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桅 陳超


近年來,以美歐為首的西方國家持續在多個場合提出從“重建更美好的世界”到“全球門戶計劃”,從“清潔綠色倡議”到應對氣候變化“基建新原則”等不同版本的基礎設施聯通倡議。在美歐均推出基建計劃的當下,“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并存,對此,中國的智慧不是對抗,而是開放、包容。我們要更加堅定共建“一帶一路”的自信與自覺,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In recent years, various infrastructure connectivity initiatives have been proposed by western countries headed by the US and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such as Build Back Better World, Global Gateway and Clean Green Initiative. ?In this contex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is facing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cope with it, China will pursue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instead of confrontation. We will be more confident and determined to jointly build the BRI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BRI in a stable manner.
基礎設施聯通是全球發展合作的主流倡議。近年來,以美歐為首的西方國家持續在多個場合提出不同版本的基礎設施聯通倡議,從“重建更美好的世界”到“全球門戶計劃”,從“清潔綠色倡議”到應對氣候變化“基建新原則”,反映出在“一帶一路”影響下,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的多種可能性。日前,習近平主席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視頻會晤,強調了“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中國的立場是明確的,我們歡迎各國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對國際上有利于加強互聯互通、實現共同發展的合作倡議持開放態度。如何評估美歐基建計劃的潛在影響?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如何應對新挑戰?這些問題值得深入思考。
一、“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合作的基礎與成效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九年來,中國與相關合作國家設施聯通取得積極進展,“一帶一路”國際互聯互通水平持續提升,通過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走出了一條與西方發展不同的道路。比較來看,中西方在基礎設施聯通的不同倡議既體現出內政外交的結構性差異,更反映出文化層面的義利觀差異。
(一)設施聯通水平不斷提升
“一帶一路”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把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把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重要基礎。通過加強發展戰略和政策對接,推進戰略、規劃、機制對接,加強政策、規則、標準聯通。特別是在融資、貿易、能源、數字信息、農業等領域的對接合作,促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區域和國際發展議程有效對接、協同增效。
(二)企業主體能力穩步增強
中國基礎設施企業國際化程度不斷加強,入選《工程新聞紀錄》(ENR)國際承包商250強榜單企業數量和排名顯著提升。中國企業加大了對基礎設施領域投資項目的開發力度,采用公私合營、投資入股、并購等模式參與項目,業務模式不斷升級。中國企業已由最初的建筑承包商轉變為綜合服務商,基礎設施合作項目既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實踐,也是中國智慧、中國技術、中國經驗乃至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綜合載體。
(三)融資支持力度加大
“一帶一路”倡議綜合發揮信貸、融資、債券、貿易等多種融資方式,支持合作國家增強造血功能,以可持續發展保障融資的可持續性。截至2022年2月,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員國達到105個,成為僅次于世界銀行的全球第二大多邊開發機構?!耙粠б宦贰苯ㄔO對促進全球融資和發展起到了引領作用。為幫助相關國家應對疫情和促進全球經濟復蘇,中國緩債金額超過13億美元,是G20國家中緩債金額最多的國家。
(四)國際供給質量顯著提高
更加注重在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積極開展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金融等領域的合作,讓綠色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再生能源項目投資額總體呈增長態勢?!?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也鼓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高標準建設更多生態環境友好型項目。中老鐵路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老撾“變陸鎖國為陸聯國”戰略對接項目,注重項目建設與環境保護齊頭并進,變身為“綠色之路”。
二、美歐基建計劃的潛在影響
美歐基建計劃對共建“一帶一路”互聯互通高質量發展影響可從三個維度分析。
一是就全球基建需求而言,總體不存在替代“一帶一路”問題,但圍繞具體項目競爭恐加大。G20《全球基礎設施展望》指出,到2040年全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總需求約為94萬億美元,目前美洲缺口最大,為47%,其次為非洲39%、歐洲16%。以非洲為例,其基礎設施投資需要從GDP的2%提高到6%,每年缺口超過6000億美元。隨著基礎設施概念不斷外延,特別是在數字、健康以及新能源項目等重點領域,競爭逐漸加劇。路和橋的背后是收入的增加、生活的改善和值得期待的明天,體現的是發展過程中的民生需求。
二是就全球基建供給而言,西方國家固守“零和博弈”甚至“負和博弈”思維,將為競爭轉向合作制造人為障礙。美國提出的印太四國經濟合作架構受制于國內政治爭斗、產業空心化和利益集團綁架,在國內基建功課都沒有做好的情形下,不可能在國外投入足夠的真金白銀搞基建。無論美歐的哪種方案都不能滿足全球基礎設施投資的巨大缺口,也沒有能力解決全部資金來源。歐洲布魯蓋爾研究所報告指出,實施“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歐之間的陸路運輸成本降低了50%,海路運輸成本降低了5%,比利時、荷蘭、斯洛伐克的國際貿易上漲幅度接近10%?!耙粠б宦贰笔情_放、普惠、包容的區域合作平臺,但顯然西方并未清楚認識到這點。
三是就全球基建“高標準”而言,應對氣候變化不應成為氣候貿易壁壘或限制投資的借口,也非攻擊他國的靶子。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一方面是中國國內高質量改革開放的客觀需要,是沿線合作國家的期盼,也是與發達國家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爭取國際道義制高點的必然要求。警惕西方在高標準上偷換概念,強調標準的可及性和通用性,特別是在能源、通信、交通基礎設施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
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甚至想以“國際公共采購工具”為手段將中國企業排除在歐盟公共采購合同之外,這種排他性歧視性做法或將讓歐盟更加閉關自守。反觀中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出“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提高準入門檻”以及“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將制定實施企業碳達峰行動方案,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履行社會責任”。中國申請加入CPTPP和DEPA,更是體現了接軌新一代國際規則、全面對標高標準的態度和能力。
三、“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如何應對美歐新基建計劃挑戰
習近平主席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指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共建“一帶一路”面臨的新形勢。總體上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變,經濟全球化大方向也沒有變,國際格局發展戰略態勢對中國有利,共建“一帶一路”仍面臨重要機遇。同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激烈競爭前所未有,氣候變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問題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前所未有,“一帶一路”互聯互通也將面臨日趨復雜的挑戰。
在美歐均推出基建計劃的背景下,若“一帶一路”進一步多邊化機制化發展,與多邊框架下“重建更美好的世界”“全球門戶計劃”等對接合作,可在更大程度更高效率上推進全球基礎設施建設進程,對實現世界和平穩定、合作共贏及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也從側面折射出“一帶一路”的國際效應:一是推動全球化轉型,從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向發展導向全球化、包容性全球化轉型;二是聚焦基礎設施建設這一最大實體經濟投資,助推世界經濟脫虛向實,消除全球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三是發掘世界經濟復蘇新增長點,實現合作國家內部、跨國和區域的互聯互通,引領疫情后全球地區化和分布式合作模式,完善全球治理新邏輯。下一階段,建議加強理念引導、規則引領,更加注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多目標協同。
(一)推動高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化落地,形成通約性制度安排
聚焦世界經濟復蘇乏力難題,發揮基礎設施作為生產性投資的正向外溢作用。對外講好中國故事,通過互聯互通破解“發展鴻溝”,構建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復制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創新“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建設,突破西方話語和價值觀的“霸權圍堵”,推動相關方摒棄偏見,積極參與有關基礎設施方案的討論,在此基礎上推動各國開展基礎設施規劃和標準規范對接。支持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銜接不同發展階段國家的需求,推動全球產業鏈高中低端有機融合和南北對話。
(二)強化規則引領,加強氣候變化和數字轉型,推動與發達國家深化第三方和多方市場合作
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綠色投資轉型合作,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等領域合作,繼續提高境外項目環境可持續性。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積極推動以太陽能、風能和水電等可再生能源項目為代表的“一帶一路”綠色能源設施建設,推動新能源等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走出去”。發揮中國作為轉化器的作用,推動與美歐等發達國家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借鑒發達國家在碳達峰技術和能力建設方面的經驗,推動在技術、資金、市場等領域的合作,實現“1+1+1>3”的效果。防范環境與貿易中設置“玻璃門”,以不正當方式限制中國企業或劃設勢力范圍。
(三)在對接聯合國框架下加強與區域化架構標準對接
加強在G20及亞太經合組織、東盟等多邊框架下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的溝通和協調。推動構建包容性多邊主義,強調以人為本、一多不分,加強氣候變化、數字治理等領域的多邊合作。推進基礎建設互聯互通要做的是“建設”而不是“破壞”。
(四)深化資金融通,從根本上創新基礎設施籌資模式
發揮多邊開發銀行比較優勢,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方式吸引更多私營部門資金參與,健全多元化投融資體系,破解基礎設施建設瓶頸。深化綠色金融國際合作,加快環境社會治理(ESG)原則在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應用,充分考慮東道國治理能力、項目效益可行性、當地社區環境社會影響以及外部發展環境等因素,推動軟硬基礎設施內外暢通。
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敝袊闹腔鄄皇菍?,而是包容。我們要更加堅定共建“一帶一路”的自信與自覺,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王義桅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一帶一路報道》特聘專家
Wang Yiwei, Deputy Director of Institute of Socialist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Xi Jinping and Professor a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nd Distinguished Expert with The Belt and Road Reports
陳超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
Chen Chao, Ph.D. student at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