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泓冰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
3月15日夜,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以下簡稱《方案》),引發公眾廣泛關注。為了回應社會關切,大江東工作室獨家專訪了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
《方案》基于當前對新冠病毒科學認識的深化,在多個方面做出重大調整,倡導了通過優化診療方案提升醫療資源的冗余度,通過縮短隔離期降低隔離對正常生活造成的負面影響。包括調整出院的核酸檢測判斷標準、對病例實施分類收治,出院后可以直接居家隔離,且時間縮短為7天。對這個疾病的認識越來越清晰,我們的防控原則就會越來越精準。標準的改變,使感染者隔離時間大幅度降低,既讓感染者盡早回歸正常生活,也避免了醫療資源的浪費甚至擠兌。
對輕型病人的管理,《方案》進一步簡化治療,重點放在對病情的觀察。隨著奧密克戎成為當前的主流感染病毒株,奧密克戎變異毒株患者以無癥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為主,臨床特異性的治療需求顯著降低,只要給予更多對癥處理與病情觀察即可。所以,在具備一定醫療條件的隔離點,就可以完成對感染者的隔離與基本醫療需求。這同時可以釋放定點醫院的大量醫療資源。上海公衛中心對輕癥患者的治療主要為對癥支持治療,同時密切進行疾病監測。
未來對輕型病例主要聚焦于要集中隔離,不再強調收到定點醫院,是因為現在輕癥患者向重癥進展的比例非常低。但對于一些可能會發生疾病進展的人群,如高齡、有基礎疾病的人群,在新冠集中隔離點仍會配備專業醫療資源提供醫療觀察,進行風險評估和原有基礎疾病的治療。一旦有發生進展的風險,馬上可以轉到定點醫院。
這條標準的改變,意味著建立了更早更精準的安全出院標準,爭取患者更早更快脫離隔離。我們對于奧密克戎的認識也是逐步加深的。國際研究發現,也經過中國專家的仔細驗證,在核酸低到一定水平后,已經檢測不到具有傳播性的病毒了,因此幾乎沒有傳染性。因此,核酸陽性判斷標準從更嚴格的評判標準到目前開始與國際同步,標準住院時間也得以降低。更多的病人可以提早出院,這會極大地緩解我們的醫療資源壓力。因此,這一改變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出院后7天居家健康監測的標準,前面已經說明,這是有醫學依據的,既讓感染者早日恢復正常生活,減輕隔離期間的經濟負擔,也節省了相應的隔離用房和其他社會資源,讓整個社會應對疫情的能力進一步提高,不造成隔離資源的擠兌。基于診斷標準的改變,縮短隔離期后復陽的概率會非常低;按照我們的研究,就算復陽了,核酸水平都已經非常低了,基本沒有因為復陽造成過二次傳播。
無癥狀感染者傳染性并不低,仍有可能出現疾病進展,需要在集中隔離中觀察。
診療方案是針對病例而言的,而無癥狀感染者由于無癥狀,在管理上不放在診療方案中介紹,而是在防控方案中會給予明確。對于無癥狀感染者,在傳染性和疾病的進展風險方面,與極輕微的輕癥病例相似。因此,相當于把無癥狀視同臨床輕癥病例進行管理。《方案》第九版建議輕型病例實行集中隔離管理,隔離管理期間應做好對癥治療和病情監測,如果病情加重,應轉至定點醫院治療。對于輕型病例集中隔離管理場所沒有明確規定,可以是醫療機構,也可以是隔離場所,例如方艙醫院、隔離酒店等。集中隔離管理,仍需醫務人員給予必要的對癥治療,比如發熱、咽痛、咳嗽等癥狀。對隔離管理的感染者,更重要的是進行病情監測,輕型與無癥狀有可能是病情的早期,一旦發現有轉重趨勢,要及時轉診到定點醫院。考慮到無癥狀感染者、輕癥患者仍具有傳染性,同時,需要對其進行醫學觀察、風險評估和其他基礎疾病的治療,在所在省市醫療機構尚有床位資源的情況下,也可以仍然收治在醫療機構進行隔離治療。
上海本次疫情面臨的挑戰是抗疫以來最高的。上海的抗疫策略是建立在對疫情波及面的精準判斷而采取相應的應急反應。如果只是個別病例,傳播鏈清晰,只要啟動點與線上的精準防控,隔離少數人,做有限范圍的檢測就可以了。如果出現多點社區新發病例,部分源頭不清的時候,疫情防控就要從點與線向面拓展,就會有重點高風險區域的篩查,同時對于風險略低的地區實現分步、分階段的核酸檢測。如果疫情持續,則可能會再相應調整防控策略。
當前,為了盡快達到社會面清零的目標,在防控上擴大了篩查的面,肯定會有更多的社區與人員受到影響。但是,如果不做拓展篩查,疫情肯定難以受控,最終的結果可能會出現疫情失控。因此,目前這個階段,肯定會有更多的個人、家庭和社區感到不便,正常生活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在剛開始進行擴大篩查的時候,可能會有些忙亂,但我還是相信,對于下一階段如何安排網格化和分梯次篩查,管理上會有更多改善,讓市民感到可預期和更有溫度。我想,疫情的到來難以預測,消除疫情的措施應該是可預期的,相信上海會更好發揚精準抗疫理念,讓市民在配合抗疫、犧牲正常生活的時候也能體會到上海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