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召永
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受應試教育的擠壓,相當一部分學校德育的時間、空間不足,德育形式單一、內容不夠豐富,導致了“重智輕德”的學生發展生態。實踐顯示,“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學生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構建德育為先的“五育融合”課程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把學生培養成為新時代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基礎教育學校的責任。江蘇省盱眙縣第三中學及聯盟學校堅持德育為先,努力探索“三全育人”校本實踐路徑,整合多方資源,在主題活動型德育一體化課程的構建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主題活動型德育課程是指在“五育融合”理念觀照下,協同思政(道德與法治)課程、校本德育課程、學科課程、綜合實踐課程中的德育元素,進行主題活動化的設計,通過主題情境、主題活動、主題任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親身體驗、深入思考,在五育的相互融合中提高德育實施效果的實踐探索。主題活動型德育一體化課程體系是以“主題型活動”為載體的一體化協同育人體系。課程圍繞“三全育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而展開,指向育人效能的提升(如圖1)。

圖1 學校德育一體化協同育人體系
主題活動型德育一體化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一體化、協同性、融合性。課程的一體化是指課程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涵蓋了學校教育課程的全部,各類課程共同擔當起育人的根本任務。課程的協同性是指課程的協同實施,課程的協同不是各類課程的簡單相加,課程需要全員參與、全過程實施、全方位展現,協同發揮育人的功能與責任。課程的融合性是指發揮德育在“五育融合”中的引領、導向、融入、協同作用,德、智、體、美、勞五育之間相互交叉、互相滲透[1],“融合”不是簡單并列、加入、拉平,而是相互滲透、聚合,產生新整體[2]。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程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人生方向,引領學生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形成過硬的政治品格和實踐能力。思政課堂是德育課程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思政課教學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在學校德育中占據主導地位,發揮著核心作用。思政課教師是發揮思政課程作用的關鍵因素,要用過硬的政治素養、深刻的教育情懷、端正的人格魅力、高超的教學能力,引領學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養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情感,以過硬的思想素質、本領去建設好我們偉大的祖國。
在思政課程建設過程中,我們發現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思政學科與語數外等學科相比,在中、高考中的分值較低,不少學校對思政學科建設的重視不夠;二是思政學科師資不足,往往抽調其他學科教師兼任,不加培訓便直接上崗,有些教師專業素養不足,對學科內容、特點、價值理解不到位,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甚至出現教學失誤,這勢必難以實現思政課教育目的;三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影響思政課的教育效果。這些都需要我們改革思政課教學,進一步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以適應新時代新形勢的發展要求。
學科課程不僅僅關乎知識的傳授、學生能力的培養,更關乎“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古人也是把“傳道”放在了“授業”之前,把價值觀培育置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這是人才培養的題中之義。國家相關政策、文件已明確了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廣大教師要深入思考如何落實課程思政、如何做好學科融合育人等問題,扎實開展學科育人工作。
學校從頂層設計的角度,把“學科融育”納入學校德育的整體之中加以規劃,深入挖掘學科內容中的德育資源,將德育內容有機融合到各門學科課程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之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道德認識、科學精神、思維能力、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實踐能力等。
但在課程思政、學科融育上,我們也發現,一些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足,認為在學科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是多此一舉,甚至有教師認為“要追求學科教學的本真”,其實思想、道德、價值就應該是學科的本真追求。另外,雖然教師們已經行動起來,在學科教學中主動融合德育、努力探尋課程思政的規律,但仍存在一些教師對學科融育認識不夠、辦法不多的現象。因此,開展學科融育的集體研究十分必要,如可以采用個案研究帶動、重點學科滲透、漸進構建課程的辦法加以突破。
校本德育的課程化是學校德育走向規范、科學,形成特色的重要舉措,它可以豐富學校德育內容,規范學校德育行為,有效提高學校德育的水平、層次、效果,這是學校德育建設的必由之路。
我校組織成立了德育課程化領導小組,成立包括書記、校長、分管德育校長、政教處、教科室、群團組織、班主任在內的校本德育課程開發團隊,研制校本德育課程內容、制訂課程計劃、規范課程的實施與評價。學校開發了主題教育課程、班級德育課程、團隊活動課程、家校共育課程,通過主題型德育活動組織并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如圖2)。

圖2 校本德育課程結構
如學校層面的主題教育課程(如表1),學校組織人員編制、設計、開展了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吸引力強的主題德育活動,構建系統化、系列化主題教育課程,有效充實德育活動的內容,形成校本特色。

表1 學校主題教育課程計劃
綜合實踐課程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是國家課程方案規定的與學科課程并列的必修課程,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綜合育人方面發揮著不同于學科課程的作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在課程目標中指出:“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本C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發揮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我們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等同于德育課程,但可以將“專題教育”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主動探究、整合、提升,在“體驗、體悟、體認”中增強理想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家國情懷,增強責任意識等。
主題型活動教學是指在“五育融合”“資源融匯”“學教融和”等理念的引領下,根據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的要求,圍繞某一主題線索,融匯相關教學資源,整體設計活動過程和設置問題情境,師生圍繞情境、活動、任務展開探討和學習的一種教學范式。其操作模型如圖3。

圖3 主題型活動教學模型示意圖
主題型活動教學,有效消解了“灌輸式”應試教育帶來的“高分低德”“高分低能”現象,化解了課程實施效果不理想的難題。主題型活動教學范式,將“主題價值”“主題情境與活動”“主題任務”有機融合,將學生世界、生活世界和書本世界緊密聯系,使課程實施“更聚焦”、活動過程“更系統”,避免了“注釋式”“碎片化”傾向,推動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認知與理解、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能力素養的提升,更好地發揮了主題活動型德育課程的功能和實效。
主題型活動教學實踐中,我們歸納了主題案例式、主題游戲式、議題式、主題塊鏈式等多種實施模型[3],這有效避免了課程實施模式的僵化問題。
學科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還滲透著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科學精神、人文情懷等教育,但這種滲透絕不是“兩張皮”的關系,而是水乳交融的關系,是“好喝的湯離不開鹽”的關系。缺少“靈魂”的學科知識,只能是“技術性”的工具。德育滲透可以通過教學內容的挖掘、情境的選擇設計、問題的設置、活動的組織、教與學的交流等方面的有機融合,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得以實現。如我校一位數學教師在“圓的對稱性”的教學中,選擇了三星堆出土文物“太陽輪”這一資源設置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感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設問:三四千年前的先人是如何把“太陽輪”如此精準地實現五等分的?以此激發學生思考、探究的興趣。這便是學科融育的良好境界。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傳播的速度明顯加快,基于學校、家庭、學生生活、媒體世界中的“微”事物,班主任可通過抖音、微信、QQ、微博、論壇、校園網站等現代媒體和校園廣播、櫥窗、黑板報、墻壁、宣傳欄等傳統載體,組織開展教育活動。這種主題鮮明、目標明確、內容精煉、形式多樣的德育方式可命名為主題微德育,它符合年輕一代的認知特點、審美喜好,易于被學生接納、吸收,是學生良好品格形成與培養的有效路徑。
所謂“主題行為作業”,就是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所悟,外化踐行,深化道德認知、強化道德實踐、豐富道德情感,培育學生的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目前,我校根據《義務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及班集體建設目標,形成了包括“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和集體”“我與國家和社會”3 大系列、“光盤行動”“周末我最孝”“校園小衛士”等22 個主題的行為作業,形成校本德育特色,解決德育課程教學的“落地”問題。
綜合實踐活動主要是通過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體驗等方式展開,如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研學旅行、志愿者服務、公益活動、編程、陶藝、現代農業體驗、工業崗位體驗等。學生在親身經歷實踐的過程中,體驗并踐行價值信念、國家認同、愛黨意識,在社會服務、職業體驗中,培育勞動觀念、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在問題解決中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每年學校都組織學生到鐵山寺綜合實踐基地開展實踐活動,學生在那里可以運用所學知識,圍繞多樣的動植物資源開展探究活動,可以圍繞獨特的地理風貌進行考察,還可以到天文觀察站體驗浩瀚星辰的魅力,從而實現跨學科綜合素質的發展與提升。
主題活動型德育一體化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是學校層面的“大思考”“大行動”,需要宏觀思維、系統安排。德育課程的整合重構,有利于育人價值的提升與內化;德育課程的主體拓展,有利于育人責任的擔當與實施;德育課程的融合滲透,有利于學生品德的形成與發展?!傲⒌聵淙恕笔墙逃母救蝿?,引導學生全面發展是新時代賦予學校與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