件、人群接受度等因素。實踐技能的獲得,教師帶領學生實地周游社區、與社區關鍵人物進行訪談、社區人群問卷調查等方式和技巧,評估和收集社區和人群健康狀況及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為了掌握所學內容,要求學生完成一份社區評估報告,并保存一份社區調研的記錄、日記或反思日志。
2.3.2 反饋總結 在BOPPPS教學模式的最后一個階段,教師總結所學內容、綜合學習,并布置下節課的學習內容。總結過程中通過小組總結、學生反饋和教師對教學內容重難點總結、概括和凝練,使學生對教學內容形成清晰的邏輯主線,拓展并鞏固所學知識。例如:社區護理模式重點是促進社區的健康,實現個體、環境、文化和社會水平動態的高層次健康狀態。總結不同社區護理模式應用的目的、社區護理程序的工作方法、有計劃地制定社區健康促進策略,利用適合的工作方法解決社區現存以及潛在的健康問題。
社區護理課程采用BOPPPS混合式教學模式符合高職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課前導入和學習目標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前測評估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有助于教師根據學情分析掌控教學進度,并調整教學方法;參與式學習使學生成為真正的課堂主人,有助于培養學生系統思維能力,并幫助學生找出解決問題方案,這有助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并發展創造力。多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相互討論、互動和分享學習經驗,更有助于整合學生所學知識,更快地學習并發展創造性思維。線上和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利于因材施教,發現學生學習的差異性,并給出個性化、有針對性的建議,吸引學生和促進學習并解決他們在學習中發現的問題。通過學生設計作品的展示匯報,參與式學習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深度和創造潛力。此外,學生在社區實踐中學到靜態觀察、與重要人物訪談、與人群交流溝通等技巧,對社區實踐進行梳理和整合,有效增強了學生的社區實踐技能,為學生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寶貴經驗,顯著提高學習效果。后測評價采用多元化、多維度、多層次、多角度評價分析,考察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助于教師指導和安排課后復習內容;反饋性總結可以使學生對教學重難點有清晰的主線,更好地搭建系統知識框架。學生通過小組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分享知識和學習經驗,教師點評并指出學習的不足和建議。應用BOPPPS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生學習社區護理課程的時效性和效果。
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創造性的課程和愉快的氣氛,BOPPPS混合式教學模式吸引了學生學習興趣并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學生非常喜愛這種教學模式。但在應用BOPPPS教學模式時,建議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時間表,并建立一個支持性的學習環境;也可以將這種教學模式應用于其他課程,進行不同課程研究結果間的比較,以交叉驗證BOPPPS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