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巍
[摘要]在鋼琴作品中應用民族元素,不僅是深入貫徹落實“任何藝術創作形式都是以民族文化為基石”,還是為進一步促進鋼琴音樂藝術綜合發展。因此,加強民族元素應用,將鋼琴藝術與民族元素有機結合視作發揚我國民族音樂文化重要方式,在文章中主要通過分析中國知名作曲家陳培勛先生鋼琴作品中的民族歌曲改編,民族器樂模仿,戲曲元素融合,民族調式運用以及民族風格體現等幾個方面,為中國鋼琴作品創作滲透民族元素帶來啟發,提供參考。
[關鍵詞]鋼琴作品;民族元素;民族風格;五聲調式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2)12-0080-03
在藝術多元化時代,鋼琴作品創作民族化,是促進中國鋼琴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作曲家不僅可以從民族文化中找尋鋼琴作品創作靈感,還可以通過鋼琴演奏形式融入民族情感,實現民族與世界的“碰撞”與“融合”?,F階段的中國鋼琴藝術發展,就是作品創作民族化趨勢,將西方樂器與民族風格緊密結合,不斷豐富鋼琴作品創作藝術美感,整體優化鋼琴藝術受眾感知,打破鋼琴藝術“遙不可及”局限,深化鋼琴藝術接受程度。
一、陳培勛鋼琴作品中的民族音樂改編
中國鋼琴作品創作在一般情況下都是以民族音樂改編為主[1]。作曲家使用這樣的鋼琴作品創作形式,一方面是為了貼合中國民眾音樂審美,順應中國目前的音樂藝術發展規律,將民族音樂更好發揚,一方面是巧用鋼琴演奏形式,帶給中國民眾音樂作品聆聽新鮮感與認同感。深入欣賞鋼琴藝術傳入中國之后的中國鋼琴作品創作便可以發現,大部分中國鋼琴音樂作品都是從“模仿”“借鑒”開始,繼而有機結合民族音樂創新創作。民族音樂常常又稱“民族歌謠”,是中國最常見的民族音樂體裁之一[2]。為此,探究陳培勛先生鋼琴作品中的民族元素,筆者從其鋼琴作品中民族音樂的改編入手,借助中國民眾最喜聞樂“聽”的音樂形式,厘清其鋼琴作品創作的民族化取材。即,陳培勛先生從民歌民謠中獲取的鋼琴作品創作靈感,對民歌民謠的旋律、音色、音調等多層次挖掘[3]。例如,陳培勛先生創作的鋼琴曲《賣雜貨》,就是其對廣東民歌的音樂性元素凝練與創新改編,一方面保留廣東民歌特色,一方面加入一定復調、和聲等,讓民族音樂重煥光彩,整體演奏明亮、干凈。
當然,除此以外,陳培勛先生也有許多其他根據民族音樂旋律性元素、演奏性元素等特色化進行的鋼琴作品創作,塑造出“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4]。例如,其創作的鋼琴曲《平湖秋月》就是根據廣東地區的一首旋律質樸、優美的高胡抒情曲改編而來,而其創作的鋼琴曲《思春》也是根據廣東地區的民間小調《寄生草》改編而來。這些鋼琴作品不僅帶有強烈的民族音樂風格,還借助鋼琴演奏的音域寬廣特色與音色明顯區別于中國傳統樂器特點,將中國民族音樂重新呈現,賦予中國民族音樂新生命力。長此以往,不僅中國鋼琴作品創作重視民族音樂元素應用,音樂行業相關工作者會從切實可行的中西音樂文化結合角度,進一步助推中國民族音樂科學發展,中國民族音樂還會吸引一批又一批國外鋼琴作品創作者,使其在創作具體鋼琴音樂作品時,嘗試性融入中國民族音樂元素,體現中西文化交融和諧局面[5]。如:鋼琴作品《黃河》《中國花鼓》《中國回旋曲》等,皆實現了中西音樂文化深度融合,對民族元素高效應用,使每一個鋼琴作品都有其獨特主題與思想意蘊。
二、陳培勛鋼琴作品中的民族器樂模仿
中國民族樂器按照制作材料不同,通常分為:金、土、絲、竹等八個大類[6]。每一個大類細化衍生出多個樂器,如:琵琶、二胡、月琴、古箏等,皆是十分具有中國傳統民族特色的常見樂器。即便是同類別下的民族樂器,也大多音色不同,音域不同,特色鮮明,各成一派。探究陳培勛先生鋼琴作品中的具體民族器樂元素,首先,我們必須知道陳培勛先生“模仿”常見民族樂器都創作過哪些經典鋼琴音樂作品。如:其創作的鋼琴作品《旱天雷》《流水》,分別利用鋼琴演奏“模仿”了中國揚琴與中國古琴。即,陳培勛先生在對原曲巧妙改編基礎上,基本沿用原曲結構、藝術特征,只讓旋律流淌適應鋼琴演奏方式,和聲之時突出民族音樂色彩?;诖耍J識陳培勛先生代表性鋼琴作品與中國音樂藝術發展的一定關系,便可一定程度為中國鋼琴作品創作提供民族“養分”,持續滋養產生大量極具東方美學特色的鋼琴音樂作品[7]。一方面保留原曲民族風味,一方面利用鋼琴改編最大程度模仿、創新作品音色,將中國民族器樂獨有韻味廣泛傳播,形成風格鮮明的中國鋼琴藝術體系,表現中國民族音樂意蘊悠長。
舉例說明,陳培勛先生經典鋼琴作品《平湖秋月》,原曲是借助高胡音色展現一定抒情之感,旋律呈現靈巧、美妙。陳培勛先生將其改編為鋼琴曲《平湖秋月》之后,則較多使用鋼琴演奏的倚音、顫音、不協和音等,一方面“模仿”民族樂器高胡特有音效,一方面賦予《平湖秋月》新的音樂展現風格。通過鋼琴演奏營造一種清麗自然之感,讓每一位聆聽者心中都擁有一個連綿起伏又安靜祥和的縹緲綺麗“湖”之境,進一步凸顯音樂表達和諧之意[8]。值得一提的是,原曲精髓在鋼琴演奏形式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既將中國民族樂器琵琶在引子部分完美應用,又在不改變原曲演奏旋律與演奏結構基礎上,使音樂層次式演奏特色與變奏手法流暢創新。并且,將傳統器樂旋律最大程度傳承,通過鋼琴演奏裝飾音,僅借助鋼琴演奏“模仿”實現對琵琶、高胡等民族樂器的音色延伸,進一步體現中西音樂文化深層結合,使應用民族元素的鋼琴作品迥異于現代鋼琴音樂作品,更添一份獨特悠然,耳目一新。
三、陳培勛鋼琴作品中的戲曲元素融合
戲曲是集說唱、舞蹈以及滑稽戲等為一體的中國特色民族藝術,常見表演形式:唱、念、做、打[9]。發展歷史極為久遠,發展流派亦十分之多,深受中國民眾歡迎與喜愛。探究陳培勛先生鋼琴作品中的戲曲元素,簡而言之就是正確認知戲曲種類對中國民眾的審美素質培養影響力,而后正視鋼琴作品創作融合民族元素之融合戲曲元素必要。最終,將在陳培勛先生鋼琴作品創作中融入的戲曲元素視作中國鋼琴藝術發展的“中西合璧”民族化“證明”,知悉鋼琴與戲曲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在此,筆者主要以“粵劇”為例,借助其特色鮮明的表現形式,以及陳培勛先生根據粵劇《三汲浪》中《旱天雷》揚琴曲所改編的鋼琴曲《旱天雷》,通過其“合頭換尾、魚咬尾”等傳統寫法,在鋼琴作品《旱天雷》中的基本旋律框架保留,但明確《旱天雷》的“A+B+B1”三部式曲式結構創新,體現鋼琴作品改編的“切分節奏”獨特特征[10]。如,《旱天雷》鋼琴曲在一開始的十六分音符,不但利于讓鋼琴演奏者手指觸鍵力量最大化集中,還會附帶一種粵劇之風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融合態勢,將音樂要表現的驚雷現象迅速帶至聽眾心中。甚至,哪怕觀眾閉上眼睛聆聽《旱天雷》,也能發揮自身想象力,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晴天驚雷的畫卷。而這,自然離不開陳培勛先生精湛的鋼琴藝術創作技藝,體現一種技藝精湛的中西結合。
受到陳培勛先生音樂創作影響,不少其他作曲家在對戲曲元素、腔調、伴奏特色等鋼琴作品創作的不斷整合過程中,也催生出了一大批家喻戶曉的中國鋼琴作品,弘揚中華文化,將戲曲元素獨有唱腔貫穿鋼琴旋律始終,錯落有致。
除了陳培勛先生對粵劇元素的應用外,其他一些戲曲元素也多被使用在中國鋼琴作品創作。如,由知名鋼琴家丁善德先生所創作的鋼琴曲《序曲三首》,以及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創作的87版電視劇《紅樓夢》組曲,就在音樂演奏之中融合了一定昆曲元素。由知名作曲家郭祖榮先生所創作的鋼琴曲《小奏鳴曲》,以及由知名作
曲家王建中先生創作的鋼琴獨奏曲《百鳥朝鳳》則是融合一定的經典豫劇元素。首首經典皆同陳培勛先生鋼琴作品《思春》《平湖秋月》《賣雜貨》《旱天雷》對粵劇元素融合一樣風格亮眼,經典流傳。
四、陳培勛鋼琴作品中的民族調式運用
俗話說,音樂風格最大區別關系于音樂調式。在西方鋼琴作品創作中,大部分作曲家都會基于西方音階大小兩種應用創作具體作品。但是,在中國民族音樂文化中,常見音階為五音音階——“宮商角徵羽”??梢哉f,其便等同于現代音樂創作的do、re、mi、sol、la五聲調式,互為主從,創作應用亦有“同宮異腔”之效。在鋼琴作品創作中,以這五聲調式為基礎,結合加音、減音等方式,讓作品調式更加豐富,是中國作曲家最常用的鋼琴創作形式,陳培勛先生亦是如此。以其創作的經典鋼琴曲《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為例,該首作品就大幅應用五聲調式。在實際創作之中,陳培勛先生以中國民族調式為基礎,而后采用西方常見變奏調式,完成“同宮轉調、異宮異調”等鋼琴演奏轉調變調。這樣一來,通過極富特色的鋼琴演奏技法,栩栩如生的便為聽眾描繪出蝴蝶翩翩飛舞的景象。當聽眾沉浸于《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之中,不但可以從鋼琴曲中題聽出其獨有的民族性風情,主動接受民族元素熏陶,還會對演奏時使用的復調、主調等特殊色彩產生好奇,體現民族音樂與鋼琴作品創作結合的“濃墨重彩”。
當然,探究陳培勛先生所創作鋼琴作品的民族元素應用,不單單只有《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的調式特色,還可以進一步剖析其在《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創作中所使用的線性思維——單線條式的、純橫向的音樂旋律創作方式。線性思維鋼琴作品創作形式注重體現音樂的橫向流動以及旋律、節奏變化,所以旋律創作極為連貫、流暢。從其獨有特色層面分析不難發現,陳培勛先生的鋼琴作品創作在這一層面也是對民族調式應用的延伸,大方借鑒中國民族音樂民間旋律,輔助自身靈巧改編。陳培勛先生創作《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不同于其他作品的一點是,該首作品是雙主題變奏,因其主要改編自兩首民族音樂作品《雙飛蝴蝶》《水仙花》,所以,其對民族調式的應用與音樂性體現,不僅有活潑之意,還同時反映了抒情意蘊,兩種主題完美結合,多次使用的七度、二度不協和音程完全不沖突,極富有廣東地區民族音樂獨特音色。
五、陳培勛鋼琴作品中的民族風格體現
無論是哪一個民族的鋼琴作品創作,都必然不可避免地會富有該民族獨有文化特色,明確代表民族風格。畢竟,音樂家在創作音樂作品過程中,即便不專門滲透民族元素,反映民族風格,其最終創作產生的音樂作品也一定隱藏有民族烙印。只因其本身就受到一定程度的民族文化熏陶、感染。所以,陳培勛先生創作鋼琴音樂作品亦是如此。其融合民族元素創作的鋼琴作品,不但深受中國民眾喜愛,也在一定程度上享譽國際,受到國外大眾喜愛與追捧。而這,自然直接促使了中國鋼琴藝術與民族文化共同發展,相輔相成。另外,中國作為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各個民族間的文化習俗不盡相同,反映在鋼琴音樂文化上,自然也是各不相同,風格有別。陳培勛先生創作的鋼琴音樂作品,就多受到廣東地區民俗文化與民族風格影響。換言之,陳培勛先生的鋼琴作品創作將廣東地區民族音樂的清麗雅致、婉轉悠長、音色清脆等風格完美體現,充滿獨特的南國民俗之風,處處彰顯感性領悟。
對陳培勛先生創作的《旱天雷》《賣雜貨》以及《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等深入細究就可以發現,因陳培勛自小生于廣西又長于香港,從小都受到絲竹音色的不斷熏陶,他的音樂環境變化與廣東音樂文化“共同進退”。尤其是他早期鋼琴作品創作,粵調風味“撲面而來”。其基于民族音樂作品所進行的專門曲目鋼琴式改編,更是如此。同時,陳培勛對于鋼琴作品創作的民族元素融合,進一步體現在技巧與藝術形式共同整合層面上,能夠反映特定地區獨有民俗,《賣雜貨》最為明顯。該首鋼琴作品的民族化改編,不但融合大量西方樂器演奏技巧,還十分注重對民族風格素材的開掘與滲透。聽眾聆聽過程充盈“粵”風拂面,旋律婉轉。如此一來,陳培勛先生的鋼琴作品中民族元素的應用,不但讓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借助西方演繹形式更大范圍傳播,還直接讓陳培勛先生成為最具代表性的粵派藝術音樂家,對其之后的音樂藝術工作者影響深遠,經久不息。此外,從時代背景探析陳培勛先生創作的鋼琴作品中民族元素還可以發現,其后期創作的主要鋼琴作品都有一種“振興鋼琴事業”與“振興民族音樂”的同步態勢,不斷嘗試性應用縱向和聲手法,在鋼琴旋律配置上,增多更多民族涵義?!逗堤炖住贰读魉贰镀胶锼方允侨绱耍粩嗪霌P中國民族音樂風格,豐富鋼琴音樂作品民族特征。
結語
言而總之,鋼琴藝術雖然起源于國外,但其經過長年累月地與中國民族音樂融合,早已深深滲入中國民族文化,發展至今,已有獨具一格的中式鋼琴藝術。欣賞許多鋼琴音樂作品,都可以發現它們對民族元素的應用一二。不但通過西方演奏形式傳承、弘揚中國音樂文化,還有效開闊音樂行業工作者創作視野,切實提升其整體作品創作水平,助推中國鋼琴音樂藝術朝著多元化、個性化方向可持續發展。
注釋:
[1]
林葳蕤.民族元素在中國鋼琴作品中的應用管窺[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1(12):52—54.
[2]王璜.民族元素在中國鋼琴作品中的應用探討[J].藝術家,2021(07):138—139.
[3]康紅許.鋼琴組曲多民族元素的融合與創新——以《南國印象》為例[J].黑河學院學報,2021,12(05):161—163.
[4]蔣園園.民族音樂元素在現代鋼琴藝術創作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博覽,2020(24):140—142.
[5]楊陽.解析中國鋼琴作品中的民族元素——以王建中鋼琴作品為例[J].藝術品鑒,2020(35):20—21.
[6]付瀚民.民族元素在中國鋼琴作品中的應用研究——以《嗯矛哩》為例[J].北方音樂,2020(19):85—89.
[7]周南希.鍵盤上的民族元素——以楊立青鋼琴作品創作為例[J].鋼琴藝術,2020(03):27—34.
[8]柯曉東.鋼琴音樂中少數民族元素的應用——以滇南彝族傳統音樂為例[J].紅河學院學報,2019,17(05):32—35.
[9]肖育軍,肖簫.中國鋼琴作品演奏中民族元素的體現及其應用[J].當代音樂,2019(07):11—13.
[10]孫曉健.對中國鋼琴音樂中民族元素與現代作曲技法相融合的研究[J].北方音樂,2019,39(06):32—33,37.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