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振 楊克冉
[摘??要]本文立足我國xx省校外音樂培訓機構辦學實際,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對其現狀進行了系統梳理和歸納,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應對之策。
[關鍵詞]校外音樂培訓;辦學現狀;治理之策
我國經濟與社會的飛速發展,為各級各類校外音樂培訓機構的建設和發展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為其優化辦學體系、提升辦學能力、強化教學改革,注入了強勁的動力。作為校外培訓機構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培訓機構不僅因其招生量大、生源面廣、展演機會多,而深得社會和媒體關注,而且因其吸收了一定數量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而備受高校重視。近年來,伴隨著音樂專業畢業生數量的增加和體制內就業崗位的不足,使得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選擇校外音樂培訓機構作為就業、創業目的地或“中轉站”。他們的加入,一方面助推了校外音樂培訓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加劇了行業的內部競爭,促使其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強化內部管理與師資隊伍建設,更新培訓理念、培訓內容和教學方法,向著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社會和家庭滿意的音樂培訓目標努力。實現上述目標,既需要各培訓機構科學規劃、強化管理、奮發進取,又需要不斷學習、加強團隊建設、提升業務能力。而管理水平與業務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在大學階段通過系統地學習和實踐獲得,另一方面又靠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磨練、日積月累,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就要高校音樂學專業在人才培養上立足學生就業實際,從培養其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嚴格實施,培養出真正適應培訓機構所需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同時,著力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和進取精神,為其后深造積蓄力量、打好基礎。鑒于此,本文將結合校外音樂培訓機構辦學現狀進行梳理,歸納其成功與不足,并結合國家相關政策提出相應對策。
一、校外音樂培訓機構辦學現狀
為切實了解目前校外音樂培訓機構辦學之現狀,客觀評價其成功與不足,筆者在查閱了大量相關研究成果的同時,對xx省4地市6所音樂培訓學校(依次為A.鋼琴培訓學校B.鋼琴培訓學校C.古箏培訓學校D.音樂培訓學校E.音樂培訓學校F.聲樂培訓學校)的辦學情況,就招生規模、管理機構、師資隊伍、教學設施與設備、教學模式、辦學特色、教學評價機制、學生收獲與滿意度、素質教育與美育、困難與不足及近五年規劃等情況,進行了深入考察和調研,同時結合筆者數十年對此行業的關注與思考以及高校音樂學專業辦學情況,進行對照與分析,以期得出更加客觀的結論。以下是結合問卷調查所做的橫向對比。
(一)學校類型與生源
從學校類型與生源情況看:6所音樂培訓學校包含了鋼琴、古箏、綜合、聲樂四種辦學類型,在凸顯其自身辦學特色的同時,力求培訓內容的豐富性和多元化。從生源情況看,上述學校共招生1136人,由高到低依次為527,209,182,86,80,52,數量差異較大。從性別情況看,男生442人,占比37.2%,女生694人,占比62.8%,男女相差25.6個百分點,這與全國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學生男少女多狀況基本吻合。從年齡看,均在18歲以下,其中學齡前187人,占比16.5%,小學790人,占比69.5%,中學159人,占比14%,整體呈桃核狀,小學生占絕對優勢。從學生與家長對學習的愿望看,學齡前兒童更傾向于音樂啟蒙性質的綜合類音樂學習(30%),中學生對古箏(25%)、聲樂(20%)興趣更大,而小學生興趣廣泛,對音樂學習內容比較均衡。
(二)管理機構、師資、教學設施與設備
從機構設置、師資、教學設施與設備情況看,以上學校均設置了相應的管理機構對學校工作實施管理。盡管其設置尚不夠規范和統一,但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的特點一目了然。另一個特點是各校均設置了相應教學機構來具體管理和實施教學。由此可見,各校均把教學作為工作重點,不可或缺。從師資情況看,任課教師中擁有教師資格證者占比85%以上,足見教師資格證在教師應聘中的分量和體現師資隊伍基本職業素質的重要性。從學歷情況看,在整個40名教師中,碩士3人,占比7.5%,本科31人,占比77.5%,專科5人,占比12.5%,中專1人,占比2.5%,本科占據主導地位,碩士呈擴展之勢,專科與中專趨于減縮。從學緣看,教師畢業于全國13所高校和部分專科、中專學校,學緣結構較為合理。從年齡看,主要集中在18—30歲,青年教師占主導地位。在設施方面,各校均設有獨立教學與表演場所,有的還建了智能鋼琴室、多媒體教室、錄音棚、排練廳等,在基本滿足教學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設施的規范化、專業化。設備方面,配置有相應的教學樂器和音響、話筒,有的還高配三角鋼琴、雙排鍵等,既服務于教學和表演,又起到良好的對外宣傳作用。
(三)教學
從教學情況看,各校多采用大班課(集體課)、小班課、一對一課,專業匯報課等教學模式,并結合自身特點拓展上課形式,體現因材施教特點。教學評價上,以考級、基本功展示、比賽、教師公開課評講、綜合測評、家長反饋意見為主,對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效果等作出較為客觀的評價。辦學特色方面,各校立足實際,著眼于擴大招生和可持續發展,強化特色凝練,如A校從深耕鋼琴培訓出發,從一對一少兒傳統鋼琴課到THE?ONE幼兒鋼琴音樂啟蒙課、樂理課、合奏課、藝考課等,以其多元化的授課形式因材施教,并以考級、演出、比賽為平臺,提升學生演奏技能、培養學習興趣,得到學生與家長高度認可。F校結合聲樂培訓實際,探討聲樂課與錄音藝術的結合,形成磨棚課[1],具有直觀性、針對性特點,深受學生與家長青睞。教學效果方面,通過學習,學生對音樂有了初步的認知并產生興趣,激發了進一步學習的自信心。部分學生通過系統學習,走向藝考之路并取得優異成績,為將來從事音樂表演、教學和群眾性藝術活動奠定了良好基礎。
(四)素質教育與美育教育
從素質教育與美育教育情況看:在素質教育方面,部分學校能把音樂培訓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來實施,按照學生發展規律,注重啟發,因材施教,致力于提升學生專業素質和藝術素養。也有部分學校更多注重專業技能和辦學效益,對此考慮甚微。在美育教育方面,部分學校注重美感培養,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如B校在鋼琴教學的同時,讓學生體驗鋼琴音樂帶來的藝術之美。C校引導學生了解樂曲背景,感受樂曲情感,把握音樂風格。D校在教學中滲透美育知識,培養學生欣賞藝術美的能力和創造藝術美的興趣。F校除讓學生感受和表現歌曲情感外,還通過形體訓練,提升其藝術氣質等。部分學校美育教育不夠明顯,調查問卷中對此項內容亦未做答復,反映出學校負責人和教師美育意識淡薄,尚未將其放到“五育并舉”[2]的高度來認識和實施,與教育部對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差甚遠。
(五)問題、對策與規劃
從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及近五年發展規劃看:以上學校主要存在教學設施不完善,限制招生規模;資金短缺,制約學校擴展;師資隊伍不穩定,影響教學質量;學校抗風險能力差,期望社會支持;行業競爭招生困難以及學生家長認識不夠,學生練琴效率不高等問題。在五年規劃方面,各學校都將擴大辦學規模、擴展培訓方向等外延式發展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并設定了具體實施目標,如A校達到千人學生規模,C校年增學生60%,E校年增學生40%—50%等。在此基礎上,也不同程度地提出了內涵建設的規劃,如A校從教學到服務實現鋼琴教學規范化、教學管理數字化,打造鋼琴名校并推向全國;D校擴展教學渠道,采用線上+線下模式,豐富教學形式;F校計劃與高校聯合創設實踐教學基地,通過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提升知名度,以及在聲樂基礎上衍生部分特色課程等,都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建設性意義。但總體而言,以上所列問題與不足,既反映了目前校外培訓學校在辦學上存在的盲目性和脆弱性,也反映了其規劃上基于經濟利益,偏重外延式擴張而忽視內涵式發展的局限性,有悖于科學發展觀,不利于校外培訓業持續發展,需引起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高度關注,并采取具體措施給予引導,促使其良性、健康發展,提高其辦學的社會效益。
二、癥結之因剖析
上述調研與分析基本反映了xx省目前校外音樂培訓機構的現狀,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透過他們,我們對全國的校外音樂培訓情況也有了一個粗淺的認識,其存在的癥結及其原因亦清晰可見。
(一)培訓目標與培養方案不夠明確
就公立學校和校外培訓機構音樂課功能而言,前者主要以大課為主,通過音樂基本理論、視唱和音樂作品的學習與賞析,進行美育與美感教育,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綜合素質。后者則以專項訓練為特色,通過長時間系統訓練,使之掌握演奏技能、提高演奏水平,彌補前者單項訓練不足的缺憾,成為前者的有益延伸和補充,因此,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但問題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和自身發展規律,這就要求校外音樂培訓機構既要按照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規律來實施教育,又要創造條件、制定具體措施來確保培訓任務的順利實施。然而縱觀上述培訓學校,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狀況并沒有做到清晰認識,對其能否勝任相應學習任務亦無確切把握,表現在既缺乏宏觀培訓目標和方案,又缺乏具體教學計劃和任務指標,管理松散、效率低下。在教學體制上,班級編制(年齡與接受程度)不盡合理,因材施教弱化,造成“吃不飽與吃不了”現象,制約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教師隊伍結構亟待優化、職業意識與素養亟需提高
盡管各校均注重師資隊伍建設,在教師年齡、學歷及學緣方面作了適當把關,但隊伍主體還是主要集中于在校及近五年畢業的大學生,教齡整體偏低,缺乏教學經驗,處理和解決工作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學校基于成本核算,不能在師資培養及工資、待遇上做更大投入,加之教師不能正常晉升職稱,勢必造成教師隊伍不穩,成為部分畢業生正式入職前的“中轉站”和“集散地”。其結果是教師不能將其作為終身職業來對待,臨時工思想嚴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精力的投入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三)辦學理念與培訓方式存在誤區
從問卷調查情況看,培訓學校多注重外延式發展,將擴大招生作為優先發展方向來規劃,而忽視內涵建設,在提升辦學質量上投入不足,致使評價體系不夠完善或存在偏差。表現為:在辦學理念上,將考級和比賽作為衡量其辦學成功與否的首要指標來對待和作為招生宣傳的重要成果來展示,以此博得學生與學生家長的關注與青睞。在培訓方式上,注重技術訓練,而忽視情感體驗與人文精神滲透,缺乏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教學上,為展示培訓成果,不惜揠苗助長,違背教學規律、超能力練習高級別考級和比賽曲目,使學生長期處于緊張練琴之中,產生逆反情緒而影響練琴質量。誠然,作為評價和檢驗教學質量的手段,考級和比賽不可或缺,但將其無限放大其作用并以此作為辦學理念則不免有所偏頗,而與陶冶情操、提升素質、美化心靈的素質與美育教育,促進青少年身心發展的教育理念相差甚遠。
三、問題解決之策
如何找到校外培訓機構中存在的問題和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使之更加規范的可持續發展,發揮出最大效能,刻不容緩。
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方為良策。解決上述問題應從完善和制定政策、制度、規劃等體系建設著眼,從提升辦學能力著手,實施綜合治理。
體系建設方面:政策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立足校外培訓機構辦學實際,進一步完善和制定相應的政策,對其辦學條件(設施、師資、器材、教材與音像資料、生活條件等)作出更加明確的規定,嚴把準入門檻,杜絕隨意性和投機行為。制度上,一是進一步規范其機構設置,摒棄華而不實的“假、大、空”噱頭,按實際辦學規模設置校長、(教務、后勤)主任、教研室等,回歸教育本源。二是建章立制對培訓機構從業人員的職責提出具體要求、明確獎懲措施。三是規范培訓方案、教學大綱、教學步驟,確定培訓目的、目標,摒棄辦學與教學上的散亂化。規劃上,要求其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明確階段性和中、長期發展目標及其舉措。激勵其奮發進取、努力工作、有所作為。
能力建設方面:要求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同步提升。一是鼓勵各培訓機構與高等學校音樂專業對接,通過專家講學、學生實習、建立教學科研實踐教學基地等途徑,讓相關高校進一步了解和熟悉培訓機構的用人需求,通過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優化教育教學內容、定向培養適合其特點的專業型、創新型人才。二是實施定期輪訓與進修、教研制度,通過輪訓和進修,使相關教學與管理人員不斷了解國內外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辦法,完善知識結構,提升業務能力。三是強化師資隊伍建設,通過提高教師待遇、實施內部職稱晉升及教學名師制,改革和優化用人機制等,建立一支相對穩定、優質的教師隊伍,以此吸引優質生源、形成良性循環。四是加強教學研究,通過規范教學內容、進度與方法,取長補短,凝練教學特色,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除此之外,各音樂考級部門要進一步強化對考生基本素質、基本能力與表演能力的考查,嚴把考級質量,堵塞教學上揠苗助長現象。對基于考慮經濟利益,違背教學規律的培訓行為堅決予以制止,使各音樂培訓機構的教學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同時,各音樂培訓機構要認真貫徹和落實國家美育政策,通過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啟發和引導學員體驗、感受、享受音樂,切實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美的情操和藝術興趣,促使其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注釋:
[1]通過在錄音棚錄音、錄像,發現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反復進行作針對性處理和解決的教學方式。
[2]德、智、體、美、勞。
[收稿日期]2021-10-21
[基金項目]2016年度山東省藝術教育專項課題;山東農業大學“十三五”第三批校級教改項目(YJ201612089;XZ202013)。
[作者簡介]王永振(1964—??),男,山東農業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楊克冉(1996—??),男,曲阜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泰安??271001)
(責任編輯:劉露心)
通訊地址:山東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號山東農業大學藝術學院?王永振(2本)
電話:15805385370???Email:?zhenyongwang200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