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騰躍 楊晉
[摘要]物流業和制造業(“兩業”)深度融合既是國家政策導向也是產業轉型升級需要。長江經濟帶連接了東、中、西部九省兩市,物流業制造業具有較大依存性、差異性。首先梳理了物流業制造業發展脈絡,基于長江經濟帶“兩業”深度融合發展現狀,從四個方面為高職物流人才培養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長江經濟帶;高職物流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52X(2022)03-0148-04
Logistics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or Deep Integra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HUANG Tengyue, YANG Jin
(Wuhan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Wuhan 430065,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not only a national policy guidance but also the need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First, it goes over the nine provinces and two cities in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connected by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looks at the mutual dependence and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ext, i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two industries and, based 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puts forward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the training of vocational logistics talents needed from four aspects.
Key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ep integratio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talent training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物流業和制造業發展進入新時期、新階段,制造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智能制造方向轉型,物流業從“服務商貿流通”向“服務智能制造”的智慧物流方向升級。2020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出臺《推動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指出物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全社會物流總需求的主要來源。推動物流業制造業融合發展,是適應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加快物流業態模式創新的內在要求。物流業制造業融合發展從文獻研究到政策出臺經歷了近 13年,然而如何打造智慧物流業與智能制造業融合發展的人才高地鮮有相關文獻提及。本文基于物流業制造業相關文獻研究脈絡,對長江經濟帶九省兩市智慧物流和智能制造融合發展研究的現狀進行分析,為長江經濟帶智慧物流和智能制造融合發展高職人才培養提出了相關建議。
1 物流業制造業文獻研究脈絡
本文基于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以物流業、制造業為主題關鍵詞,按模糊模式搜索相關文獻,共搜索到2686篇文獻。
按發表時間排序,最早的文獻發表于2001年。徐中民[1]從第三方物流的現狀、供需矛盾,闡述了制造業必然越來越依賴第三方物流的原因。聶規劃、蘭暉[2]分析了武漢物流業、制造業的現狀,以及制造業物流存在的問題,對華中物流中心建立從政府層面、企業層面及市民層面提出了建議和發展方向。這一階段物流業從制造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第三方服務業。面對制造業快速發展的物流需求矛盾,該階段文獻研究聚焦于制造業物流,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物流在制造業領域的應用[3];物流業如何服務于制造業、以及如何借鑒香港、澳門及國外的先進物流管理、技術經驗等。
研究物流業與制造業聯動發展的相關文獻始于2007年,2007年 9月首屆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大會在上海召開。許雪琦,等[4]以紹興輕紡制造業為例,通過數據分析論證了物流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存在協同發展關系。伊俊敏、周晶[5]從宏觀、微觀兩個方面分析了江蘇省物流業與制造業發展差異化水平,為物流業與制造業協調發展提出了建議。袁克珠[6]運用灰色關聯法論證了物流業與制造業存在較強的關聯性并且發展水平不匹配。王佐[7]探討了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機理和本源,認為聯動發展的機理在于制造業資源配置方式選擇和物流交易成本權衡。黃有方、嚴偉[8]分析了物流業與制造業聯動發展的趨勢,并提出了相關建議。韋琦[9]? 認為物流業與制造業聯動關系遵循物流環節分離、物流產業分離、兩業集聚聯動、兩業擴散聯動的演化路徑。物流業從制造業分離出來,制造業必然依賴物流外包。第三方物流與制造業之間存在發展差異,造成物流業與制造業不協調,兩業聯動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物流業與制造業聯動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和研究,主要著眼于研究物流業與制造業聯動發展的原因、機理、模式、趨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物流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方面的研究文獻起步較晚、數量不多,較早的融合研究文獻見于2015年。王珍珍[10]基于共生度模型,認為上海、天津、福建、廣東等地自貿試驗區物流業制造業融合發展主要問題來自于物流業方面。梁鴻宇[11]介紹了傳化智聯在貫徹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方面進行的積極探索。樓小明,等[12]梳理了浙江省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將其歸納為制造業供應鏈綜合服務模式、第三方物流一站式服務模式、物流“線上+線下”平臺服務模式、物流“硬件+軟件”專業化服務模式等四種融合模式。梁紅艷[13]運用改進距離協同模型測度分析了物流業制造業2004~2018年融合水平及其演化特征,結果表明“兩業”初步融合向基本融合發展較快,但深度融合進展緩慢。物流業從制造業剝離出來是產業發展的必然,制造業對物流業的需求不會因物流業剝離而消失。反而由于制造業產業規模的擴大,對物流業的需求更大,物流業的發展又進一步促進制造業的壯大。這也說明物流業與制造業需要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物流業與制造業的聯動研究必然向更高層次的融合研究發展。
綜上所述,物流業與制造業從一開始就密不可分。物流業從制造業剝離、再從聯動到深度融合是產業發展和結構升級的必然趨勢。然而不同的地區產業發展水平不同、產業結構有較大區別,深度融合在不同的地區發展也有較大差異[13],需根據不同地區、區域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2 長江經濟帶“兩業”融合發展研究現狀
長江經濟帶是指長江沿線的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九省兩市,橫跨中國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區域,總面積約? 205.23萬 km2,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從整體上看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物流業制造業具有很強的相互依存性,同時發展水平差異大、“兩業”融合程度西低東高,融合水平較低,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14]。
2.1 長江經濟帶“兩業”融合發展的宏觀環境
一方面長江經濟帶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沿線各省市擁有便利的水運條件與豐富的產業資源,在自然條件方面具有發展物流業制造業先天優勢;另一方面從2009年國務院發布《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強調物流業制造業聯動到2016年《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和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推動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的頒布,從政策上為長江經濟帶“兩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支持。需要關注的是隨著產業的轉型升級,《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大力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基礎上解決長江沿線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這是長江經濟帶物流業制造業從聯動走向深度融合的歷史要求,也是物流業朝著智慧物流、制造業向著智能制造轉變政策動力。
2.2 長江經濟帶“兩業”融合發展的文獻研究
眾多文獻研究[14-19]均表明長江經濟帶物流業制造業具有很強的關聯性,上、中、下游“兩業”融合程度具有較大差異,這與各省市物流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規模有很大關聯。王珍珍[17]基于共生度模型認為物流業與制造業融合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正相關,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實現對稱互惠共生模式的時間越早,同時物流業發展越成熟,與制造業發展水平相適應,越能與制造業形成對稱互惠共生模式。丁秋霜,等[18]運用協同理論研究表明長江經濟帶物流業與制造業協調發展程度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從弱度協調到低度協調到中度協調最后到高度協調,總體呈現上升態勢。郭湖斌,等[19]認為物流產業聚集在各省市之間有較大差異,制定政策、產業、人才規劃需正確認識差異,才能更好發揮協同作用。梳理文獻發現長江經濟帶“兩業”融合研究主要聚焦省市之間的比較分析,且大多以基礎融合為主,深度融合及人才方面研究較為欠缺。
2.3 長江經濟帶高職物流人才現狀
隨著物流行業的飛速發展,物流業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物流從業人員數量增長迅速,其中大多數的是物流基層工作人員,主要來源于高職院校。其次由于高科技技術在物流行業應用和物流業制造業融合深入,物流業必然向著智慧物流方向發展。這對物流人才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不僅要求物流人才具備物流基本素質、信息技術技能,還要求其了解制造行業的通識知識。然而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主要高職院校以培養商貿流通型物流人才為主,其人才培養體系和方案中幾乎不涉及制造業相關知識內容。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歸根結底是人才的融合,人才要與區域產業結構相適應。綜上,長江經濟帶物流業制造業融合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但長江經濟帶“兩業”還以基礎聯動為主,深度融合不夠,特別是與深度融合配套的物流人才培養還存在發展滯后的問題。
3 長江經濟帶“兩業”深度融合高職物流人才培養建議
長江經濟帶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對高職物流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要,促進“兩業”深度融合,本文結合武漢交通職業學院高職物流人才培養實際,提出以下建議。
3.1 建立跨專業群課程共享機制
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首先要求培養的物流人才具備制造業相關知識背景。武漢交通職業學院通過專業群建設,建立了智慧交通物流和智能制造專業群。智慧交通物流專業群以物流管理為基礎、將冷鏈物流技術與管理、快遞運營管理、供應鏈物流管理等專業納入專業群,打造了“基礎通用、模塊組合、各具特色”工學結合的專業群課程體系[20]。在“兩業”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智慧交通專業群還需進一步與智能制造專業群共享基礎課程,讓物流人才掌握智能制造基礎知識。
3.2 擴寬跨專業技能等級證書獲取渠道
2019年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發布以來,1+X技能等級證書制度成為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抓手,同時對專業建設實現跨界、融合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戰,也為人才培養提出了新方向和新目標[21]。“兩業”深度融合必然要求智慧物流、智能制造專業和人才實現課程共享、知識共通。擴寬跨專業技能等級證書獲取渠道,不局限于本專業學生和社會人員,使物流業專業人才自主選擇考取智能制造專業技能等級證書,是促進專業和人才跨界、融合的有效手段。
3.3 打造跨專業教師創新團隊
懂智能制造的高職物流人才的培養依賴于懂智能制造的物流專業教師和懂智慧物流的智能制造專業教師。“雙師型”是職業院校教師的鮮明特點,目前大多數專業“雙師型”教師獲取的本專業技術職務或職業資格。在“兩業”深度融合趨勢下,需建立進入制造企業鍛煉、引入制造業物流技能技術人才的訓聘結合模式,形成走出本專業、邁向跨專業,具有制造業專業知識的新型“雙師型”物流教師創新團隊。3.4 探索制造型物流企業校企合作
在“兩業”深度融合背景下,專業人才培養不僅需要專業、課程、教師等方面作出相應調整,更需要在就業實習方面進行配套。目前,武漢通職業學院校企合作大多是商貿流通型物流企業,缺乏服務于智能制造產業的物流企業。探索與制造型物流企業校企合作,才能將培養的融合型物流人才輸送到“兩業”深度融合需要的企業之中去,更進一步建立與制造型物流企業的聯系,逐步構建物流業制造業融合發展的專業、課程、教師、校企合作全方位人才培養體系。
4 結語
物流業從制造業剝離,再從聯動到深度融合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表現為向智慧物流升級、向智能制造轉型。“兩業”深度融合既有宏觀政策方面的優勢,也有人才培養和發展方面的滯后。進一步促進“兩業”深度融合,可從跨專業群課程共享、技能等級證書獲取、教師創新團隊、校企合作等多個方面探索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
[參考文獻]
[1] 徐中民.制造業是否需要第三方物流[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3(6).
[2] 聶規劃,蘭暉.試論華中物流中心的建設對武漢制造業的支撐作用[J].物流科技,2005,28(6).
[3] 劉科明.準時制物流在我國汽車制造業的應用[J].物流技術與應用,2003,8(2).
[4] 許雪琦,曹為國,金聰,等.物流業與制造業集群的協同發展問題研究[J].包裝工程,2007,28(6).
[5] 伊俊敏,周晶.江蘇省制造業與物流業的發展水平差異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07(7).
[6] 袁克珠.長三角制造業與區域物流聯動發展研究:基于灰色關聯分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5(10).
[7] 王佐.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本源和創新[J].中國流通經濟,2009(2).
[8] 黃有方,嚴偉.我國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趨勢及建議[J].上海海事大學學報,2010,31(1).
[9] 韋琦.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關系演化與實證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1(1).
[10]王珍珍.自貿試驗區框架下制造業與物流業互動融合分析:以上海、天津、福建、廣東為例[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
[11]梁鴻宇.傳化智聯告訴你:"物流業+制造業"如何深度融合與創新[J].中國儲運,2020(11).
[12]樓小明,王賢衛,付旻.促進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的模式分析與思考建議[J].浙江經濟,2021(2).
[13]梁紅艷.中國制造業與物流業融合發展的演化特征,績效與提升路徑[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1,38(10).
[14]靖學青.長江經濟帶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研究[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3(1).
[15]張予川,張金鑫.長江經濟帶物流業發展對制造業效率提升實證分析[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2(2).
[16]吳傳清,周西一敏,李姝凡.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研究新進展(2017~2018)[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2(3).
[17]王珍珍.基于共生度模型的長江經濟帶制造業與物流業協同發展研究[J].管理學刊,2017,30(5).
[18]丁秋霜,包耀東.區域制造業與物流業協調發展研究:以長江經濟帶為例[J].市場周刊,2019(8).
[19]郭湖斌,鄧智團.物流產業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長江經濟帶省級面板數據[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21(5).
[20]代湘榮,石暢.基于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物流管理專業群建設探索:以武漢交通職業學院為例[J].物流技術, 2020,39(8).
[21]姜洪,陳潔,李俊峰."兩業融合"戰略背景下現代物流管理專業的轉型路徑[J].物流技術,2021,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