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次炤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2)12-0004-02
2020年注定是一個不尋常的年頭,世界性的疫情沖擊著每個領域,也同樣沖擊著每一個人。面對這場災難,不僅人際交流和社會活動的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而且在精神領域的心理活動也變得無從梳理。似乎一切都在停滯不前的模式中等待的時候,有一種思維活動卻永不停止,那就是學術研究。被關閉在“密室”里的學者們依然甘于寂寞,在思考著他們的學術理論,搭建著他們的邏輯橋梁。我的老朋友魏煌兄就是其中的一員。疫情尚未完全穩定之時,他就打電話來要我為他新出版的文集寫序。毫無疑問,魏煌是在疫情肆虐的那幾個月里潛心書寫和編輯文稿的,他不愧為一位真正的學者。
1986年中國音樂理論界經歷了一次歷史性的大討論,由《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學》《人民音樂》編輯部與遼寧音協共同主辦的“全國中青年音樂理論家座談會”在遼寧興城召開。在那次會上我認識了魏煌。我們分別作為北京代表和遼寧代表參加了會議。魏煌從沈陽音樂學院畢業留校任教才一年,就作為正式代表在大會上發言。我還記得他發言的內容是關于如何建立國民音樂教育“金字塔”的問題。他認為中國音樂的發展應該重視國民音樂教育這個“底座”,否則就會使這個“金字塔”成為空中樓閣。他呼吁每一位音樂專家都應該更多地關注國民音樂教育工作,還建議音樂理論研究要充分重視音樂教育理論的研究,尤其是音樂教育學的研究。我非常贊同魏煌的觀點,希望我們共同努力,為國民音樂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做出貢獻。魏煌是一位信守諾言的青年學者,他說到做到。興城會議后不到四年,他就完成并出版了《音樂教育學》一書,該書應該是我國第一部音樂教育學研究的專著,它很快就成為許多院校該專業課程的教材和重要參考文獻,并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
認識魏煌34年來,他始終在音樂教育學領域耕耘不輟、成果累累。中央音樂學院為加強音樂教育學的研究力量,當時也曾幾度決定調他到學校音樂研究所工作,但因沈陽音樂學院不同意商調,我們終究無緣成為同事。魏煌在音樂教育學領域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不僅從普通教育學中吸取教育學理論用于音樂教育學研究,而且還從他多年從事音樂表演的實踐中總結音樂教育的經驗,作為音樂教育研究的實踐材料,豐富這個領域的研究。此外,他還從音樂史學的角度對李劫夫、李凌、霍存慧、秦詠誠等現當代音樂教育家的音樂教育思想和創作實踐進行分析和研究,為當代的音樂教育理論和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更可貴的是,作為一名教師,魏煌始終把學術研究與教學工作結合在一起。從1987年開始,連續12年為沈陽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當時為師范系)開設《音樂教育學》專業課程。這也為1990年出版《音樂教育學》和他后來完成多篇高質量的音樂教育文論打下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魏煌還積極投身于國民音樂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他多次參加各種全國性的音樂教育會議,為我國國民音樂教育改革建言獻策。他還結合國家和地方的有關教育科學的科研項目,對遼寧地區乃至全國的音樂教育進行調研,總結并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這些研究成果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對我國國民音樂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產生積極的意義。
在他的這本文集的四個部分中,都充分體現出魏煌對音樂教育領域的關注和取得的優秀成果。除第二部分《教育篇》的九篇文章外,第一部分《論文篇》中有多篇文章涉及音樂教育和教學問題。比如:《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文化思考》《劫夫音樂教育思想研究》《長笛演奏和教學中的幾個基本問題》,等等。第三部分《評論篇》中,也同樣有多篇文章涉及對音樂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評價。比如:《卡巴列夫斯基與他的蘇聯普通學校音樂教學大綱》《我國音樂教育理論大廈的一方鼎石—評〈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等等。第四部分《其他》里,也同樣包括多篇關于音樂教育、教學問題的文論。比如:《前蘇聯的兒童音樂學?!贰稄睦盍鑼褚魳方逃闹С挚磳<业纳鐣饔谩凇蠢盍杞逃枷雽W術研討會〉上的發言》,等等。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教育篇》的九篇論文,應該說每篇都是高質量音樂教育文論。不僅有宏觀的教育觀念的評價和教育學原理的闡述,而且還結合教育學原理論述音樂教學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這些論文雖然是在不同時期完成的,但至今仍然不愧為我國音樂教育文論中的精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載于《音樂研究》2002年第1期的《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文化思考》一文,發表在我國國民音樂教育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音樂學術界正在展開一場關于多元文化的大討論之時。魏煌站在國際的大視野高度,從宏觀角度出發,在分析、研究、介紹了在國際上風靡一時的多元文化這一命題的緣起、內容以及當時國際學術界的主要觀點后,在關于我國音樂教育立足點的定位問題上,旗幟鮮明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與主張:“中國音樂教育的參天大樹要吸收一切的養分才能枝繁葉茂,但只有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中才是其生命之源。”這篇論文立意高遠,視野開闊,邏輯縝密,文筆流暢,是很有理論深度的。文中一些觀點不僅在當時,在今天看來也有其現實的意義??傊夯托衷谝魳方逃龑W領域的研究成果十分顯著,可以說他的音樂教育學理論與實踐經驗十分鮮明地貫穿在這本文集之中。
音樂教育學領域的研究應該是魏煌學術成果的重要內容,但在他的研究內容中還貫穿著一條紅線——魯藝紅色傳統的繼承與發展。無論是教育思想的研究,還是創作理念的評價都深深地烙上紅色傳統的印記。比如:《論文篇》中有四篇對李劫夫的音樂創作和教育思想研究的文論,其中都涉及到魯藝傳統的紅色基因與這位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的密切關系。李劫夫當年懷著一顆赤誠的心奔赴延安,正如魏煌在文中所說:“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講話》,像一盞明燈指明了劫夫人生的方向,使其世界觀發生了根本轉變,思想上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豐富的人生閱歷使他厚積薄發?!薄吨v話》精神不僅使劫夫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始終把握好辦學方向,而且還深深地影響著他的音樂創作。劫夫曾經說過:“我覺得一個革命文藝工作者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十分必要的,假如有哪一個黨的重大方針、政策或政治上的重大事件沒有在我的歌曲中有所反映,我總覺得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薄段募分羞€對李凌、霍存慧、秦詠誠等前輩的音樂思想、創作理念和教學方法作了多方面的評價,其中也能看出魯藝紅色基因在他們身上的體現。誠如魏煌所說:“在魯藝這所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學校里,秦詠誠除了學習專業知識之外還受到了紅色熏陶,接受了紅色教育——藝術要為工農兵服務,為人民服務,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反映人民的生活、理想和愿望,為人民群眾提供高尚美好的精神食糧的魯藝精神,激勵著他的創作也影響了他的一生。作為新中國第一代作曲家之一,他親身經歷了從舊中國到新中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祖國之于他是至高無上的,他深知,沒有祖國的培養,就沒有他今天的功業與獲得。所以,他非常熱衷于祖國題材的創作。他說,每當看到歌頌祖國的歌詞,就會有一種難以抑制的創作沖動?!蔽夯驼J為秦詠誠是一位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作曲家,贊美祖國和人民,謳歌時代和生活,是他一生創作中的永恒主題。沈陽音樂學院是全國音樂學院中唯一一所與魯藝一脈相承的音樂大學,魏煌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沈陽音樂學院的教師和學者,緊緊抓住這所學校的辦學傳統和教學特色,不僅自己研究和書寫這所學校的傳統和前輩的教育思想,還充分利用該校學報《樂府新聲》這個平臺,謳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沈陽音樂學院在音樂人才培養上為國家所做出的貢獻。正如魏煌在《劫夫音樂教育思想研究》一文中所說:“在劫夫的倡導和身體力行下,沈陽音樂學院學生學習民歌和民間音樂,走出課堂,走向社會,深入群眾,深入生活,一時間蔚然成風,并且形成了傳統和一大辦學特色。這種特色不僅影響了幾代沈音人,同時,在這種教學思想和由此形成的教學內容的影響和教育下,一批批有著豐富民族民間音樂底蘊的音樂家、特別是作曲家不斷涌現而出。傅庚辰、谷建芬、秦詠誠、羊鳴、雷雨聲、徐占海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盡管他們的作品創作風格各有不同,但卻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氣質和民族的神韻。因而,具有廣泛的人民性和鮮明的民族性,雅俗共賞,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p>
寫到這里,不禁要回望魏煌兄的音樂歷程,我們千萬別忘記他是一名出色的長笛演奏家和教育家。他在長笛表演和教學上的成就暫且不在此序中陳述,但他所撰寫的關于長笛和音樂表演的理論學術論文不能不在本序中提及。在這本文集的四個部分中都有關于長笛和音樂表演的文論,而且多達14篇。這里既有關于長笛演奏的技巧和方法問題,也有關于長笛教學和練習的方法問題。其中《關于長笛演奏與教學中的幾個基本問題》一文,用最短的篇幅把長笛演奏和教學的一系列問題論述得一清二楚。從最基本的呼吸與姿勢、口型與喉嚨,到體現長笛演奏基本功的節奏與音準、連音與吐音和音色與揉音,再到長笛教學進度與練習方法,以及對音階與練習曲等具體內容的練習指導;可謂是一部極為濃縮的長笛演奏大全。此外,魏煌還通過對于繼學、赫爾曼·克萊瑪雅和法國長笛學派的代表人物菲利普·高貝爾等國內外長笛名家的研究和評價,為演奏者和學生提供長笛表演藝術的范例。這不禁使我想起多年來魏煌在長笛演奏和教學上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在這本文集里,魏煌還收集了多篇關于音樂表演問題的探討和對音樂表演和創作的多篇評論,從不同的角度為讀者展示了當代音樂實踐活動的新成果。
寫到這里,我在贊賞魏煌兄的敬業精神和勤奮、執著的學術態度的同時,還贊佩他是一位“跨界”的音樂家。他不僅橫跨音樂理論與音樂表演兩個領域,而且在這兩個領域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在我國音樂界是并不多見的。這本文集不僅充分體現出他的研究所涉及的領域如此廣泛,體現出他在音樂理論與音樂表演兩個領域“跨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更看出他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從早期提出建立國民音樂教育“金字塔”的理論,到后來提出建立中國音樂教育學體系的設想,都說明魏煌是站在國家藝術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高度思考問題,并且用實際行動完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他所撰寫每一篇論文,都充分體現出他所倡導的音樂教育思想。他把教育學理論和音樂實踐的各個環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不懈努力完成了這數十篇既有學術價值,又有實踐意義的音樂文論。在此,我祝愿并相信這本文集能夠為廣大音樂工作者所喜愛,也能夠帶給大家以新的啟示。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