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涵
[摘?要]豫劇是河南中原地區的一種重要劇種。豫劇伴奏音樂的核心樂器是板胡,其以明亮的音色、靈活的演奏手法和豐富的表現力成為豫劇伴奏的主旋律。本文是基于現有河南豫劇伴奏研究的基礎上,針對于板胡在豫劇伴奏中的作用和重要性進行闡述。
[關鍵詞]豫劇;板胡;伴奏風格;伴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3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2)02-0132-03
豫劇板胡是豫劇“文場”之首,整個文場音樂的起伏依靠板胡來帶領,托腔、保調的重擔也依靠板胡來完成。豫劇板胡的加入取代了原有的弦樂器二股弦,在解放后豫劇板胡的形制發生了改進,使得其音色更為適合豫劇的伴奏,同時發展了多種演奏技巧和伴奏技巧,以更好地詮釋豫劇音樂。筆者擬分析豫劇板胡的溯源和形制、演奏技巧、伴奏風格與豫劇流派唱腔的聯系以及豫劇板胡的現狀與發展,從四個角度進行豫劇板胡伴奏風格研究。
一、豫劇板胡的溯源與形制
(一)豫劇板胡的溯源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因河南省簡稱“豫”,河南梆子在解放后改稱豫劇。豫劇自清代形成以來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一直以樂隊伴奏的形式存在,人數可達幾十人,由簡單的鼓、鑼、弦伴奏,發展至今的中西合奏樂隊。豫劇早期劇團使用的樂器并不統一,打擊樂器通常是鼓、中鼓、小鼓、大鈸、小鈸、鈸、板等。樂隊的人數有時會根據節目的需要增添或削減,大多數為7—8人。[1]板胡在明清時期加入豫劇伴奏樂隊的行列,音色清亮、渾厚、粗獷,符合豫劇的風格特點,因此豫劇板胡深受人們的熱愛,漸漸成為豫劇團樂隊的重要伴奏樂器。20世紀60年代初,河南戲曲學校板胡名師左慶義對板胡結構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和創新。他改變了板胡琴筒的結構和形狀,在琴筒下增加了一個琴架,在琴筒上加了一個聲蓋(擴聲板)。他提倡將琴弦換成金屬弦,將金屬指套換成尼龍指套,并對琴弓進行了改造升級。改進后的板胡換把更為容易,音域有所拓寬,音色更為靈活,既提高了板胡的藝術表現力,又提高了樂器的使用價值。[2]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和發展,板胡已經成為豫劇伴奏樂器中不可或缺的主導樂器,并越來越多地顯示出它的優勢和重要作用。
(二)板胡的形制特征
板胡的琴筒和千斤與二胡差異較大。板胡琴筒稱為“瓢”,大多以圓筒的外形鑄就,制作材料則選用硬的椰子殼,木質、銅質或竹質木材。琴筒的外形一頭大一頭小,這樣可以使聲響更加集中共鳴,正是這一點使得板胡形成了不同于二胡獨有的清亮、渾厚、粗獷的音色?!捌啊毙t發音尖銳刺耳,“瓢”大發音低沉悶厚。琴筒前口膠以桐木板,板胡的音色的優劣之分就取決于桐木板材質的好壞,最佳選擇為木質松軟、紋理直順、勻密無斷痕和無水漬的梧桐木。琴窗有敞口和開五個音孔兩種形狀。琴桿用烏木是最好的選擇,紅木、紫檀木或花梨木也可。琴桿為圓柱形,琴頭開有弦軸孔,不宜太長,太長會有礙發聲的優美,而且會間接加大板胡指位間的距離,無形中加大了對演奏者指距和音準的要求。弦軸多用木柄齒輪銅軸,調弦既精確又穩定不會跑弦。弓子采用粗細勻稱、富有彈性的江葦或其他種類的竹子做成,和二胡弓子相比,板胡的弓子更長更粗。同時,弓桿也不宜過短,過短不容易拉奏長音。板胡千斤處的扁形木片是用牛角或紅木制成的。弦碼用木制成,置于面板中央上1/3處,發音低沉優美。琴弦可以是絲弦也可以是鋼弦,絲弦聽起來很悶,鋼弦聽起來很亮。目前,在實際演奏中演奏員多選用鋼弦,這也更貼合豫劇唱腔的特點。
正是基于豫劇板胡的形制特點,以及選取鋼弦這一材質的絲線,使得音色更為明亮。豫劇板胡音樂形制特點所產生的板胡音響與豫劇的唱腔風格更為契合,因此受到人們的熱愛,成為豫劇重要伴奏樂器。
二、豫劇板胡的伴奏技巧對風格形成的影響
(一)豫劇板胡的定弦
豫劇板胡采用純四度定弦,音域較高。降E調(也稱正調)內弦定3,外弦定6。豫劇板胡伴奏的音域基本固定在十度音程之間,而豫劇唱腔經常使用的音域在十五度音程之間。因為豫劇板胡少換把位,導致經常使用的音域較窄,所以在伴奏唱腔時就必須借用高低八度的音來代替原來音高的音進行伴奏,形成了“老少配”的伴奏手法,這是從板胡定弦的角度對豫劇板胡伴奏風格形成的影響。[3]“老少配”伴奏法在旋律進行上顯得有些不流暢,對音樂的完整性也會有所破壞。但現在戲曲樂隊各個聲部之間能相互補充。如此,豫劇板胡的老少配問題也就不太明顯了,在豫劇的伴奏中與豫劇唱腔更加貼合,增強了豫劇藝術的表現力。
(二)豫劇板胡伴奏技巧與風格聯系
板胡善于表現愉快、高亢、充滿激情的情感,眾所周知板胡是豫劇、評劇、秦腔、晉劇和河北梆子戲的主導樂器,其在地方劇種中占有獨特的地位。本文認為豫劇板胡伴奏技巧有六大要點:“托、保、伴、領、裹、補”。
1托
“托”伴奏要隨演唱的旋律演奏、不能隨意變換旋律、亂加技巧。要想把握住豫劇伴奏的風格性特色,首先要掌握唱詞內容,要做到對伴奏作品的唱腔、調門等了然于心,同時在演出中還要時刻保持和演唱者的默契,板胡的起音須與演唱者同出一處。托腔在達到以上要求的同時還要領會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若伴奏音樂沒有代入人物情感,那伴奏出的效果也會差強人意,使豫劇音樂的風格韻味大打折扣。
2保
“保”就是保證演唱者不出現走板、跑調的情況。如果演唱者在演唱中走板或涼弦,以板胡為主旋律,可以引導演唱者重新校音。同時,板胡的隨腔能夠避免唱腔旋律的單一性,增強豫劇旋律的層次感,使唱腔在板胡的保腔下,達到聲樂與伴奏的有機統一。豫劇板胡確保了伴奏聲部和人聲聲部曲調風格的準確性,這在豫劇的演出中十分關鍵。
3伴
“伴”一般是指前奏,演員開口前的音樂。在現實情況中,演奏員要按照劇情的需要大膽拉奏過門音樂,將觀眾引入情景,演唱者開口前,就要凸顯出一個“伴”字。
4領
由于板胡技巧風格變化多樣,因此板胡對其他樂器具有主導作用,在演奏非板、緊二八、緊打慢唱等這種非固定節奏類型的音樂時,這一點最突出,這也要求板胡演奏員在伴奏中有熟練駕馭樂隊節奏、曲調等各個方面的能力。
5裹
“裹”是指弦、唱要融為一體,干凈利落。該快的時候干凈利落,要求弓指法合理,節拍穩。如:緊打慢唱,由于它的唱腔節奏自由,這類板式要注意句與句之間的間隙,演奏完過門音樂之后,要等演唱者落了最后一音時才伴奏出最后一唱腔。
6補
“補”指的是演唱中出現樂句間氣口不飽、唱不滿調的情況時,板胡就可以將空缺補充。[4]伴奏的旋律延長了人物內心情感的表達。
簡單而言之,豫劇板胡在豫劇伴奏樂隊中扮演著“領袖”的角色,我們用科學的演奏方法和演唱者密切地配合,使豫劇板胡演奏達到最完美的藝術意境。
三、豫劇板胡伴奏風格與豫劇流派唱腔的聯系
在豫劇伴奏中板胡不能搶了主旋律唱腔的風頭,要分清主次旋律所處的地位,伴奏要給唱腔“讓路”。在表演過程當中,伴奏聲部應根據人物的情感變化來烘托氣氛,處理伴奏與唱腔的關系,達到藝術的統一與和諧。
由于傳統音樂有著口傳心授的特點,不同的老師教授出來的學生也各不相同,豫劇的流傳多以代表人物流傳,每位藝術家的個性特點鮮明,風格自成一派。[5]現如今在流傳的六大流派分別為常香玉、馬金鳳、崔蘭田、閻立品、桑振君、陳素真。
(一)常派板胡伴奏風格
代表人物為豫劇表演家常香玉,常派唱腔要求字正腔圓,講求以情帶聲,聲情并茂,常派的唱腔風格也使板胡形成鮮明的伴奏風格。常派板胡多運用長弓演奏,重點句和重點字要設計合理的弓法、指法,運弓飽滿有力,旋律流暢,一般情況下較少運用揉弦技術。
1在準備伴奏甩腔前,要注意甩腔樂句的弓指法等技巧,甩腔前的旋律處理要簡潔干凈,與之后復雜有力的甩腔伴奏形成鮮明的對比,增強樂句的沖突性。
2處理甩腔時要結合主題人物情感設計。弓法的變換是最直接改變強弱力度的方式。弓法一定程度決定音符的音量大小。長弓滿而固,做“弱而不空、強而不噪”,同時強調重音在關鍵詞音頭。
3常派聲腔針注重收腔的處理。[6]收腔講求干凈利落,力度由弱到強,結束音為最強音,要注意避免收弓時出現噪音。
(二)馬派板胡伴奏風格
代表人物為豫劇表演家馬金鳳。馬金鳳被譽為“金嗓子”。她的聲音明亮純凈,清晰圓潤,音質堅實靈活。她的演唱方法以假聲為主,擅長真假混音,同時吸收山東梆子的音調加以融合。
1馬派的歌詞很短,有說唱音樂的感覺,旋律很吸引人,尤其是唱歌的旋律就像說唱。這對演唱者和伴奏者對節拍的把握有十分高的要求,演奏者在弓法和指法以及內外弦的選擇使用上要尤為注意。
2馬派唱腔風格簡單,旋律簡單樸實,擅長使用嵌、垛、聯、疊等唱法來體現出強烈的唱腔效果,在這些地方板胡可以運用重復弓、重音頭等技術加以突出。
(三)崔派板胡伴奏風格
代表人物是豫劇表演家崔蘭田。崔派以“哭”見長,“哭”字是對崔派藝術個性和觀眾愛情的獨特表達以及對崔派悲劇的高度評價和高度概括。崔蘭田的藝術風格深沉而有內涵,內斂而變化多樣,具有內在的吸引力。
1崔派多演唱豫西調和豫東調,并吸收融匯秦腔、曲劇、河北梆子等梆子腔劇種的音調。其風格自由,唱腔旋律多樣。要求豫劇板胡演奏員掌握多種風格的技巧,嘗試更多的技巧以完整展現崔派豫劇的藝術風格。
2崔派的演唱藝術擅長冷韻,冷韻主要表現為結尾音的余音。通過聲音強度的對比,在細節上可以選擇顫弓的手法來表現音樂,歌唱和伴奏部分可以緊密配合。
3崔派唱腔另一特點為鼻音的使用。在伴奏中要特別注意聲音效果與唱段悲傷情緒的配合。伴奏要扎實沉穩,通過悲劇技法的處理使悲慘和深刻的氣氛得到加強。
在豫劇板胡伴奏風格與豫劇流派唱腔的聯系中,豫劇板胡的伴奏風格隨豫劇唱腔而改變,常派唱腔較為全面,講求字正腔圓,出音細膩,要求板胡演奏干凈利落,在過門音樂中細膩流轉,大量使用甩腔伴奏技法,形成了豫劇常派唱腔較為突出的特色。馬派唱腔風格較為簡單樸實,豫劇板胡在伴奏中重音頭,多采用長弓以及重復弓技法,較少使用滑揉等過渡性技巧。崔派有鮮明的悲劇性特點,在唱腔風格上由于吸收了多種梆子腔劇種的音調,要求板胡技巧全面,多運用顫弓體現悲劇特點,運用不同程度的揉弦體現鼻音唱腔特色??傊?,豫劇板胡伴奏風格和豫劇唱腔密不可分,相輔相成。
四、豫劇板胡現狀和發展
(一)豫劇板胡現狀
1普及方面
由于長期以來板胡傳承受地區和戲種的影響,練習豫劇板胡的人數較少。首先,在學習過程當中因板胡琴弦短,手指按壓琴弦較硬,演奏者手指會有疼痛感。其次,板胡的音色雖然較適合于伴奏戲曲唱腔,但作為獨奏樂器,其發音音色較為尖銳,與之同類型的二胡,音色柔和,群眾接受度較高。
2作品創作方面
目前專業作曲家較少創作豫劇板胡題材的樂曲作品,近幾年出現了少量豫劇板胡風格性練習曲,大多以板式和流派風格分類,這些樂譜的出版使更多的板胡愛好者有學習板胡的途徑,也大大提高了戲曲板胡的普及率。
3演奏技術方面
板胡演奏除受作品數量的影響以外,在一些演奏技法和處理方式方面也應作進一步發展和改良。[7]現代的作品中,都會體現地域流派風格特點,章節化訓練,演奏技術的發展更多的應著眼于傳承與創新,通過現在的科學技術挖掘更優質的演奏技巧。
(二)豫劇板胡發展前景展望
在重視發揚和傳頌中華傳統文化、重視保護優秀傳統劇目的今天,豫劇板胡還有很大的發展和提高空間。首先,制作要講求美觀度和實用性相統一,就現在的板胡市場而言,制作工藝已經相當邃密,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觀點的轉變,仍需鼎新立異。其次,表演者要有自己的演奏風格,傳統戲曲的行當、流派可以通過扮相、臉譜、唱腔音樂來進行辨別。而豫劇板胡仍然是一套模式到底,很不科學,沒有與時俱進,同時各個流派板胡風格劃分不清。未來豫劇板胡風格的明晰要依靠唱腔音樂特點和演奏員自我風格的探索來完成。
結?語
豫劇板胡的伴奏風格主要由豫劇板胡的演奏技巧和所伴奏的唱腔所決定。豫劇板胡伴奏技巧有六大要點:“托、保、伴、領、裹、補”,這些演奏要點貫穿于豫劇伴奏,通過這些演奏技巧,體現出豫劇板胡的伴奏風格。豫劇板胡伴奏風格與豫劇唱腔也有很大的聯系,由于唱腔流派風格各不相同,豫劇板胡伴奏則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演奏技法。所以,豫劇板胡伴奏風格的形成除了受樂器自身形制特征所影響外,還受豫劇板胡的演奏技巧和所伴奏的唱腔的影響。
注釋:
杜?康.河南豫劇伴奏的歷史及發展[J].通俗歌曲,2015(11):49.
[2]桓偉民.豫劇板胡應用淺談[J].魅力中國,2014(02):97.
[3]李文殿.簡談中國豫劇的主旋——板胡[J].魅力中國,2012(22):44.
[4]李建欽.談談豫劇板胡[J].魅力中國,2009(01):68.
[5]史文君.淺談河南豫劇唱腔與豫劇板胡在伴奏過程中的相互配合[J].福建質量管理,2017(15):220—221.
[6]陳麗娜.常派聲腔藝術——淺談常派唱腔中板胡的伴奏風格[J].時代報告,2011(07):230.
[7]張洪賓.中國板胡路在何方——對板胡發展現狀的回顧與思考[J].樂器,2009(06):6—10.
(責任編輯:莊?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