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炳中 趙麗麗
小線角木蠹蛾,屬鱗翅目木蠹蛾科,別名小褐木蠹蛾、小木蠹蛾等。主要分布于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西北、西南、華南等地,寄主為蘋果、山楂、海棠、丁香、元寶楓、柳樹、銀杏、懸鈴木、欒樹、香椿、紫薇等多種植物,是農林樹木的重要蛀干害蟲之一,常造成毀滅性的災害。根據其發生規律,可采用如下方法進行綜合防治。
危害特點
幼蟲蛀食枝干木質部,幾十至幾百頭群集在蛀道內為害,造成千瘡百孔。木蠹蛾蛀道相通,蛀孔外面有用絲連接的球形蟲糞。受害樹木輕者發生風折、枯枝,重者整株死亡,嚴重影響園林綠化美化效果。
發生規律
小線角木蠹蛾一般兩年1代,跨3個年頭,以幼蟲在枝干蛀道內越冬。翌年3月幼蟲開始出蟄活動。幼蟲化蛹時間很不整齊,5月下旬至8月上旬為化蛹期,蛹期約20天左右。6~8月為成蟲發生期,成蟲羽化時,蛹殼半露在羽化孔外,成蟲有趨光性,晝伏夜出。成蟲從羽化孔飛出當天即可交配產卵,卵產在樹皮裂縫或各種傷疤處,以主干及分枝處較多。卵呈塊狀,粒數不等,卵期約15天。幼蟲喜群棲為害,初孵幼蟲沿樹皮縫隙爬行,鉆蛀至形成層群集為害,3齡后逐漸蛀入木質部。每年3~11月幼蟲為害期,低齡幼蟲與老齡幼蟲均在樹內蛀道內越冬。
幼蟲耐饑力強,高齡幼蟲不進食可存活兩個半月。7 月上旬可見初孵幼蟲,初孵幼蟲具群集性,聚集在韌皮部附近為害,形成縱橫、深淺不一的蛀道,3齡后各自蛀入木質部,蛀孔橢圓形,在木質部向上、下及周圍蛀食形成不規則、相互連通的蛀道。11月幼蟲在枝干蛀道內越冬。當年蛀入為害的幼蟲,翌年在樹體中繼續為害1年,第3年5~6月化蛹羽化。
防治方法
加強檢疫工作是杜絕蟲害蔓延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做好苗木產地檢疫及調運檢疫工作,嚴禁從疫區調運苗木,防止害蟲外傳蔓延。在設計綠地時,樹種應混交種植。對危害嚴重無防治價值的衰弱木,及時清除蟲害木,消滅蟲源。新栽樹木一旦發現蟲株及時處理,伐下的蟲害木必須在6月成蟲羽化前剝皮或焚毀,防止蔓延擴大危害。在成蟲羽化高峰期,檢查樹干分杈處卵塊,及時清除卵塊。
對尚未蛀入干內的初孵幼蟲,可用3.5%溴氰菊酯乳油3000~3500倍液,1.2%苦煙乳油800~1000倍液等噴霧毒殺。對已蛀入干內的中、老齡幼蟲,用5%啶蟲脒或6%吡蟲啉乳油稀釋20~30倍液,施藥量按樹木平均胸徑每1厘米用藥1或1.5毫升進行注干。
幼蟲危害期,往排出新糞的孔口內注入30~50倍液的5%啶蟲脒乳油,或6%吡蟲啉可溶性液劑,或1.2%苦煙乳油等藥劑,孔內大量幼蟲會爬出樹體外,然后再捕殺。或者在害蟲排糞孔處,每孔注入8000~10000條蕪菁夜蛾線蟲懸浮液或3~5億活抱子的白僵菌液,可有效防治。
小線角木蠹蛾成蟲具有一定的趨光性,5月中旬至8月中旬,可設置頻振式殺蟲燈誘集成蟲。也可利用性信息素誘捕器誘殺雄成蟲,降低雄成蟲數量,使雌雄成蟲不能正常交尾,無法繁育后代,從而達到防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