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彩周
[摘要]“第一公里”冷鏈服務是農產品在整個供應鏈環節保鮮保質的關鍵。分析認為“第一公里”農產品冷鏈處理可以通過當地種植大戶、批發市場、第三方物流等路徑(組織主體)來完成。從解決各路徑個性化問題的視角,提出政策傾斜支持種植大戶帶動小農戶對農產品進行規范化冷鏈處理;多主體參與產地市場建設,完善市場基本交易規則,提升冷鏈服務能力,科學厘定冷鏈服務價格;通過精準招商等,引進、培育規模化冷鏈物流企業等策略。此外,從解決各路徑面臨的共性問題視角,提出預冷知識宣傳與技術培訓,扶持農產品品牌與制定“第一公里”冷鏈服務技術標準,加強冷鏈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優秀人才培養、使用制度等策略。
[關鍵詞]農產品;第一公里;冷鏈服務路徑;保障策略
[中圖分類號]F252.8:F762;U1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52X(2022)03-0025-07
Path and Implementation Support Strategy of "First-mile" Agricultural Cold Chain Services
CUI Caizhou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 China)
Abstract: Predicating that the "first mile" cold chain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an be completed through such agents as local large planters, wholesale markets, and third-party logistics providers, etc.,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lping each agent for this purpose, this paper proposed a series of strategies including preferential policy to encourage large planters to lead small farmers into standardized cold chain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multi-ag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lace-of -origin market to improve basic market transaction rules, build better cold chain service capabilities, and scientifically price the cold chain services; and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enterprises of scale through precise investment promotion and attraction, etc. In addi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common problems faced by all the agents, it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pre-cooling knowledge publicity and technical training, support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 brand building and formulation of the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first mile" cold chain service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ld chain service infrastructure, and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appointment of outstanding talents in this field, etc.
Key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 first mile; cold chain service path; support strategy
0 引言
農村物流“第一公里”是指農戶和種植大戶所售的農產品從其手中到鄉鎮物流網點的最初一段路程[1]。農產品冷鏈物流“第一公里”狀態,主要即指農產品收割后預冷(一般要經過初加工,如揀選、去根等),也即收獲后,第一時間內利用一定設備和技術處理農產品,使其冷卻到適宜運輸或貯藏的最低溫度,以保持產品硬度和鮮度等品質,以及就近冷鏈運輸、質檢、冷藏等,農產品沒有從鄉鎮物流網點外運的處理狀態,其核心是產品預冷環節。農產品“第一公里”冷鏈服務是冷鏈物流的初始基礎與保障,做好“第一公里”冷鏈服務對于保證群眾生活必需品的優質供應,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國內農產品“第一公里”冷鏈服務的研究文章,多數是從具體冷鏈儲運方法、冷鏈設施改進等某一角度探討[1-3]。結合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常態防控,著力探討“第一公里”冷鏈服務運營路徑及面臨問題、相應對策的綜合性研究相對較少。本文欲對此進行初步探討。
近年來,全國各地發生菜農、果農的鮮活農產品嚴重滯銷的現象,多數與鮮活農產品產地“第一公里”冷鏈服務環節存有短板相關,改進“第一公里”冷鏈服務勢在必行。
一般來說,新采摘的果蔬,常溫下貨架期為3-5d,而預冷+冷庫保存下,貨架期可在15d 以上[2]。貨架期大幅提升后,可以進行錯峰銷售和遠距離運輸,同時降低冷鏈物流中后端的冷藏、冷凍環節的機械能耗,經濟效益增加。預冷及冷鏈運輸到就近儲藏網點冷鏈儲藏等“第一公里”行為有助于產品銷售時間、銷售半徑擴張,有助于提高產品的溢價能力。
提升“第一公里”冷鏈服務水平已成為共識。但目前來看,許多地區,尤其是欠發達鄉村,由于冷鏈服務組織不力,預冷、冷運、冷藏設施匱乏以及農戶冷鏈處理意識淡薄,農產品“第一公里”冷鏈處理效果總體仍不理想,亟需政府、企業、社會相關方面聚力解決。
1農產品“第一公里”冷鏈處理的主要路徑
多數農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農村,農戶經營規模小,小微農產品收購商采購地點分散,這兩類主體一般是不愿意出資直接對農產品進行冷鏈(尤其是預冷)處理的,而是在采摘后常溫運輸到冷鏈配送中心再冷鏈發運,或者直接常溫就近運輸配送,農產品總體上損耗較大。
因此,如何組織對農產品冷鏈處理成為“第一公里”農產品保質保鮮的關鍵。不同主體組織開展的冷鏈服務特色也有所不同,根據冷鏈服務組織主體不同,可劃分為不同的路徑。根據目前實際,“第一公里”冷鏈服務組織主體主要有種植大戶、批發市場、第三方冷鏈物流公司三類,由此,也就有相應三種冷鏈服務路徑。應說明的是,農業專業合作社(政府扶持由農民自愿參與的組織)、其他社會組織(行業協會等)也是農產品“第一公里”冷鏈服務的主要組織者或者參與者,由于這些組織作為合作者也參與上述三種路徑冷鏈服務(當然也有部分是它們單獨組織的冷鏈服務),所以對這類組織冷鏈服務不擬作為單一冷鏈路徑論述。
1.1 農業種植大戶
農業種植大戶(本文中包括大型家庭農場、參與農業生產的規模企業等)作為“第一公里”冷鏈服務主體,這是最本土化的方式。小規模種植的農民通過和種植大戶簽訂(可由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統一代為簽訂等)有關預冷(以及第一公里其他有關冷鏈服務,本處主要指預冷)協議,付出一定比例費用,由種植大戶代為預冷,或者以一定價格銷售給種植大戶,由大戶預冷。如果種植大戶(或農業公司)承包土地,從事規模農業,農戶受雇經營賺取工資或分紅,農產品預冷也自然由大戶規模化開展。
如上所述,一般來說,分散的農戶或者小規模收購商是不愿意投入較多資金開展產品預冷的。因為,分散農戶考慮到支出成本與收入報酬的不匹配即付出成本太高而不愿意進行冷鏈處理。小規模收購商,考慮到收購的農產品地點、對象經常不固定,預冷設施過多投入(或租賃)顯然不經濟。由于種養大戶多數是本地能人,立足本土產品生產經營,且本來就有部分業務從事產品預冷等冷鏈業務(包括自建、租賃冷鏈設施等業務),如果能以某種方式吸引農戶加入自己的冷鏈業務體系,除了可以維持自身產品預冷等冷鏈處理需求,對于增加自身收益、減少農戶的產品損失,顯然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1.2 產地市場(產地批發市場)
農產品產地市場,一般即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它是農戶家門口的市場,反映著農業生產與消費者供需信息,也是農產品冷鏈服務契約簽訂的主要平臺與渠道。產地市場冷鏈儲運對于經營戶分散且規模普遍偏小的特色山區尤顯重要。市場經營主體(這里不擬探討沒有參與農戶冷鏈服務的小經營戶)通過與農戶結對子,確定“第一公里”冷鏈服務價格或者農產品收購價格。之后,在對農產品預冷處理后,冷運到市場,經過分揀、標準化處理后冷藏,可以就地售賣或者通過冷鏈物流賣到外地市場。
產地市場建立有助于解決產地農產品積壓、標準化處理、冷藏等難題,同時也是本地農產品向外展示的平臺,優質農產品通過本地市場的展示(伴隨交易),也會吸引更多外地冷鏈物流企業進入,把相關產品運輸售賣到國內外客戶手中。
1.3 第三方物流企業
通過行業協會引介以及政府常規招商、項目招標競聘等方式,吸引外地大型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企業,即可以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務的外部供應商)進駐。第三方物流公司通過與農戶簽約(可以借助農業合作社平臺統一開展),約定適時收購農戶符合一定規格的農產品,經過冷鏈處理后再運送到城鎮批發市場、超市。“農超直接對接”可以看作是這種模式的延伸化,即超市充當第三方經營者,直接負責農戶的產品收購、預冷、儲藏,并分揀運送到超市售賣。
第三方物流公司全程參與農產品冷鏈服務,暢通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需求信息,某種程度上也降低了農產品售賣成本(特別“農超對接”),賦予了農戶與消費者在定價中更靈活的議價空間,一定程度上互惠農戶與消費者。
應該說明的是,不管哪種冷鏈服務方式,政府的介入是必須的。主要由于這些主體組織冷鏈服務當前尚不太穩定,需要積極引導、幫扶。另外,基本的經營條件(路、水、電、網絡等)也需要公共服務部門(尤其是政府)推進完善。當然,也應說明的是,各類主體經營冷鏈服務是市場需求的產物,市場供求狀況最終決定每個經營主體存在的必要性與否及預期收益多寡,所以各類主體的冷鏈服務應根據市場需求動態調整。
2 農產品“第一公里”冷鏈服務不同路徑面臨的主要難題
基于農產品“第一公里”冷鏈處理的組織主體不同,面臨的問題也有所區別。同時每類主體面臨的問題,其他主體也同樣會受到影響,即面臨一些共性的問題。基于此,本文除了對冷鏈服務主體本身面臨問題進行闡述外,也簡要闡述各主體面臨的主要共性問題。
2.1 不同冷鏈服務路徑面臨的個性化問題
如上文所說,不同的冷鏈服務路徑,即體現組織主體不同,所以不同冷鏈服務路徑面臨的問題,也即不同組織主體提供冷鏈服務面臨的問題。
(1)種植大戶對普通農戶參與產品冷鏈處理帶動不強,其主導的冷鏈服務定價較為隨意。目前,經營大戶自身經營能力強,但對一般農戶的產品冷鏈處理帶動效果不強,尤其是有關農產品預冷等處理帶動效果不明顯。因此,應探討如何給予一定政策支持(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促進水果、蔬菜以及其他農業品種種植的經營大戶在農產品采摘后,第一時間帶動農戶對農產品進行規范化冷鏈處理。由于缺乏一定的收費標準,各地種植大戶對一般農戶提供的產品預冷等服務收費不規范,不少農業大戶感覺是“被求者”,收費要價隨意,不利于農戶農產品預冷服務有效開展。
(2)產地市場尚未規范建立。產地市場建立與完善的核心是要處理各參與主體的關系與完善定價機制。產地市場的發育與當地產品的交易量、區域位置有很大的關系。進一步發展產地市場,促進“第一公里”農產品的冷鏈處理,其關鍵是構建產地市場主體(經營戶,尤其是批發大戶)與數量眾多的中小農戶的有效合作關系,在農產品收購、預冷、儲運等環節進行規范化操作。但目前這類合作關系尚需更穩步推進。
另外,產地市場一般是確定收購農產品再做冷鏈處理,不會專門做預冷等冷鏈服務。因此,農產品沒有收摘上市前,確定收購價格是關鍵問題,應探討建立農民預售產品價格的評估協商機制(政府市場監管部門參與),克服交易雙方自發定價、隨意漲價、降價等不規范行為。
(3)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冷鏈服務能力有待提升。引進第三方物流企業推進農產品冷鏈服務,首先應選擇可進入農村進行綜合冷鏈服務的外地優質企業,以農產品收摘為起點,對農產品從預冷、初加工、儲存,直至冷鏈外運、售賣等提供一條龍服務。但目前,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進入產地市場,多數缺乏整合產地預冷、產地加工以及批發市場建設的能力。
在產地農產品第三方物流企業冷鏈處理方面,尚需要地方政府的參與引導,促使第三方物流企業能與冷鏈服務需求主體(農戶等)建立高效協作關系,對普通農戶產品開展“第一公里”預冷服務,以及低溫環境下初加工、運輸、倉儲服務或者就地收購,并開展后續冷鏈處理。目前,核心問題是如何通過專業化、精細化預冷及其他冷鏈服務吸引農戶、農業合作組織接受服務,并建立緊密高效的協作關系,尚需要多方面探索。
另外,第三方物流企業冷鏈服務發展與服務價格機制完善也有很大關系。目前,在廣大農村地區如何確定冷鏈服務價格以及未進行冷鏈處理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并沒有規范的文件指引,而且,隨著農產品價格波動變大,定價機制設計也面臨一定困難,這也是困擾第三方物流企業進駐的關鍵問題。
不同的經營主體,對于農產品“第一公里”預冷處理方式有所差異,但核心都應注重建立與分散小農戶的密切合作關系,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建立必要的動態調整收費服務機制,促進農民接受冷鏈服務。
2.2 不同冷鏈服務路徑面臨的共性問題
除了各服務路徑即各經營主體面臨的個性化問題外,各經營主體也面臨一些共性難題。
(1)農戶、涉農企業預冷意識薄弱。在廣大農村地區,普通農戶普遍對農產品預冷意識不強,即缺乏生鮮農產品全程冷鏈前移理念。考慮成本與預冷設施使用頻率等,相當比例的農戶和中小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加工流通企業不擬重點探討)不愿投入資本購置或租賃預冷設備,錯過了農產品產后第一時間預冷降溫的時機。
(2)地方農產品品牌發育不足。建立農業品牌,有利于促進農戶形成品質意識,珍惜自己的“安全信譽”[4],有利于對當地產品生產統一管理,且有利于制定統一標準和處理流程(包括制定“第一公里”冷鏈處理流程),對生鮮農產品開展有效預冷、分級、加工、包裝、貯藏。但目前農產品地方公用品牌、個體(種植大戶)農產品特色品牌仍然較少,這需要政府與社會相關服務機構的多方參與。
(3)農產品預冷服務標準不統一。目前,冷鏈處理標準,尤其是預冷標準不統一,不利于“第一公里”農產品冷鏈服務規范化開展。冷鏈服務標準體系(主要牽涉到“第一公里”),包括農產品收割后各類產品的預冷技術、包裝規格、轉運設備標準、收費價格(預冷等冷鏈服務價格)等沒有統一標準,致使冷鏈服務組織主體在開展冷鏈服務各環節工作時缺乏統一標準參考,也使得預冷與后續冷鏈服務環節不能很好銜接。
(4)預冷、冷藏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總體來講,我國預冷、冷運、冷藏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大部分地區果蔬采摘后仍在常溫下裝車和運輸,冷鏈流通率不到5%[5]。
目前,農產品常用的預冷方法是產地就地預冷與采后直接入冷庫(距離產地有一定距離)冷卻。而節省成本最好的辦法就是產地就地預冷,但總體上我國產地預冷設施(比如可以高效預冷的差壓通風預冷、真空預冷、水冰預冷、新近發展的移動冷庫箱等機器設備)資金投入尤為匱乏。就地預冷以及冷庫的不足導致我國果蔬現有低溫貯藏量僅占果蔬總量的 1%-2%,低溫貯藏能力嚴重不足[6]。
(5)人才匱乏。在農產品預冷、冷鏈運輸到儲運地點等環節,需做到科學分揀、有序進入冷庫儲存,以及分裝運輸到需求的集散地或者超市,需要大量專業冷鏈物流服務人才。目前,在廣大農村尤其是欠發達地區農村,農業技術人員不足,冷鏈物流(服務)人員尤其缺乏,需要社會各方,尤其是政府在農業發展政策方面給予人才更多支持,促進冷鏈服務人才下鄉。
3農產品“第一公里”冷鏈服務的保障策略
農產品冷鏈服務策略既涉及到個性化路徑(策略),也涉及到共性化解決策略。
3.1 根據冷鏈服務的特色路徑,探討個性化解決策略
(1)構建生產大戶、普通農戶冷鏈服務供需的雙向激勵機制,并完善相應定價機制。加大新型農業經營戶(農業生產大戶)培育力度,調動種植大戶主動帶動小農戶實施農產品預冷。推進當地農戶股份式加入農業生產大戶經營或者其控股的冷鏈運輸體系,產品集中采摘、運送、儲藏。對種植大戶提供預冷設施自行購置、配送、安裝調試相關方面財政補貼,提供預冷設施(政府購置的設施)租賃優惠。設置專項資金資助,即設定量化指標,對幫助小農戶預冷服務的產品達一定數量或產品銷售收入達到一定數量標準的農業生產大戶,分級別獎勵。
出臺激勵措施吸引農戶接受“第一公里”冷鏈服務。為鼓勵本地產品外運銷售,擴大市場規模,對參與、接受預冷服務的農戶以及和冷鏈企業(種植大戶)合作訂立購銷協議,通過冷鏈物流,推廣本地產品的戶口,可以在產品新增收益稅收上給予一定的減免。此外,允許小農戶在產品銷售后按銷售利潤一定比例扣除先期冷鏈服務費,減少農戶資金支付壓力。
完善生產大戶冷鏈服務定價與監管機制。即依據市場成本支出情況、季節特點等確定農產品冷鏈服務的價格,并建立監管機構,實行動態有效監管。對和農戶簽署合同確定的預冷等冷鏈服務價格,一般不能隨意變動;如果由于市場成本驟增需要變動的,要通過溝通說明,經過農戶認可才變更。
(2)完善產地市場建設。多主體參與產地市場建設。政府市場管理部門、行業協會,可以組織引導大型流通企業、市場批發經營戶與農業種植大戶(規模化種植企業)、普通農戶精準化對接,構建常態化穩定的交易(合作)關系,共同參與產地市場建設。
完善市場基本交易規則。通過締結穩定或者彈性(根據需要不定期簽訂)契約,穩定產地農產品供給與需求方(市場經營戶)冷鏈服務基本關系。農產品一旦確定采摘時間,市場批發經營戶等即應第一時間進入田間,參照有關冷鏈服務標準,開展產品預冷(代為預冷或者收購后直接預冷,一般以后者居多)、分揀、冷鏈運輸(即通過優化市場監測檢疫流程,開辟冷鮮農產品快速通道,運入到市場)、冷藏,并準備下一步的銷售。
提升產地市場冷鏈服務外溢能力。進一步擴大產地市場冷庫、增加冷藏車輛,推進建立產地市場農產品全程冷鏈和智能監控物流體系,擴大跨區域農產品低溫配送和處理能力。此外,應推進以產地市場為基礎的畜禽肉、水產品、果蔬等重點農產品冷鏈物流集散中心建設,擴大產地市場的影響力,更多推廣本地農產品等。
科學厘定產地市場冷鏈服務(或收購)價格。即在政府物價部門監管之下,本著參照市場行情、雙方協商原則,確定農產品(沒有冷鏈處理剛摘下的)收購價或者“第一公里”系列冷鏈服務價格收費標準(沒有直接收購的產品)。對于基于天氣等原因造成的預購農產品價格(定金等)損失,可以通過“政銀保”(政府、銀行、保險公司聯合)方式,即市場經營者通過購買特種保險方式,獲得部分補償救濟。
(3)引進、培育規模化冷鏈物流企業。優選或扶持相關第三方物流企業進入農產品區域。一方面,如果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無序進入農產品產地,自發開展產地農產品冷鏈服務,可能會導致服務標準降低、價格體系混亂,冷鏈各環節不對接,甚至“斷鏈”情況發生。另一方面,有些欠發達地區,由于自然環境限制,一些物流企業不愿進入。因此,縣域政府、市場監管部門,應從全域冷鏈服務需求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市場進入激勵或者提高準入門檻等措施,引入數量適度的大型綜合性冷鏈服務企業,開展系列冷鏈服務,防止優質冷鏈服務企業進入較少或者意圖“搶占市場”且服務低劣的企業進入,導致惡性競爭現象。
為此,要精準招商,多渠道引入大型優質生鮮農產品冷鏈服務企業(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參與產地冷鏈服務,實現低溫預冷、運輸、倉儲、派送全程專業化管理和控制。即在可選的條件下,優先優惠支持(培育)可以參與產地預冷、產地加工以及批發市場建設的綜合性冷鏈服務企業進入,大力扶持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開展產地預冷、低溫運輸等冷鏈全程業務。促進預冷、加工、冷鏈運銷各環節協調發展,實現產地和銷地冷鏈物流高效對接[5]。為推進優秀企業進入,要完善第三方物流企業冷鏈服務質量評價體系,通過服務質量評價,遴選服務優質的企業,與農區企業、農戶(通過合作社)簽訂穩定協作合同,進入農區提供冷鏈服務。
多方協作,確定第三方冷鏈服務定價。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應建立與其他預冷組織主體協作聯動、個體農戶有效參與協商(農業專業合作社可代單一農戶參與協商)機制,遵循市場需求變化規律,完善服務提供方與需求方議定,政府、社會力量有效監管的科學定價機制。
以上市場冷鏈服務方式,不管哪種都應促使供應鏈與價值鏈的有效銜接,使運營冷鏈物流的生產大戶、企業或者批發市場有盈利的空間,促其持續經營。3.2 推動冷鏈服務共性問題解決基于各路徑冷鏈服務都面臨的共性問題,應從多方面尋求解決之道。
(1)加大預冷知識宣傳與技術培訓。要擴大宣傳,增進公眾對生鮮農產品冷鏈處理作用的認知,從而激發冷鏈服務的需求。在農產區,要宣傳、普及、推廣預冷技術,尤其是冷水預冷、強制通風等預冷方式,并努力實現農產品產后預冷、分揀分級、初級加工等全程低溫控制。
對普通農戶,尤其應加強冷鏈儲藏基本知識(包括適合儲存農產品體積重量處理知識)的培訓,增強其低溫儲藏意識,增進其對冷鏈儲存專業服務的需求。對冷鏈服務環節的工作人員加強操作技能的培訓,即在包裝、搬運、運輸、預冷、貯藏、加工等方面加大技能培訓,使其更好改進冷鏈服務,減少人工失誤帶來的損失。
(2)提高對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扶持力度。為推進地區農產品品牌建設,首先要加大地區公用品牌的塑造。可以以地方龍頭企業為基礎,牽頭推進、優化地區特色農產品種養品種,加大生產過程管理,規范果實成熟后的收摘加工,提高產品品質,并適時帶頭申請地區公用品牌[7]。
獲得地區公用品牌(地理標志產品)后,需要繼續強化對品牌的維護。特別是通過一定的技術培訓,比如,通過政府購買培訓服務方式提供免費或者低價的特色產品種養培訓,主要培訓標準化選育種、栽培、過程管理、農藥化肥使用等,讓分散種植的農戶了解區域公用品牌的種養技術、產成品達到的基本標準要求,確保地區特色產品的品牌質量。
除了地區共用品牌外,鼓勵企業(一般即是生產大戶)自主申報名優特產品、綠色產品、有機食品等特色產品品牌認證。政府通過稅費減免支持企業或積極與企業合作,加快企業此類特色品牌的培育。
健全法規,加強品牌的使用管理,維護地區品牌聲譽與相關企業的合法利益。市場監督執法部門對冒充區域品牌或者企業名優品牌銷售產品,或者其他惡意詆毀品牌言行要制定細化的法律規定,通過提高罰款等方式加大懲處力度。同時出臺惠農信貸等措施鼓勵小農戶全面開展品牌種養,確保農產品符合地區公用品牌或者其他當地優質農產品的品牌要求。
(3)推進“第一公里”冷鏈服務技術標準建設。根據國內、國際標準的質量安全認證(尤其注意逐步按照國際標準質量安全認證)制度要求,遵循行為信息可以追溯基準,完善生鮮農產品預冷、包裝、運輸、冷藏、配送,以及冷鏈設施安裝的相關冷鏈服務技術標準(細分標準不擬論述),并以此規范冷鏈服務主體,尤其是在農產品“第一公里”的行為。
目前,雖然部分省市已經制定了地方標準,比如《標準_DB21T 2542-2015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技術與管理規范》《DB 37/T 2112—2012農產品(果蔬)冷鏈物流服務質量規范》。但是全國范圍(以及省際區域間)并沒有統一的標準。目前,商務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也只是在全國部分城市(企業)開展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示范推廣工作。希望國家或部分跨省區域能盡快完善統一的冷鏈物流標準操作規范,更好指導農產地“第一公里”農產品冷鏈服務工作。
(4)加強冷鏈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第一公里”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是冷鏈服務的保障,政府應參與、助力冷鏈服務組織加大冷鏈資源和技術投入,增加及優化配備產地預冷、冷藏設備,包括大力引進、建設、租賃、擴充新型真空預冷設備、一般冷庫、移動冷庫和冷庫車等。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做到更好地調動和利用冷鏈資源,提高冷鏈資源利用率,如做好冷庫和冷庫車的空間利用,減少浪費。針對行業協會牽頭、政府投入的公共冷鏈基礎設施(冷鏈設備),為提高其利用率,對不同的運營主體都應開放,不過要收取相應的使用(租賃)費。
解決冷鏈設施投入的資金難題,可由地方政府主導,引入PPP投資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即政府可直接投資,并通過稅收、補貼、用地、用電等實惠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共同注資。此外,要引導農村金融機構向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傾斜,允許農戶入股,實現“政府+農戶+外來優質物流企業(或社會資本)+金融機構”共同建設產地預冷、分揀、冷藏保鮮、倉儲運輸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構建縣、鄉、村三級物流共同配送體系。
(5)完善優秀人才培養及使用制度。首先,要完善高校學科專業建設,針對物流或是供應鏈管理等專業增加冷鏈物流必修課程以及化學、食品學、機械運輸等選修課,拓展學生的知識范圍,為其將來能更好解決冷鏈服務問題提供知識儲備[3]。
其次,對冷鏈服務人才下鄉,要秉持“共享”理念。只要能夠為鄉村冷鏈服務,不管時間長短,不管是不是定居農村,都可以靈活引入、使用,并出臺配套激勵措施,鼓勵冷鏈服務人才為鄉村冷鏈服務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4 結語
生鮮農產品如果要做到保質盡快送到消費者手中,除了運輸、配送環節推廣冷鏈物流,也要在源頭上對農產品保質、保鮮,即為農產品的“第一公里”做好冷鏈服務工作。為此,需要從冷鏈服務主體(途徑)個性化及共同面臨的問題,如價格問題、預冷意識、品牌創立、技術規范、基礎設施、人才培養與供給等方面做好基礎性保障工作。
[參考文獻]
[1] 張海英.農村物流“最初一公里”策略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0):61-62.
[2] 吳軍.果蔬價格能否賣得高關鍵在“最初一公里”[EB/OL].(2019-04-02)[2021-10-08].http://newpaper.dahe.cn/ hnsb/html/2019-04/02/content_329618.htm.
[3] 劉婧怡.生鮮農產品電商冷鏈物流的“第一公里”痛點與對策分析[J].物流科技,2020(4):145-147.
[4] 張漲.打通農產品監管的“最后一公里”[EB/OL].(2016-01-11)[2021-10-08].http://views.ce.cn/view/ent/201601/11/ t20160111_8178856.shtml.
[5] 何旭東.鮮活農產品產地預冷研究與實踐[J].物流科技,2017(11):61-63,79.
[6] 趙皎云.移動制冷技術在農產品冷鏈“最先一公里”的應用:訪中集冷鏈科技有限公司方案解決部負責人岳治強[J].物流技術與應用,2020(s1):48-51.
[7] 柯炳生.如何打造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J].云南農業,2018(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