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是一項神圣的事業。為了祖國的團結繁榮,一批批援疆人以愛接力,揮灑智慧和汗水。2021年,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教師董必明以57歲之齡,再次進疆,把廣州機電堅韌不拔的鋼鐵意志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帶到喀什地區,與其他援疆教師一起,打造了一支“帶不走”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加快了喀什技師學院建設的步伐,讓技能成才的火種照亮邊疆學子希望的前路。
二度投身援疆事業,董必明對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做好新疆工作是全黨全國的大事,我們要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筑 ?夢
幫扶教師在地區電商比賽中勇奪二等獎;授課班級學生成績顯著提高;喀什技師學院第一屆校園歌星大賽順利落幕;為幫扶學院擬定的校園文化建設設想得到認可……
從新疆回來已經一段時間了,董必明常常夢見支教期間的經歷。
2021年4月,他和另外12名教師,從“全國技工教育的旗幟”——廣東,到新疆的喀什技師學院援疆支教。
這一年,董必明57歲。“但我絲毫沒有感覺自己是‘老人。”他說,廣東援疆前方指揮部原先只給他安排了幫扶5名教師的工作,但他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情況,主動申請深入一線教學,也不限于只指導那5名幫扶教師,“求知欲望強烈的老師非常多,我都傾囊相授。我始終牢記,我們的任務是把廣東技工教育先進經驗傳遞給喀什技師學院。”
從瀕臨撤并到一流技師學院,喀什技師學院如今已經成為廣東援疆的“精品工程”之一。這是廣東援疆工作堅持鄉村振興戰略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聚焦龍頭打造策略的成果,也凝聚著無數廣東援疆教師的智慧和汗水。
董必明用最大的努力,呵護、傳承這簇援疆支教的星火。
這位有著24年教齡的技工教育專家,不但為幫扶教師制定了針對性的科學培養規劃,還手把手教學,上示范課、開展一體化教學指導,細心修改教案,提高他們掌握分析處理教材的能力。
面對普遍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董必明拿出更多的耐心和愛心,因材施教。考慮到學生普通話水平較弱,他就放慢語速,詳細講解,幫助學生盡快學會技能操作;發現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他就主動挖掘他們的興趣點。久而久之,技能成才的種子,在南疆學子心中埋下,日漸成長。
因為表現出色,廣東省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喀什地區人社局和喀什技師學院相繼向董必明頒發榮譽證書,授予“優秀援疆教師”稱號。
圓 ?夢
這次的援疆之旅,對董必明來說,既是筑夢,亦是圓夢。
董必明的職業生涯正是從新疆開啟的。“1987年大學畢業,我主動申請到新疆工作,一干就是8年。”他情緒高昂地說,那段經歷讓他熟悉新疆,也熱愛新疆,早已把新疆當作了自己的第二故鄉。于是,去年得知廣東技工教育援疆工作有符合條件的專業崗位后,他立即報名,通過層層選拔,成為廣東省對口援疆的一員。
在這一年里,董必明接觸了喀什技師學院的許多老師,在與他們一起工作和交談時,他常常能感覺到他們對人生的豁達和樂觀,對工作的那份執著和熱愛,“就像立定于沙海之中的胡楊,不管生活在什么狀態,都始終保持著一種高昂的生命姿態。”
這一年里,學院相繼安排他幫扶了7名學生,董必明目睹學生生活條件之困苦,常常慷慨解囊,主動為他們購買文具和日用品、資助部分伙食費,但不管多艱苦,這些學生依然積極向上。
在這里,教育的意義更加凸顯。正如董必明在抵疆不久后所寫:“可以預見,在每一位廣東技工教育援疆教師無私的幫扶下,我們將給喀什技師學院建設一支具有高尚的師德師風、掌握精湛技能的教師隊伍,培養更多‘南疆工匠。”“‘培養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進一步鞏固南疆地區脫貧攻堅成果。”
如今,援疆支教工作圓滿結束,一份又一份感謝函和榮譽證書為董必明的初心不改與傾情奉獻蓋章。許許多多像董必明老師的技工教育先行者,用他們的熱血和汗水,將技工教育的旗幟像胡楊一樣,牢牢樹立于戈壁灘上!
(通訊員 ?劉 ?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