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兩平
在陽山縣博物館里,收藏著一件看似普普通通的木制框框,它是從該縣革命老區黃坌鎮高陂村紅色遺址收集而來的。這一件當地人稱之為“狗洞”的紅色文物,隱藏著一段兒童英雄的故事。
高陂村位于陽山北部,地處大東山麓,革命戰爭時期是大東山游擊根據地的門戶、連江支隊司令部常駐地,因此也是國民黨軍隊“清剿”的重點地區。
1949年4、5月,為接應解放軍南下,游擊隊連江支隊的主力部隊奉命北上湘南,留守在連江支隊司令部駐地高陂的武裝只有少數武工隊和民兵第六中隊70多人。乘此之隙,“反共救國軍”第七師師長、國民黨陽山縣長李謹彪趁連江支隊主力北上之機,于8月13日起,糾集各類反動武裝400多人,最多時上千人,對高陂村發動瘋狂的“圍剿”,進行了3個多月的輪番圍攻,妄圖一舉消滅留在陽山的革命武裝力量。
高陂村民兵和群眾英勇抗擊來犯之敵,堅守陣地不退讓。至11月27日,在村中堅持戰斗108天,以土槍土炮先后打退敵人數十次進攻,殲敵60余人,而民兵只犧牲1人,負傷3人,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光輝戰績。此戰史稱“堅守高陂一百零八天戰斗”。
高陂之戰艱難時刻,出現了兒童英雄曾觀林。他為此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0月中旬,戰斗到了最艱難的時刻。敵人見一連兩個月的強攻、誘攻、炮擊、火燒,都未能征服和消滅高陂民兵,便使出狠毒的一手,對高陂實行圍困,切斷進入高陂的一切供給,并切斷水源。此時,70多名頑強抵抗的民兵被分割包圍在新屋、橋頭、大圍3個獨立的村莊。相互間雖然只隔著一、二百米,但在敵人嚴密的火力監視下,彼此的聯絡中斷了,無法統一指揮實施行動。
到11月3日,高陂全村已找不到一粒糧、一滴水了,大人小孩都饑腸轆轆,口干舌燥,難以忍受。怎么辦呢?如何堅持繼續戰斗下去?在大圍村指揮部的民兵中隊長作出三個決定:沒有水,組織搶水隊搶水;沒有糧油,則利用黑夜,發動男女老幼搶收稻谷、油茶果;無論如何必須堅守陣地。
但是敵人崗哨林立,火力交織,稍有動靜,就會遭到槍林彈雨的阻擊。怎樣才能把指揮部的決定送到被分割在各據點的民兵,使大家能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呢?中隊長想到了曾觀林,這個九歲的孩子雖然個子小,但十分機靈,平時經常看見他與其他小孩捉迷藏,從狗洞里爬進爬出。中隊長把他叫來,把兩張寫好的字條交給他,吩咐他將字條分別送到新屋、橋頭去,交給民兵叔叔。曾觀林接受任務后,按照隊長的吩咐,從不太顯眼角落的狗洞里爬出去,利用野外的田坎、草木作掩護,躲過敵人的視線,不聲不響,把信送到了隊長指定的地點,完成了大人不能完成的任務。
當晚,一度中斷聯絡的各村民兵接到指揮部的通知,十分高興,并按指揮部規定的時間和任務,一面放出警戒,組織火力掩護,一面動員組織群眾連夜出動搶收糧食和搶水。一夜突擊,收回稻谷7千多斤,油茶一大批,水也有了,他們又能繼續戰斗下去了。敵人的封鎖最終沒能困死高陂民兵。
高陂民兵在粵桂湘邊人民解放斗爭史上留下光輝一頁,他們的英雄事跡為后人敬仰和傳頌,曾觀林爬“狗洞”傳軍情英雄事跡也成為當地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