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力

距離中國傳統節日春節還有一個月,在廈門工作的捷克姑娘潘淑娜已經把接下來的幾個周末安排得滿滿當當:逛市場、買食材,和房東奶奶學做中國菜。
“今年我要和朋友去福州過年,這將是我來中國后過的第一個春節。”潘淑娜說,她已經在利用閑暇時間學做福州傳統菜,通過網絡和書籍了解福州人過年的習俗,希望更好地融入中國人的節日里。
“荔枝肉距今已經有兩三百年歷史了,偏甜、酸、淡,喜加糖醋;福州春卷俗稱春餅,是福州人過春節必備的食物;佛跳墻是精選雞、鴨、肉等20多種原料,精心煨制而成的菜肴。”潘淑娜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中國各地的飲食文化讓她著迷,講起來頭頭是道,“中國人的飲食太豐富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比不了”。
潘淑娜來自捷克的一個小鎮,2013年進入上海財經大學學習商務中文課程,那是她第一次來中國,“看著滿街的高樓大廈,總有些不習慣,和我的家鄉簡直就是兩個世界”。
雖然嘴上說著不習慣,但在潘淑娜的心里,一年的學習竟有一種“意猶未盡”之感,她對中國充滿了好奇,希望有機會再來中國,深入了解這個蓬勃發展的國家。2015年,優秀的潘淑娜獲得獎學金,也再次獲得來中國學習的機會,在朋友的推薦下,進入了美麗的廈門大學。
2018年碩士畢業后,潘淑娜決定留在廈門,只因廈門這座國際化都市的開放與包容,廈門人的淳樸、善良和溫暖,讓她覺得“非常舒服”。
一碗沙茶面
2021年12月24日,潘淑娜一早就收到了父母從家鄉寄來的圣誕禮物。開箱后,她將具有捷克特色的蜂蜜、核桃、巧克力送給了住在三樓的房東奶奶。2019年初,畢業不久的潘淑娜租住了這間位于思明區沙坡尾的客房。“奶奶非常喜歡我,經常給我做廈門小吃。”房東奶奶讓離家在外的潘淑娜感到非常暖心。老奶奶是馬來西亞華僑,小時候隨家人從香港回到廈門,“她知道漂泊在外的各種不容易,所以對我這個‘外國人’特別照顧”。
讓潘淑娜記憶猶新的是,2020年冬天的一個傍晚,廈門下了一場雨,回到住處的她渾身發冷。剛進房間,房東奶奶就端來一碗熱氣騰騰的沙茶面。沙茶面是廈門的傳統小吃,里面加入了許多食材,每個人都能吃出自己喜歡的味道。“房東奶奶說,我們每個人就像沙茶面里的一種食材,只有聚在一起,味道才會好。就像我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匯聚到廈門,大家都在為廈門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所以今天的廈門才會如此美麗。”
一場全民抗疫
2020年春節假期,潘淑娜回到捷克與家人團聚。“因為母親生病和疫情管控等原因,返廈有些困難。”經過一年多等待,潘淑娜于2021年3月18日回到廈門。“這一路非常波折,當飛機降落廈門的那一刻,我感覺踏實了。”潘淑娜說,在廈門經過21天的封閉隔離后,她先去海邊享受了久違的海風,“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安全和放松”。
2021年9月,疫情突襲廈門。在廈門市外國人才服務站官任社區擔任境外主任助理的潘淑娜第一時間啟動“社區國際志愿服務計劃”,迅速組建了一支40人的國際志愿服務隊伍。為幫助外國人才更快更好地融入廈門,廈門市科學技術局(廈門市外國專家局)和廈門思明區筼筜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在外國人才集中居住的官任社區,設立了以生活服務為主的服務分站,在社區提供原有工作、簽證、投資等服務的基礎上,又為外國人才提供了包括咨詢、雙語課程、傳統文化、環保、親子活動等內容的生活類服務。潘淑娜認為,在關鍵時刻,服務站要發揮凝聚外國人的作用,為抗疫作貢獻。
與“老潘”的接力
廈門是中國最早一批對外開放的海洋城市,先后7次被評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和潛力的中國城市”。目前有1800多名持有效工作許可的外籍人才在廈門創新創業,其中,中、高端人才占總數的90%以上,主要來自日本、韓國、美國、菲律賓、英國、新加坡和印度、南非等國家。“像我這樣從捷克來的屈指可數,在廈門我就是‘極品’。”幽默的潘淑娜調侃道。
2021年,“90后”的潘淑娜和“50后”的潘維廉同時被廈門市外國人才服務站聘為外籍顧問。“老潘與小潘握手,為廈門外籍人才服務代言。”潘淑娜非常自豪。
潘維廉是廈門大學美籍教授,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福建省榮譽市民”,多年來不遺余力地堅持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讓全世界了解中國。“我一直都是他的粉絲,他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我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中國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潘淑娜說。
2021年對潘淑娜來說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年,以她為主力編制的廈門首本《外籍人才來廈工作生活指導手冊》正式面世,這本手冊被很多來廈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譽為“百科全書”。“我的工作就是一手托‘兩家’,要在當地政府、中國公民和外籍公民之間搭建溝通橋梁,建立最新政策的信息通道,既服務了來華的外國人,又及時有效地傳達了中國的好政策。”潘淑娜說,工作中也會遇到一些困難和煩心事,每到這時,她就會哼起房東奶奶教的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她對歌詞的主題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