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王 偉,張亞楠,趙雅慧,王文研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北京 100070
顱內腫瘤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常見病變之一,開顱切除腫瘤是該病目前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術前留置尿管是神經外科開顱手術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能夠有效觀察病人尿量及避免膀胱過度充盈[1‐2]。隨著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的不斷深入,大部分手術選擇在病人麻醉后置入導尿管以減輕留置導尿的不舒適感,但由于病人處于全身麻醉狀態,機體對導尿管置入過程存在一定記憶缺失,病人麻醉蘇醒期可能出現躁動,并發心腦血管意外、氣管痙攣、反流誤吸以及相關導管意外脫出等不良事件[3‐4]。已有研究表明,應用利多卡因膠漿涂抹導尿管對病人蘇醒期躁動發生具有一定預防作用[5]。本研究對利多卡因凝膠在神經外科腫瘤切除病人全身麻醉后留置導尿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20 年12 月—2021 年3 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腫瘤6 病區108例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在手術室行神經外科腫瘤開顱手術;②術間需行靜脈全身麻醉、氣管插管、尿管留置;③年齡≥18 歲;④麻醉清醒后可以配合問卷調查;④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患有神經、精神障礙;②手術對病人意識造成影響。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人分為兩組,其中,試驗組51 例,對照組57 例。兩組病人年齡、性別、尿管一次順利置管率、手術時長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1.2 干預方法 所有病人均在靜脈全身麻醉后行氣管插管、尿管留置。尿管型號均為14Fr 雙腔乳膠導尿管。操作護士使用一次性無菌導尿包內碘伏對操作部位進行消毒,驗證導尿包內導尿管氣囊良好后,試驗組使用復方利多卡因凝膠對導尿管前端進行潤滑,對照組使用導尿包內硅油對導尿管前端進行潤滑。兩組尿管留置操作方法相同,均行常規導尿術,護士操作符合規范。固定操作護士以減少操作差異性。
1.3 評價指標 ①動脈壓、心率:觀察并記錄病人入手術室時、全身麻醉完成時、全身麻醉后置入導尿管時的動脈壓、心率。②尿道疼痛程度:將病人腦電雙頻指數(BIS)恢復至80 定為麻醉蘇醒,觀察并記錄病人麻醉蘇醒時及麻醉蘇醒后1 h 的尿道疼痛程度,其中,無疼痛、無尿意計1 分;輕微疼痛、輕度尿意計2 分;尿道疼痛、下腹憋脹、尿急計3 分;尿道劇烈疼痛、不能忍受尿急、下腹嚴重憋脹計4 分。得分越高說明尿道疼痛程度越重。③尿紅細胞陽性率:檢測病人術前及術后24 h 尿紅細胞個數以判定尿道損傷情況,以高倍顯微鏡觀察下尿紅細胞>7 個為陽性。④尿白細胞陽性率:檢測病人術前及術后24 h 尿白細胞個數以判定尿路感染情況,以高倍顯微鏡觀察下尿紅細胞>12 個為陽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定量資料滿足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定量資料不滿足正態分布以中位數(四分位數)[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檢驗;定性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動脈壓和心率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動脈壓和心率比較(±s)

表2 兩組病人動脈壓和心率比較(±s)
組別試驗組對照組t 值P例數51 57動脈壓(mmHg)心率(/min)入手術室時141.04±22.09 139.92±21.39 0.265 0.844全身麻醉完成時119.62±22.70 115.72±17.39 0.080 1.012置入導尿管時112.00±23.18 115.46±17.43?0.180 1.142入手術室時73.64±13.35 74.19±11.59?0.227 0.846全身麻醉完成時69.52±13.45 66.52±18.06 1.253 0.094置入導尿管時68.22±12.47 70.42±13.37?0.860 0.071
2.2 兩組病人尿道疼痛程度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尿道疼痛程度比較 單位:分
2.3 兩組病人尿白細胞、尿紅細胞陽性率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病人尿白細胞、尿紅細胞陽性率比較 單位:例(%)
3.1 全身麻醉后留置導尿的常見并發癥 留置導尿廣泛應用于麻醉、手術后及危重病人,是臨床常用的侵入性護理操作,對病人身體存在一定損傷,容易引起相應并發癥發生。尿管相關膀胱刺激癥(catheter related bladder discomfort,CRBD)是留置導尿后較為常見的臨床并發癥之一。在病人清醒狀態下導尿,尿道黏膜下的感受器接受刺激信號經副交感傳入纖維到脊髓再上行至大腦中樞產生痛覺,可使病人產生疼痛及不適感。隨著醫療護理理念的發展,病人舒適需求逐漸受到重視。已有研究表明,為了有效避免在導尿過程中引起的疼痛、緊張等不良反應,超過95%的病人愿意在全身麻醉后進行導尿,55%左右的病人將此需求置于首位[6]。在全身麻醉下由于麻醉藥物對大腦皮層的抑制作用,機體對導尿傷害性刺激產生的疼痛反應缺乏,但導尿造成的傷害應激依然存在,故當蘇醒期麻醉作用消失后,病人大腦皮層記憶恢復,尿管帶來的疼痛不適會導致病人蘇醒期發生躁動,部分病人還可因此發生心腦血管意外、氣管痙攣、反流誤吸以及相關導管意外脫出等嚴重不良事件[4]。同時,導尿時尿道疼痛或尿道出血也是導尿術常見并發癥。此外,隨著氣囊導尿管在臨床護理中的廣泛應用,氣囊導尿管相關性尿道損傷發生率有所增高。泌尿系統感染是長期留置尿管的常見并發癥之一,據統計,留置導尿引起的相關感染占醫院感染的20.8%~30.0%,僅次于呼吸道感染[7]。
3.2 利多卡因凝膠用于神經外科腫瘤切除病人全身麻醉后留置導尿,可減輕病人蘇醒時尿道刺激,預防尿路感染 表2 結果顯示,兩組病人在入手術室時、全身麻醉完成時、置入導尿管時的動脈壓、心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表3 結果顯示,兩組病人麻醉蘇醒時尿管疼痛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麻醉藥物代謝不完全或更強烈的不舒適感造成病人對尿道疼痛的關注不高有關。病人麻醉蘇醒后1 h,試驗組病人尿道疼痛得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使用利多卡因凝膠潤滑導尿管可降低病人麻醉蘇醒后的尿道疼痛程度,可能是由于利多卡因作為局部麻醉藥物,具有阻斷神經傳遞的作用,可使疼痛部位血管擴張,通過血液循環排出過多的致痛物質,起到減輕疼痛的目的。表4 結果顯示,兩組病人術前尿白細胞和尿紅細胞陽性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尿白細胞和尿紅細胞陽性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表明使用利多卡因凝膠潤滑導尿管可預防因留置導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及尿道損傷。這可能是由于利多卡因對致病菌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使用利多卡因凝膠潤滑導尿管有利于抑制潛在的致病菌,進而預防留置導尿操作過程中的尿路細菌感染發生;同時,利多卡因凝膠較硅油潤滑效果更優,故可有效降低對尿道的刺激和損傷。
本研究結果顯示,將利多卡因凝膠用于神經外科腫瘤切除病人全身麻醉后留置導尿,不但可有效減輕蘇醒期病人的尿道刺激程度,還能減少尿路細菌感染、降低尿道損傷程度。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故其結論還有待借助大量本、多中心研究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