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

5歲半的小徐平日里說話、做事會有些害羞,但很有主見。最近,我發現小徐在活動中特別有自己的想法,不太愿意傾聽不同的意見。與他媽媽溝通后得知,他在家也有類似的行為表現。例如,玩棋時,小徐每次輸了,媽媽本想給他一些建議,但他不是說“已經這樣了,別說了”,就是說“我這樣挺好的”。他媽媽也希望老師能夠多關注他最近在園的類似表現。我們商量決定家園同步持續觀察,再做溝通。
情景一? “黃皮膚才最美”
第二天,我帶孩子們看完繪本《身體》后,孩子們仍在討論著“人的身體”的話題。當看到人有不同的瞳孔和膚色時,孩子們都在議論自己和別人的皮膚和瞳孔顏色:“哇,那個小女孩的眼睛是藍色的,真漂亮,像個洋娃娃。”“我是黃皮膚。”
“哼,一點也不好看,我們黃皮膚才最好看。”小徐端著水杯揚著頭,眼睛看向一側,噘著嘴。一同喝水的晨晨反駁道:“我覺得那個白皮膚的小女孩最漂亮。”小徐接著說:“才不是呢,哼,黃皮膚最美,我們就是黃皮膚。”晨晨說:“白皮膚最美。”兩個人你說一句,我說一句,聲音越說越大。
孩子們堅持自己的看法,需要鼓勵,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告訴我們,要引導幼兒用平等、接納和尊重的方式去對待差異。想到這里,我決定繼續觀察,找機會與小徐談一談。
情景二? 不同膚色的秘密
在集體活動“不同的植物”中,孩子們一起探究過植物的形態與環境的關系。活動后,我也決定用這種方式來引導小徐看待差異。我指著仙人掌和綠蘿,請他說說兩種植物的不同。他回答得很快:“葉子不一樣,這是刺,那葉子寬寬大大。”我繼續問他植物的生長地。“這個長在沙漠吧,那個長在水多的地方。”我接著問:“綠蘿能夠長在沙漠里么?”他搖搖頭說:“該曬蔫了。”
我趕緊重復他的觀點:“是啊,為了適應當地的環境,植物的葉子明顯不同,那人呢?在不同的環境下,天氣、溫度、食物等都不一樣,人會一樣么?”沒想到,他馬上接過話:“不一樣,熱的地方吧,皮膚黑,太丑了。從遠處看上去,(臉)就像個黑疙瘩。”我問:“是看不清楚他的臉是么?”他回答:“是啊。反正不喜歡。”我繼續問他是否知道皮膚是黑色的原因,他說:“是曬的吧。太陽一曬人就變黑了。”
我又問:“那我們黃皮膚的人去黑皮膚的人生活的地方也能變成他們的膚色么?”他笑了起來:“不能吧!不然太搞笑了。”我肯定了黑皮膚的人是天生的,他卻問了我一個問題:“老師,為什么他們生下來那么黑,我們就不會啊,皮膚里有什么不同么?”
我請他帶著這個問題看了一段相關的視頻,找找答案。“是黑色素,皮膚黑因為里面有很多黑色素,白皮膚中黑色素少,所以是白的。怪不得上次我和爸爸媽媽去三亞,把皮膚曬傷了,要是我變成黑人就好了。”小徐看懂了。
我接著說:“剛才你說喜歡黃皮膚,能堅持自己,很好。但是每個人的想法不可能都一樣,我猜一定有人喜歡黑皮膚,不擔心曬黑,反而顯得牙齒還格外白。”我故意呲牙逗他笑,小徐也對我笑了起來。
晚上放學時,我和小徐媽媽說了這件事,并和她描述了我倆的談話過程,希望晚上回家后能夠繼續進行“膚色”的話題,同時建議媽媽周末可以帶小徐和不一樣膚色的人近距離接觸。小徐在第二天早上來園時帶來了一幅作品——海邊的沙灘上——黑皮膚的小孩在沙灘上,這個小孩臉黑黑的,牙齒特別白。孩子還告訴我,周末媽媽在英語班給他約了外教課。
情景三? 不同膚色也很“美”
周末過去了,小徐主動找到我。“張老師,他們(黑皮膚的人)都生活在這兒,”孩子指著語言區的地球儀,“這兒,鼓鼓的地方。”
“你怎么知道?”“琳達老師告訴我的,還在地圖上指給我看。課上,她一直表揚我。”“你一定很喜歡琳達老師吧!”小徐“嘿嘿”笑了兩聲。
“跟我說說她長什么樣子?”“她的頭發都是小小的卷,大大的眼睛,牙白白的,人瘦瘦高高的。”“是不是還挺漂亮的?這回不像黑疙瘩了吧?”小徐笑著用手摸了摸頭。
我接著說:“有很多模特都是黑皮膚的人,也是因為他們的膚色有不同的美。你看看這些圖吧。”
……
想起小徐最近正在上籃球課,我補充道:“對了,黑皮膚的人打籃球還很厲害呢。”
通過找一找黑皮膚的人,小徐愈加深入地了解了各種不同的膚色,了解到黑皮膚的人愛跳舞、擅長跑步,還有人通過努力后成為了籃球明星、模特、美國總統等。世界各地都有他們的身影,孩子在持續地感受著“不同膚色”帶給他認知上的沖突和改變,情感態度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對幼兒而言,良好的師幼互動意味著心態的開放、個性的張揚;對教師而言,師幼互動意味著教育不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學會尊重。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小徐的事不是個例。幼兒間的“爭論”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其實也是幼兒無意識發起的一種信號。教師要及時把握信號中的教育契機,傾聽幼兒的表達,最大程度地理解幼兒,為其最近發展區搭建支架,并利用身邊及社區的資源,形成家園合力,讓幼兒在其中親身感知體驗,促進幼兒發展。而這樣的師幼互動同樣也對我們提出新的挑戰,促進我們的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