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
這幾年,反映中國革命戰爭時期隱蔽戰線題材的影視作品著實火了一把,就像西方的諜戰片一樣,驚險、刺激、懸疑,讓觀眾體驗了不同尋常的感受。我思忖之所以叫作隱蔽戰線,除了與中國語言的含蓄表達有關外,目的還是為了突出特工或者保密工作的特殊性、復雜性和重要性。記得有一位領導人曾說過,隱蔽戰線是中國革命斗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路朝北》就是一部描寫中國革命史上隱蔽戰線斗爭的長篇小說。
前不久,當單位同事把其父王雙民先生所著并有個人簽名的小說《一路朝北》贈予我時,我很吃驚。早就聽說同事父親是國有煤炭企業的一名文化工作者,性情灑脫,多才多藝,酷愛寫作和根雕。年逾古稀的王老先生退休后寫出一本“大部頭”來,而且獲得陜西省委宣傳部的重點文藝創作項目資助。不禁讓人想起那句古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王雙民作為一名企業退休人員能在含飴弄孫之余寫出這么一部時間跨度大、人物眾多、涉及多個重大歷史事件的長篇小說,的確難能可貴。我想,如果沒有他過去多年的文字工作積累,沒有小說創作的情懷,沒有對隱蔽戰線工作的濃厚興趣,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一部文字簡潔流暢、故事框架均衡、情節曲折多變、人物形象豐滿,從始至終善惡分明,處處蘊藏著作者價值觀和審美情趣、字里行間充滿正能量的文學作品的。
據介紹,作者為了寫成這本小說,前后歷經十八載,付出了艱辛的努力。這期間,他不僅調查走訪了二十多個單位和部門,采訪咨詢了三十多個關聯人員,而且實地考察了十多處重要遺址,收集整理了大量中國革命時期“西情處”的歷史資料,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作者回憶說:“在西安采訪期間,因為囊中羞澀,晚上住在陰暗、潮濕的旅館地下室里,一早一晚在街頭買兩個燒餅充饑。”我國著名文化學者鄭欣淼先生在書的序言里也贊揚道:“孜孜總是思齊意,十八春秋豈等閑。”
這部小說最大的看點,就是塑造了一個扎根民眾、愛憎分明、智勇雙全的中共特工形象——龐志柏。他出生于陜西關中地區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先后在競化高小、省立二中、滬申大學讀書。他在求學過程中,受新文化思潮影響,看清楚了民族危難的根本原因,并加入中國共產黨,自覺走上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后來,他利用自己在國民黨部隊軍需處工作的特殊身份,從上海采購軍用物資,秘密運往陜北蘇區。尤其是在解放戰爭時期,他主持“西情處”工作,通過秘密電臺向中央發送了很多重要軍事情報,為西北野戰軍的軍事行動提供了積極幫助。
古城西安在龐志柏眼里就是一個戰場,既要學會隱藏自己,又要找準機會出擊,與敵人斗智斗勇,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暗戰。書中提及的西安鐘樓、蓮池公園、端履門、東大街、騾馬市、西柳巷、竹笆市、藥王洞、魚化寨、三橋等地名,耳熟能詳。除此之外,書中還提到寶雞大散關的豹子溝、彬縣的水簾洞、澄城縣的堯頭鎮、合陽縣的夏陽渡、耀縣的漆水河、宜君的哭泉、旬邑的馬欄鎮、臨潼的新豐鎮等地,這些地方我都曾去過,所以備感親近,仿佛一幕幕電影畫面從眼前掠過,身臨其境的感覺讓讀書多了一種微妙體驗。
本書除塑造了龐志柏這個英雄形象外,還有廖夢棠、丁吻月、沈鐘、陳軻、梅登巖等一批信仰堅定、鐵骨錚錚的中共隱蔽戰線上的優秀人物。據作者介紹,這里面很多人都是有生活原型的。在對這些英雄人物深表敬意的同時,我對書中的一個小人物印象頗深,那就是主人公的父親龐積倉。此人雖然著墨不多,但泥土氣息濃重,極具代表性。他是渭北高原上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吃苦耐勞,為人精明,經歷了由赤貧到暴富的傳奇人生,晚年卻沒有逃脫鄉間土財主的通病,瘋狂地追求錢財積累,用財富去彌補親情的缺失。龐老爺子坎坷的人生歷程,是那個時代中國北方農民的縮影。
這部小說還有另外一個看點,就是引用了不少鄉間俚語,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比如,書中寫的一搭里、刀切豆腐兩面光、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還有吊死鬼搽粉——死要面子、電線桿上插雞毛——好大的撣子、狗攬八堆屎——吃不了兜著走、關老爺賣豆腐——人硬貨不硬等等,這些民間方言和歇后語,都是關中地區百姓經常說、經常用、簡潔生動、傳意到位的“活語言”,是中國漢語語言中的“硬通貨”。猜得出,生活中的王雙民一定是個性格開朗、興趣廣泛、喜歡交朋友的人。
如果說上個世紀50年代紅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唱支山歌給黨聽》讓全國人民知道了銅川礦區有一個名叫姚筱舟的文藝工作者,隨著揭開中國革命史隱蔽戰線神秘“面紗”的小說《一路朝北》的出版發行,一定能讓銅川礦區另一位優秀的文藝工作者王雙民進入全國人民的視野。
孫 鵬:生于1974年,江蘇沛縣人。畢業于西安礦業學院,現任陜西陜煤黃陵礦業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曾主編出版《橋山攬翠》《沮水文岸》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