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斌杰
關鍵詞:NSNSA分流比協同優化駐留
1引言
隨著5G用戶規模愈發擴大,在NSA向SA演進的過程中,網絡面臨語音感知劣、上行速率差等嚴峻挑戰[1],加之終端與網絡匹配度差及終端節電策略,導致5G網絡駐留差、5G網絡分流比低。如何快速提高5G網絡的價值、提升5G網絡的分流比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2背景及意義
5G是第五代通信技術,是4G的延伸[2]。其最大的變化在于服務對象從過去人與人的通信轉變為人與物、物與物的通信。
5G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5G通過高帶寬提升普通用戶的上網體驗;另一方面,5G擁有低時延、高可靠、大連接等特性,可以賦能各個行業,且垂直行業將成為運營商新的收入增長點。在4G向5G過渡期間,在提速降費的大背景下,由于流量收入受用戶規模驅動的力量逐漸變弱、受價格的影響逐漸增強,因此流量經營需重點關注用戶的流量需求。
提升5G駐留比/分流比是貫穿市場、規劃、運維的全局性組織協同工作[3]。在5G快速發展的2021年,4G用戶和流量分流成為限制5G發展的關鍵因素。提升5G分流比不但關系到運營商的收入增長點,而且對提升用戶滿意度有決定性作用。同時,針對5G分流比提升中基于廣深競對和市區網絡5G倒流情況進行分析,對明確網絡拓撲結構發展和5G網絡廣覆蓋發展的建設方向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3 5G分流面臨挑戰
5G分流在網絡能力、網市協同、感知提升方面仍存在較大挑戰[4]。
3.1網絡能力
(1)廣深覆蓋問題:農村室分規模不足,抑制了5G分流
受限于5G網絡建設節奏,當前5G網絡主要分布在市區及縣城熱點,廣大農村僅有零星覆蓋;在4G時代,農村場景站點數和4G流量均遠高于市區,但當前農村場景5/4G站點比僅5.15%,農村5G分流比僅7.75%;5G覆蓋不足,制約了5G分流的提升。與此同時,受限于5G頻段高、室分部署慢等因素,深度覆蓋也嚴重不足;從高倒流場景來看,高層和底層居民區的高倒流問題突出(占比近40%),與5G深度覆蓋不足有直接聯系。
(2)網絡效益問題:在4/5G低效益小區中4G高流量仍有一定規模
4/5G小區運行考慮“效益優先”。當前,全省共計2207個低效益小區,排除冬奧、高鐵、高速場景后,這部分4/5G低效益小區需優先整治。在4/5G同覆蓋區域,4G單站流量仍高于全網4G平均單站流量,更需5G分流;4/5G同覆蓋4G高流量場景的平均5G分流比為19%,低于27%的共覆蓋分流比,5G分流潛力更大。
(3)終端駐留問題:部分TOP終端駐留比較差,終端私有參數影響分流
終端5G駐留能力差異大:在TOP10終端中,OPPO、蘋果、vivo等終端的SA時長駐留比相對較低,拉低了SA時長駐留比;終端特殊機制影響駐留比因素:部分終端私有節電措施影響用戶的SA時長駐留比,如OPPOReno3終端的前期SA時長駐留比穩定在52%左右,而推送關閉節電措施新版本后的SA時長駐留比可提升至70%左右。
3.2 網市協同
(1)市場營銷:5G終端滲透率、登網率、登網DOU發展緩慢
市場營銷需加強:在5G分流中,與市場營銷相關性較強的關鍵指標、全國排名均較為靠后。
(2)SA登網率:SA流量激發、分流能力顯著,但SA升級完成比例不高
SA分流能力是NSA用戶的1.9倍,且NSA用戶登網率增長對流量激發并不明顯,因此登網率的提升應聚焦于SA登網率;已推送SA版本但未升級SA版本的用戶有370萬,占比約48%,需通過市場營銷讓NSA向SA快速遷轉。
3.3 用戶感知
(1)5G邊緣感知差等問題仍較為突出
在制定4/5G互操作策略時已考慮按照邊緣體驗優于4G為標準[5],但實際網絡復雜、部分場景現場實測-112dBm已存在感知劣化問題,后續需進一步面向場景精準施策。
(2)終端與網絡協同問題影響用戶感知
現網終端導致感知劣化問題較多。從終端維度分析,摩托羅拉、vivo等品牌的注冊成功率低、一加、錘子等終端業務的掉線率低;在主流品牌終端中,vivo的多款產品感知質差。
4 5G分流提升措施及成效
4.1網市協同———終端和業務推廣
“機/網/套”精準匹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5G客戶的使用感知和價值。針對4/5G客戶進行細分場景支撐市網協同,落地5G價值建網、5G精準營銷、5G體驗保障和客戶行為引導四個動作,可以保障網絡質量、市場發展和客戶感知全面領先。而加強終端數據分析,可以引導用戶打開5G軟開關;線上、線下多重手段結合,可以引導用戶用網;推廣優惠機型與套餐,可以引導用戶換機、換卡。
4.2規劃建設———基于倒流分析
規劃原則:將所有倒流流量大于50GB的非NR共站基站作為此次NR規劃的點位,再結合現網NR基站并剔除超高、超低、超低、超近基站,可以對站址進行最優拓撲規劃;將室分高倒流(大于15GB)4G室分基站作為此次NR室分規劃的點位。
規劃目標:將高倒流基站全部納入5G站點規劃且達到拓撲結構最優化。
4.3網絡調優———居民區分流提升
隨著用戶增加,室內深度覆蓋不足會影響5G用戶的感知和分流比指標。居民區5G流量占全網5G總流量的46%,而4G流量占共站4G總流量的48%,整體流量占比最高,屬于加強分流首要場景。通過調整天饋和權值,以提升用戶感知,則可以使網絡效益最大化。
4.3.1“六維”場景識別法
通過小區工參屬性和4/5G共扇區信息,可以計算同扇區5G分流比指標;以基站工程參數(基站天線掛高、方位角、下傾角和覆蓋居民區的環境參數)為參考:根據樓體高度、樓體寬度,可以輸出場景標識;根據場景特點匹配場景標識。
4.3.2天饋調整“三步”走法
第一步,確保天線正打方向為居民樓樓體中心;第二步,根據天線掛高、樓高制定傾角方案,結合樓體距離進行微調;第三步:在機械方位角、下傾角調整的基礎上,結合覆蓋居民區的樓體寬度、樓高、基站到樓體距離,梳理典型場景及調整方案。
4.3.3優化效果
試點地市根據方案進行試點優化,然后結合場景特點進行個性化天饋優化,以發揮5G多波束優勢,從而深挖網絡潛力。5G日均流量增長2.5倍,5G分流比則增長3.49pp,月均投訴降低46%。
4.4網絡調優———專題優化
(1)NSA分流與終端節能均衡策略
NSA分流與終端節能的矛盾一直是NSA網絡優化的一個難點。從用戶業務行為與數據緩存關系進行建模,可以尋優平衡5G分流效果與終端節能最優SCG添加策略,實現分流與終端節能雙保障;對用戶業務行為與數據緩存建模進行評估,可以使策略組合(50KB,0ms)達到均衡;對有價值的中、大包進行分流,可添加SCG,小包則不添加SCG。
應用效果:實施NSA分流與終端節能均衡策略后,雙模5G站點流量增加2037.35GB,增幅達31.44%,5G分流比提升2.35%。
(2)地鐵分布式MassiveMIMO,容量與體驗雙提升
分布式MassiveMIMO可以將工作在相同頻段上的4T4R合并為一個4nT4nR小區,以此消除小區邊界,從而降低小區間的干擾,并可以通過MU?MIMO功能提升系統的容量和頻譜效率。
通過聯合BF和多用戶MIMO提升容量與體驗:在交疊區,可以獲得聯合Beamforming增益,從而大幅提升用戶體驗;在非交疊區,可以實現空分復用MU?MIMO增益,從而大幅提升小區容量。
(3)AAPC:實現波束自由化調整
AAPC(天饋權值自優化):實現天線權值自動優化調整,可以大幅提升各種復雜場景下的網絡容量和立體縱深覆蓋。選擇目標區域后,采集目標區域內的UE相關信息,可以獲取UE的信號強度、位置及路損信息,從而綜合考慮覆蓋及干擾等因素,進而設置優化目標和迭代次數,最后采用蟻群搜索算法尋找最優方案。經評估,部署波束自適應尋優的區域,用戶數及流量得以提升、遠點用戶得以增加。
AAPC:實現天線權值自優化,能夠有效吸收邊緣弱場用戶。統計TA分析后發現,TA在范圍[14,25]的比例有明顯提升。
5分流措施及推廣建議
5.1強分流
圍繞“細、動、智、遷”四方面進行工作,深挖5G網絡分流潛力,可以確保5G分流持續提升。
細:“兩低三高一重”分流整治。舉措:梳理5G不均衡、高倒流、低效益、低分流、低駐留、高重疊問題清單,開展問題分析與整治。
動:網隨業動,調整5G覆蓋優化動態[6]。舉措:以4優5,基于4G用戶AOA聚集方向,指導5G方位優化;業隨網動,5G波束下傾動態調整,應對樓宇白天夜晚話務潮汐問題。
智:基于AI立體波束優化,實現分流、感知雙提升。舉措:基于MR測量構建空間立體柵格矩陣,并通過智能AI尋優算法計算小區最優場景化權值,實現分流與感知雙提升。
遷:賦能前端,促進NSA?>SA遷轉。舉措:網絡側通過參數策略促進遷轉.在4~5返回場景,確保優先返回SA;通過NSA性能、覆蓋、功能三級逐步收縮NSA范圍,促進用戶無感知向SA遷轉。
5.2促協同
在方法上,基于O+B用戶畫像預測方法,反哺市場營銷;在抓手上,基于SA終端升級、高業務區域精準營銷、強化SA登網率引導、質差終端管理4維度協同市場,開展營銷[7],為5G分流效果再提升奠定基礎。
一套方法:基于O+B多維大數據,開展用戶六維特征畫像,抽象用戶特征,反哺市場進行精準營銷,真正實現網市協同。
四大抓手:基于SA終端升級、高業務區域精準營銷、強化SA登網率引導、質差終端管理4維度協同市場,開展營銷。
5.3精優化
從“基礎、策略、特性、規范、管理”五個維度開展優化工作,將優化做精、做細、做深,省市協同打造5G精品網絡。
基礎:推進D頻段退頻。舉措:綜合考慮網絡容量、干擾,滾動進行4G網絡D1、D2頻率退頻。
策略:700M多頻策略研究。舉措:基于網絡定位,研究700M、2.6G與4G的互操作策略規則;基于700M上行優勢,探索承載VoNR、上行大包遷移策略。
特性:因地制宜,為我所用。舉措:基于我省版本升級進度,開展4/5G基于感知切換功能應用,應對邊緣場景5G感知劣于4G問題,確保5~4門限下探全面推進。
管理:構建感知問題黑點庫。舉措:基于KPI、KQI、網絡測試三維建立5G網絡質量黑點庫;深挖問題根因,牽引優化策略方向。
規范:4/5G協同優化指導手冊。舉措:研究并細化分場景的45G鄰區、參數、特性策略,兼顧分流比和用戶感知;探索大數據與IT自動化結合技術,實現互操作門限下探“一站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