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摘要]本文研究聲樂作品《飛歌》在演唱過程中面部肌肉的調控和身體律動。聲樂的學習過程是抽象化的,在這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用面部一些具體可觸的部位對聲音的位置展開具象描述,以幫助我們更直觀地了解聲音去向,如通過眉毛上挑、積極抬起笑肌來體會聲音中的高位置,手部動作延展使聲音走向更遠等。因此,通過面部肌肉的調控以及肢體律動的表現方式,可以將自身演唱感受與聽眾進行心理互動,也能夠對聲樂作品進行內在情感理解,使其音樂性得到具象化體現。對苗族聲樂作品《飛歌》逐段分析所需的肢體律動及面部肌肉調控,一方面使得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能夠更準確地表達出歌曲意境,另一方面也可使歌者在正式演唱歌曲時做到胸有成竹,避免出現因過度追求聲音技巧而導致的體態僵硬和面部表情不美觀的情況。
[關鍵詞]飛歌;律動性;面部肌肉調控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2)12-0124-03
由沈丹作曲,楊倩作詞,雷佳演唱的《飛歌》是一首形式新穎的民族歌曲,不僅保留著苗族飛歌的形式特征,還添加了時髦的電吉他作為墊音。結合筆者在演唱《飛歌》時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如面部表情僵硬、肢體語言緊張不協調,身體律動性差等,本文嘗試從面部肌肉調控和身體律動性對《飛歌》進行分析,感受作品深層次的情感,梳理作品各段所需的面部肌肉調控以及肢體律動程度,避免在演唱過程中出現手忙腳亂,面部肌肉僵硬等問題,有助于歌者在進行這首作品的演唱時將作品的意境具象化地體現出來,與聽眾進行更深層次的心理互動,提高演唱者音樂素養。
一、《飛歌》創作特色
飛歌是流行于黔東南的一種特色民歌演唱形式,在山上放聲大唱,因此曲調豪邁,高亢激昂,余音繞山梁。[1]
《飛歌》這首聲樂作品為E大調轉G大調的單三部曲式。A段為E大調,多處旋律都是由“1”“3”“5”“6”四個音構成,蘊含了苗家旋律的獨特個性,這也和苗族的苗語發音和演唱特點有關。其中“5”是全曲的穩定音即主音,同時也是整首歌曲的核心音。其次,“1”是次于主音的穩定音,在整個調式中作為支柱存在。“3”屬于不穩定音級,向穩定音級傾向。[2]全曲最具特色的音“b3”也充分表現了苗家細膩的性格,給人留有余味。第一段演唱完畢后作者插入一段竹笛吹奏的純音樂,依然以“1”“3”“5”“6”作為墊音,個別部分加入倚音,使這段竹笛吹奏的純音樂更添一份婉轉,仿佛美麗的苗家女子坐在秋千上唱著甜美的歌曲。
到B段歌曲進行至高潮部分,為了突出高潮部分的激昂,歌曲轉調至G大調。“5”音占主導地位,使用較為整齊的節奏型加以下行的旋律,增加歌曲的舒展性。歌詞“望那遠方豐收金黃,好兒女愛苗鄉乘風飛翔”表現苗家人民收獲時節心滿意足的高聲嘹唱以及對家鄉的無限熱愛。
歌曲的C段通過一句吉他演奏的下行旋律轉回E大調,這一段先是由四句3拍的長音開始,同時加以人聲和聲,為接下來的高昂做準備。緊接著是一段激情澎湃的花腔,自然形成了小三度級進的“上翹下滑”[3]的特點。結束部分再次出現兩句3拍的長音,并出現“b3”這個特性音型,充分表現了苗族飛歌的旋律特點,由高亢回歸平靜。
綜上所述,從曲調角度進行分析,《飛歌》中的曲調處于穩定的狀態,拍節的長短和快慢是重復進行的。但是在演唱過程中可根據自身對歌曲的理解做出二度創作。歌曲分為三段,第一段旋律整體節奏是舒緩悠揚的。演唱的時候呈現出先慢后快的狀態,出現多處長音,需通過積極的面部肌肉調配和律動性給人以放松狀態。第二段和第三段整體節奏偏快,三度音程重復跳躍,肢體語言也可根據歌詞意境大量加入,表現整體的活潑跳躍感。
二、《飛歌》演唱分析
聲樂演唱是一種結合了腦力、體力、想象力、表現力等方面的綜合性藝術表演形式,演唱者想要完美地表現好一首聲樂作品,則必須具備多方面的良好的聲樂演唱素質。湘西苗族民歌的演唱更是如此。[4]《飛歌》的演唱多由倚音、甩腔、滑音構成。開頭以自由的苗語散拍子作為引子,短小而輕快,以甩腔和倚音引出主體。演唱甩腔時需注意氣息和口腔的控制,氣息需飽滿,口腔松弛,否則很難唱出婉轉輕快的感覺。[5]
中間部分是主要歌詞,旋律為上行,漸漸升高并加長從而開始整首歌曲的陳述。這部分由于節奏規整短小,因此需要良好控制橫膈膜,使氣息呼出時有節制而且均勻有力,并注意正確的換氣點。[6]
轉調后的高潮部分速度較快,節奏緊密,需要良好的氣息支撐,萬不可因為速度較快而吐字不清。演唱前需要將歌詞朗讀幾遍以抓住字頭,舌根放松。
最后結束前有一段激昂的花腔。演唱花腔時必須做到流暢的呼吸,不可僵硬拖沓,放松下巴、舌根、前頸。保持挺胸,讓胸廓支持高音。結束句的四句長音也需要使用同樣的方法,做到氣息的控制,咬字的清晰,全身的放松。
演唱時需要保持激昂飽滿的熱情、自由嘹亮的情緒去表現苗族人民的性格特征。引子部分活潑輕快,引起聽者興趣,甩音漸高而長,仿佛是在清晨輕聲將沉睡的人們喚醒。
全曲前半部分先快后慢,歌詞描述著苗家景色和苗族兒女的愛鄉之情。這段情緒應深情而甜美,用深情表達對苗家壯闊美景的熱愛,用甜美表達身在苗鄉的滿足。在演唱“雷公山不見頂梯田滿山崗,鑼鼓響賽龍舟七月清水江”時,可以將每個字用跳音輕巧地表現出來,既體現苗族姑娘俏皮甜美的性格,也烘托節日的喜慶氣氛。后面一句歌詞緊接著就是一段情感抒發,正如歌詞所唱“我要歌唱這美麗的家鄉”,我們在演唱過程中也要飽含著這種“為家園放聲歌唱”的深情,將情緒推到更高。
轉調后的第三段旋律高亢有力,情緒此時也需更加飽滿,表現苗族人百折不撓的生活精神。而接近尾聲的花腔旋律跌宕起伏,節奏自由,演唱時需表現出輕快的情緒,為苗族兒女熱愛自由,不拘小節,熱情爽朗的性格畫出濃墨重彩的一筆。結尾從激昂回歸平靜,就像勞作了一天的苗家人進入夢鄉一樣,歌曲仿佛也進入深夜,結尾的兩句3拍長音正體現了這一點。因此演唱時需平緩呼吸,盡量唱得溫柔婉轉,給人以回味。
綜上所述,《飛歌》依舊保留苗族民歌唱法中經典的“甩腔”“倚音”“拖音”這三種原始唱腔,“甩腔”和“倚音”的演唱需迅速進行不可拖沓,利用橫膈膜的積極擴展完成飽滿又具有活力的聲音。“拖音”進行時又需使用長呼吸,將氣息下沉,喉頭放松。同時,面部肌肉在這過程中也要充分發揮積極能動性,面部表情保持自然甜美,肢體語言與演唱技巧分開,不可過度追求技巧而忽略演唱時的體態美觀和表情美感。
三、演唱律動性及面部肌肉調控分析
聲樂是一門具有豐富感情的藝術,在一首聲樂作品中盡管作品內在蘊涵的思想感情基調是固定的,但是情緒不是固定不變的,作品中樂句的音樂情緒以遞增或遞減的方式交替變化,人體的生理律動和音樂律動協調控制在不同樂句的情感表達中表現出獨特的律動線條。[7]聲樂的學習過程也是具有抽象元素的。在這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用身體上一些具體可觸的部位對聲音的位置展開具象描述以幫助我們更直觀地了解聲音去向,如通過眉毛上挑、積極抬起笑肌來體會聲音中的高位置,手部動作延展使聲音走向更遠等。因此通過面部肌肉的調控以及肢體律動這種動態的表現方式可以將自身演唱感受與聽眾進行心理互動。這也是對聲樂作品進行情感理解之后在音樂感知方面的具象化體現。
在《飛歌》中,A段的旋律為平靜型音樂,這段旋律出現較多重復型節奏和三拍以上長音,音高起伏小。A段開頭是一段倚音居多的吟唱,用甩腔來完成這段原生態演唱是最合適不過的,字頭分別為“i”“ai”“ei”“o”,四個字頭由扁口口型緩慢過渡至圓口口型,面部肌肉在悠揚緩慢的旋律放松,眼神望向遠方,在自然舒緩的狀態下完成這段苗語甩腔。之后的部分依然是平靜型音樂,但是不同于開頭苗語甩腔的自由,從“登上高山望遠方”開始,歌曲進行開始規整,節奏型和音高開始重復,音高從“1”至“3”至“5”再返回“1”不斷進行三度跳躍,速度依然是緩慢、悠揚。在三度跳躍中保持高位置集中,這就需要面部的眉毛進行輔助,感受聲音向眉心集中,微微將眉毛上挑,笑肌積極抬起。A段的旋律平靜悠揚,歌詞以描述美麗家鄉為主,除了帶有歌詞的旋律部分,還有四個樂句是長音的演唱,歌詞為單字一個“哎”,此時對于節奏的藝術處理可使用“在旋律的最高點或最低點做重音的延長”[8],將“哎”字平緩有力送出口腔,這部分的身體律動較B段來說可少些幅度變化。演唱至“我要歌唱這美麗
的家鄉”時可加入手部動作,右手由胸口至右前方小弧度延展,符合歌詞意境。A段兩段旋律重復,歌詞不同,但是都有“我要歌唱這美麗的家鄉”這句歌詞,筆者認為只需在這句歌詞中做出手勢律動,其他部分只需將體態端正,面帶微笑,手部自然垂落即可,否則略顯繁瑣。在激動型音樂中,節奏和速度隨著音樂的情緒變化,節奏的強弱對比會十分明顯,一般是由弱到強的長音持續,音符間的“間距”較緊密,分布相對密集,速度較快,力度為適中偏強。《飛歌》中轉成G大調后的樂段是全曲音樂情緒最高昂的部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組合短促有力,帶有小幅跳躍性,演唱時可運用節奏和速度的藝術性處理,聲音音色從平靜轉成激昂、跳躍性的歌唱,在這一部分聲音需要做到干凈利落,呼吸短促。由于這部分旋律由小字一組的驟然轉向小字二組的e,由六拍長音轉向跳音,因此面部肌肉在這里需要做出迅速的反應,抬起笑肌,將每個字頭,如“en”“ang”“ao”“an”等打到上顎位置,下巴和舌根充分放松,在演唱這里時情緒由平靜轉為高昂,在“登上高山望那遠方”處肢體動作可先向左處理,首先是左腳向前小挪一步,頭部向左微轉,眼神隨頭部方向深情望向遠方,右手向左前方伸出,在空中輕輕一點后向右邊與地面平行劃過并自然垂落。在“歌聲響入云霄多么嘹亮”處向反方向重復剛才的肢體動作。演唱至“好兒女愛苗鄉心潮澎湃,乘著風踏著云飛翔”時目視前方,雙手聚攏至胸前,隨著旋律緩慢向兩方散開。符合歌詞“心潮澎湃”“飛翔”的意境。之后的旋律為重復的六拍音符“哎”,此處不必設計肢體動作,發自內心感受旋律的悠揚自在即可。歌曲進行至C段時,旋律更加激烈,并出現花腔。演唱花腔的過程中切忌擠壓高音,面部需要更加積極的跳動性,保持“內緊外松”[9]狀態,即呼吸穩定、氣息飽滿,聲音集中、穿透力強,低音渾厚結實的同時臉部表情和舞臺形象氣質自然得體。這部分肢體動作同樣不必過于復雜,頭部由左至右環視一圈,手部自然置于腹部即可。
通過聲樂作品中的旋律、歌詞、節奏等方面對聲樂表演中的律動和面部肌肉調控進行分析可以感受作品深層次情感,并且,通過梳理作品各段所需的面部肌肉調控以及肢體律動程度對演唱這首作品有著很大的輔助作用,避免在演唱過程中出現手忙腳亂,面部肌肉僵硬等問題,有助于歌者在演唱這首作品時通過面部肌肉調控、律動性調控具象化地體現作品的意境,與聽眾進行更深層次的心理互動,提高演唱者音樂素養。
結語
綜上所述,演唱者必須首先具備一定的聲音素質,尤其是真假聲的轉化,要做到自然、靈活。演唱《飛歌》的高聲區時,需做到流暢、順滑。在演唱《飛歌》的中低聲區時,演唱者應該以口腔共鳴為主,聲音位置稍稍靠前,多用胸腔呼吸,以氣息沖擊聲帶,使聲帶產生振動,這樣聲音就會聽起來明亮、結實、悅耳。面部肌肉的主觀能動性在演唱過程中以輔助的方式幫助歌者達到技巧的要求,身體適當帶有律動性能夠增加演唱美感,提高歌者對作品的音樂抒發力。探尋作品的創作背景及創作特色使歌者對作品所蘊含的情感有更加透徹的理解,在這基礎上對演唱作品所需的面部肌肉調控和肢體律動進行分析能夠使歌者在演唱過程中全身心投入至歌曲的演繹中。因此,在演唱聲樂作品之前,對作品進行研讀和分析對于歌者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
注釋:
[1]
崔善子.黔東南苗族民歌探析——以“飛歌”為中心[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26(02):108—110.
[2]董瀟瀟.黔東南苗族飛歌音樂特征及其社會功能探析[J].北方音樂,2015,35(06):18—19.
[3]盧清麗,滿瑤.苗族飛歌的藝術特征[J].藝術探索,2012,26(04):50—51.
[4]田官純.湘西苗族民歌演唱探究[D].廈門大學,2017.
[5]韓雪靜.淺談如何培養聲樂學習者的創造性思維[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02):156—157.
[6]劉芬芳.論呼吸在歌唱發聲中的運用[J].世紀橋,2005(03):125—126.
[7][8]王韻.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江漢大學,2021.
[9]蘇祥玲.論聲樂演唱中“放松”與“緊張”的對立統一法則[J].戲劇之家,2020(18):50—51.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