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星王桂元
年過半百,還帶著腿疾,在湘潭20多萬公頃林地上奮斗了半輩子的林業技術人員——楊德明,沒有像一般員工那樣開始期待退休,享受晚年生活。2018年,他在組織的一聲號召下,帶著滿滿30年的林業專業技術,輕車簡行前往湘鄉市金藪鄉普嶺村擔任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兼黨總支第一書記。三年脫貧攻堅,雖然“功成”,但是,楊德明并未“身退”,轉身又投入到鄉村振興的戰場,2021年到市經開區響水鄉砂塘村擔任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兼黨總支第一書記,用行動展現了一名林業人在“扶貧一線踐初心,振興路上擔使命”的可貴歷程。
普嶺村為原省定貧困村,18個村民小組2300人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1戶192人。在深入走訪、詳細掌握全村情況后,楊德明覺得,只有精準找到村里的“造血”源,努力將其培育發展,才能真正改變這里的貧困現狀。于是他從村民王友余的友美香菇種植合作社開始,一面幫其聯系外出學習制棒技術,一面盡心扶持擴大規模,成功申報了“市級家庭農場示范基地”和“農村技術帶頭人”項目。最終,王友余的香菇基地從0.3公頃發展到1公頃,每年所需的8萬株香菇棒完全自制供應,同時,吸收7戶共20名貧困村民長期就業,幫助全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都參與分紅。
普嶺村要脫貧,光靠種植香菇不行。還得想辦法找其他路子。
作為湘潭市林業局的科技特派員,楊德明將自己的科技本領帶到普嶺村。這里丘陵山地多,家家戶戶歷來有種植油茶的傳統。為此,他爭取了市林業局扶持發展庭院經濟項目,投入10萬元購買了油茶等苗木并免費發放給村民。
2019年1月,湘潭市林業局一次性送來1萬株油茶苗,按照平均每戶10株、貧困戶可申領多種的原則全部發放到位。村民李偉軍一口氣領回500株油茶苗,成為全村貧困戶學習的榜樣。村民蘇小平,在楊德明的指導下,所栽的0.4公頃油茶地連續兩年豐產。現在,普嶺村30多公頃的油茶林都已掛果,成為當地群眾改善生態、增加收入的有力推手,既實現了綠水青山,又成就了金山銀山。
2021年,楊德明進駐響水鄉砂塘村接力開展鄉村振興。砂塘村因鎰礦礦區臨近,水源受污染嚴重,有些村民需要到15公里外運水喝。解決飲水問題迫在眉睫。
楊德明多次向經開區、響水鄉政府匯報,引起了高度重視。響水鄉人大第七次會議經過認真審議,決定將砂塘村飲水改造工程第三期項目列入民生實事工程,安排了40萬元經費。項目完成后將惠及三個村民小組98戶345人。目前,主水管鋪設已全部完成,分支、上戶管正在安裝中,將在2022年上半年讓老百姓喝上干凈放心的自來水。
楊德明將自己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積累的經驗,運用到鄉村振興的主戰場。砂塘村位于“三區”(雨湖區、湘潭經開區、長沙岳麓區)交匯地,具有獨特的區位、交通、文化優勢。他發揮林業人的行業特點,在湘潭市林業局的指導和支持下,幫助村民們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使林業“造血式”扶貧在鄉村振興路上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模式。
花橋板栗2號是湘潭市林業科學研究所自主研究選育的新品種,也是湘潭市第一個林木良種,技術性很高。在市林科所大力支持下,楊德明經常深入基層一線開展不定期的農民培訓,主要是推廣苗木嫁接技術。同時,他還從外地請來嫁接專家授課,通過幾年的實踐,當地農民能熟練掌握板栗的嫁接技術。在科技推廣培訓期間,楊德明吃住都在村上,與村民促膝交流,手把手培訓,成了林農的貼心人、好朋友。
為民服務要有過硬的技術,更要有一顆真心。楊德明在講課和進行技術指導時,會使用最樸實的群眾語言,將復雜的技術簡單化,讓林農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每年,楊德明還為農民免費贈送良種苗木,發放板栗豐產栽培技術資料,并做好栽培技術的服務工作,連續5年免費贈送優質良種板栗苗木共計1萬株,受到農民的歡迎,真正做到了科普惠農。
多年來,楊德明先后獲得湖南省林業科技先進個人、湘潭市優秀科技特派員、駐村幫扶先進個人等榮譽。在“全面小康奮斗有我”2020湘潭市直機關主題演講比賽中,以楊德明為主角的演講《楊書記駐村那些事》榮獲一等獎;2020年,楊德明還分別榮獲湘潭市疫情防控先進個人和湘潭市脫貧攻堅三等功,在湖南省脫貧攻堅實地考核中獲得滿分,并被推薦為脫貧攻堅國家普查先進個人。
如今,56歲的楊德明仍然堅守在鄉村振興第一線,表示要繼續代表林業人奮戰,帶領更多的鄉親們過上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