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
早在20 世紀30 年代,海德格爾就指出人類已經進入了圖像時代,圖像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交流和認識世界的構型,理解和創造圖像以及用圖像來認知與思考在現代社會中變得越來越重要。高校作為視覺素養的最高教育學府,無疑承擔著提升學生視覺素養能力的重任。因而,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對視覺的傳播與能力進行研究,并將其視為一個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新范式(Muller,2008)。相較之下,雖然教育家們努力地呼吁在不通教育水平的課程中引入有關視覺和圖像解釋的教學,來提學生們的視覺能力(Adam ,2001;Hattwig et al,2011)。但是,以往學者對其進行的研究較少關注到具體的路徑和方法。筆者從事多年的攝影研究與教學,認為攝影教學對學生視覺素養能力的提升有著較大的潛力,既能夠符合當前高等教育對視覺素養的關注和要求,來幫助學生在圖像時代提升解釋、使用和創造圖像的能力。因而,筆者將試圖對視覺認知、解釋方法進行分析,并評估它們在攝影教學中運用的可行性。
視覺素養是一個集心理學、美學、傳播學、教育學等跨學科融合的研究領域,重要用于解釋視覺感知與視覺材料的處理等視覺問題。借用阿夫吉利(Avgerinou,2001: 142)在諾霍頓(Hortin,1983)基礎上提出的概念解釋,他將視覺素養定義為,基于人類有意識視覺傳播語境下的一組通過后天習得的能力,即理解(讀)、使用(寫)圖像的能力,以及根據圖像進行思考和學習的能力。從概念不難看出,視覺素養對視覺學習有著明顯的借鑒意義,它能引導人們理解視覺的意象(Seppanen 2006)、提升視覺的運用能力。
視覺素養主要包括視覺感知、視覺學習和視覺理解的三個層面。(1)視覺感知是利用環境中物體反射的可見光光譜來解釋周圍環境的能力,是一種視覺的內在表象(維基百科,2018),通常被看作是一種信息的處理過程,與感知對象在空間和時間上保持高度依賴(Attneave,1954:183)。(2)視覺學習是借助圖像對眼睛和大腦視覺神經認知系統進行訓練,來重新建構眼睛和大腦之間的關系的一種方法。視覺學習是一個知識建構的過程,通過視覺學習后,人們能夠不同程度地觀察、認識和表達視覺語言,并對其進行評價(張倩葦,2002:6)。(3)視覺理解是指人腦對視覺信息的接受和利用的過程。通常來說,信息的理解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由于個人的知識背景、心理狀態,對同樣的信息刺激可能產生不同的認識空間,也就會產生不同的信息理解。視覺感知、視覺學習和視覺理解作為視覺素養的三個層面,相互關聯、層層遞進。從視覺感知到視覺學習,增強視覺理解是從而達到提升視覺素養的目的。
視覺材料是獲取視覺信息的材料,包括圖形、示意圖、圖表、地圖、線描、照片、視頻等影像。攝影特別是紀實攝影,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傳播媒介,各個維度的紀實照片,如視覺內容、照片風格、背景組成元素,能夠提供事件的信息,或者闡明某些事件的問題,提供媒體人物形象等等。此外,紀實攝影也具有隱含的互文潛力,具有視覺的多義性,可以進行多層次的解釋,能夠對教學起到積極的作用。(Zmorzyński,2007: 42-44)。因而將紀實攝影作為視覺素養提升的視覺材料具有較高的實踐價值。
1.視覺符號學
符號學被認為是一種方法或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Noth 2011: 298),被廣泛地用于對符號系統不同角度、不同語言的研究。在以往的研究中,圖像教育廣泛而豐富的運用各種符號學理論,如索緒爾和皮爾斯的符號設計、巴特的視覺修辭,甚至是巴黎學派提出的一種視覺對立的方法等等。但趨勢千差萬別,且適用型不強。在攝影方面,圖標和索引是皮爾斯的符號三分法最常被討論的兩種符號類型,視覺符號對于新聞攝影的解釋更加重要。因此,在一些旨在喚起讀者情感的紀實攝影照片中,視覺符號常常被用作象征表現。
視覺符號學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工具來描述圖片,例如,將紀實攝影定義為一種符號,或一種符號系統,來檢查照片中特定視覺元素(符號)的作用和關系。然而,筆者認為,由于視覺符號學的復雜性(如概念的復雜),它更有可能抑制而不是刺激視覺素養的發展,它不應該作為一種通常用于教育目的分析、解釋方法。
2.視覺修辭學
修辭學可以被定義為哲學和符號學的一個分支(Danesi 2000: 194)。巴特(Bate,2009: 35)認為修辭學作為攝影符號學,可以通過評價圖像的視覺論證來輔助圖像的解釋,它將圖像視為參數。相比之下,視覺符號學將圖像視為符號而不是參數。修辭學通過圖像來分析攝影的功能,例如信息的傳播、視覺的表現力、審美,以及角色建構(Zmorzyński 2007: 42-4)。指出修辭是說服或說服某人接受某種觀點的修辭策略。
視覺修辭關注的是理解圖像如何交流,它們在社會和文化環境中如何發揮作用,以及它們如何體現意義(Wright2011: 317)。視覺修辭學實際上是對意象的一種內涵分析,即尋找、描述和解釋這些符號與圖片之間的聯系,充當視覺信息的敘述者。由于視覺修辭學沒有對圖像解釋作出充分的界定,也沒有提供完全可以應用于攝影解釋的指導思想。因而,視覺修辭學更偏重于視覺信息的傳播與傳播效果的關注,直接用于視覺素養教育也太適用。
3.現象學
現象學是指一種人文科學所運用的原則和方法體系。現象學不是一套固定的學說,而是一種通過直接認知描述現象的研究方法,即回到原始意識,來描述和分析觀念構成的過程。這個過程能夠解釋概念映射的真實意義,被深入的運用于各個領域(外國哲學大辭典,2008:262)。
在攝影研究方面,現象學被攝影解釋所接受,其中典型代表為巴特(Bate 2009)。巴特通過現象學討論了攝影的兩個概念:投入(Studium)和刺點(Punctum)。巴特認為投入(Studium)是一種興趣和一般熱情程度的投入。它是一種教育(知識和禮貌),能夠推動攝影師拍攝并解釋其拍攝活動的意圖。通過投入(Studium),觀眾在接受過程中描述和解釋視覺內容,了解世界(巴特,2003:42-43)。刺點(Punctum)指局部畫面,常常看作是照片的細節。巴特認為,刺點(Punctum)總是或多或少地潛藏著一種擴展力量。這種力量常常是隱喻的,引發人們的思考(巴特,2003:69-73)
投入(Studium)和刺點(Punctum)兩個概念代表了視覺信息的外延和內涵兩個層面,分解了視覺信息傳達的要求和某些結果。視覺信息的外延,即第一層視覺信息通常很容易閱讀和理解,它包括:事件捕捉和描繪的解釋;而視覺內涵而第二層信息需要更高級的解釋,意味著需要理解圖像的洞察力、信息和知識(Barrett2010:149)?,F象學為視覺素養提出了解釋框架,但仍然缺少具體的操作和實施路徑。
4.詮釋學
詮釋學(hermeneutics)又稱闡釋學或解釋學,是一個解釋和了解文本的哲學技術。也被描述為詮釋理論并根據文本本身來了解文本的過程。巴雷特(Barrett)在根據詮釋學,在巴特現象學解釋的基礎上,描述了一種新的實踐,將其稱為互文性,即照片的互文解釋(Barrett2010: 150)。巴雷特解釋道,閱讀照片可以揭示照片與觀看者自身對文化藝術體檢之間的聯系,以及在特定情況下的情感感受。這些意識可以導致對圖像更深層次的理解(Barrett 2010: 152),這是互文性的實質。
從紀實攝影角度看,紀實攝影的第一個層面是視覺信息的外延,即紀實攝影的人、事、物等描述性的信息。而為了要能理解到視覺信息的內涵,巴雷特(Barrett)認為觀眾應該接受視覺素養的訓練,或者至少在這方面有一些經驗。因而,巴雷特為視覺的互文性建立了一個解釋指南——情感解釋指南。他認為攝影照片只是現實的一個框架,基于它觀眾可以試著找出特定的照片在他們身上喚起了什么樣的情感和感受,然后觀眾可以參照圖像內容來闡述這些情感和感受(Barrett,2010:153)?;ノ慕忉屘峁┲笇г瓌t具有一定的困難和局限性,僅限于以下問題:照片是否讓人想起其他一些圖像、文化藝術品或個人經歷等等,想要得出一個具體的答案,需要具備一些視覺素養的技能,有相當大的挑戰性。因而,也不能直接用于視覺素養教育。
基于以上對視覺分析方法的討論,來自于芬蘭的坎德拉(Ke.dra)提出了一種攝影的解讀模型,并將其作為視覺素養教育的工具(Ke.dra,2018:64-65)。該模型由八個步驟組成(見表1),包括了視覺信息的外延和內涵,外延關注的是照片的內容和標題,內涵關注的是表達的內容(情感和感覺)、點睛之筆、符號和視覺修辭手法、互文性和修辭效果。

表1.坎德拉的攝影解釋模型
坎德拉(Ke.dra)通過教學實踐對該解釋模型進行了檢驗,并認為大部分學生都能按照模型的步驟依次進行,給出較為完善的解釋,從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對學生的視覺素養有較大的提升。但同時,她也指出該模型最具挑戰性的方面是符號和互文性,以及視覺修辭圖形的解釋。對于這些方面可能需要一些事先的解釋,然后是視覺材料的練習。因而,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該模型可以做進一步的修改,加入信息交互環節來幫助學生對符號和互文性,以及視覺修辭圖形進行解釋。
信息交互是指信息接受和信息反饋的全過程。從信息論的角度看,反饋是檢驗信息交流質量的有效手段 。因而在對坎德拉(Ke.dra)的攝影解釋模型進行改進時,增加信息交互概念,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對視覺信息修辭和互文性進行理解 ,并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查和空中。
加入信息交互的攝影解釋模型可以調整如下(見表2)。該模型的核心是增加了視覺評論作為信息交互實現的具體過程。同時,該模型對坎德拉(Ke.dra)的模型還進行了一些合并和簡化,例如,將照片內容和標題合并為照片的基礎信息;在拍攝技術方面加入了攝影構圖的描述;將刺點和情感統一歸為照片的吸引力;將修辭和互文性歸為視覺表征。這樣整個模型包括了兩個信息外延層面和兩個信息內涵層面的解釋,加上一個信息交互過程,使模型看上去更加的簡潔,操作性更強。

表2.攝影解釋交互模型
在圖像成為影響人類日常生活和思維建構的當代,對視覺素養的問題越發地凸顯。攝影作為當代圖像的主要生產工具,對其研究視覺素養的提升有著較大的實踐價值。然而,目前對于攝影視覺傳播的研究有著各種各樣的理論,包括符號學、修辭學、現象學、詮釋學等等繁雜難懂,不適合直接運用于視覺素養教育。因而,坎德拉(Ke.dra)分析并融合了多個學科和理論,提出了可以用于視覺素養教育的攝影解釋模型,同時也提出了該模型的優點和不足?;诖耍P者根據自身多年的攝影教育經驗,對其模型進行了改進,提出攝影解釋交互模型。
雖然從理論層面看,改進后的模型更簡潔、適用性更強,但該模型需要進一步引入道實證驗證中,并在視覺教育中得到實際應用。因此,這將是筆者未來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