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 甘

第一章 “九天”元宇宙
紅褐色的土壤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水冰,一眼望過去蒼茫一片。轉眼間,卻有兩把純白的椅子出現在天地當中,顯然,它們不屬于這個世界。
“這不是魔法。”從虛空中走出一個中年人,他略微有些發福,表情卻難掩激動,他說:“記者同志你請坐。”
另一名女性也從虛空中出現,她好奇地打量著這個世界,她問:“我能呼吸嗎?”
中年人哈哈大笑,說:“當然,這只是一個元宇宙,基于現實,又超越現實。”
“蘇教授,雖然是錄制,但這樣會顯得我很被動的,可是我在采訪您。”
“好,那小陳你開始吧。”兩人坐在椅子上,在天地當中顯得如此突兀又渺小。
“蘇教授,我們中國航天的‘九天元宇宙已經正式運行三天了,但是網上仍有很多人不清楚‘元宇宙到底是什么,以及為什么我們需要創造一個元宇宙。您作為‘九天的項目負責人,能給我們的觀眾朋友們解答一下嗎?”小陳說。
“‘元宇宙其實意指‘超越現實的宇宙,是一個集體的虛擬共享空間,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虛擬游戲世界,遵循人們給他設定的規則。我們創造的‘九天元宇宙也是基于如此,不過它遵循的是真實的物理規律。
“毫不自夸,我們先建立了一個史上最精確的原生宇宙模型,同時結合中國航天自身和全球合作伙伴的宇宙觀測數據,用超神經網絡訓練出了一個極度逼近現實的虛擬宇宙模型,‘九天元宇宙。”
說著,蘇教授蹲下捧起一抔紅土,說:“正如你所見,這里其實是火星的烏托邦平原,我國首輛火星車‘祝融號降落的地方。”
小陳瞪大了眼睛,她環顧四周,難怪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個場景記錄在歷史書中,卻又有所不同。她問:“據我所知,‘九天是實時更新的?”
“是,‘九天利用的是實時觀測數據。”
“但我有個疑問,實時觀測數據并不能反映光年之外的星球上實時發生的事情啊。”小陳說。
蘇教授點了點頭,說:“不愧是記者,問題深刻。確實,實時的觀測數據無法反映遙遠星球上實時發生的事情,所以訓練出來的‘九天元宇宙只能根據已有理論進行時間反推及隨機補充信息,在遙遠星球的準確性仍然較差。
“不得不承認,現實世界的物理規律,比如廣義相對論、波粒二象性、萬有引力定律等鐵則遮住了我們看向未來的眼睛,限制住了我們飛向宇宙的手腳。但這并不能消滅我們對未知的好奇,就算困居地球,我們也想以另一種方式去探索宇宙。這便是‘九天的初衷。
“如今在‘九天中,我們可以在一瞬之間到達另一個星球,可以探索這個星球的每個角落,甚至可以回答屈原《天問》中‘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問題。對于宇宙,我們的征途才剛剛開始。”蘇教授眼神中滿是對信念和熱愛的堅定。
第二章 模擬文明
小陳點了點頭,可突然她和蘇教授的眼前都彈出緊急聯系框。
什么要緊事能打斷專訪錄制,可當小陳看完,她不可思議地看向蘇教授說:“教授,‘九天能模擬外星文明嗎?”
蘇教授和小陳、椅子瞬間消失在烏托邦平原上。
“九天”開放第三天,一名戶外主播在“九天”中發現了外星文明,并進行了全網直播。
蘇教授和小陳怎么也不敢相信直播錄像的畫面,和太陽一樣耀眼炙熱的恒星表面,漂浮著一片片表面積巨大的半透明三角形。它們規則地包裹著恒星,伴隨它慢慢自轉,就像一個轉動著的巨大三角條紋足球。
突然,漂浮的三角形高度開始下降,同時透光度降低,漸漸變成了和宇宙背景一樣的漆黑。最后,所有三角形拼接在一起,將整個恒星的光芒隱藏。
這樣的場景,只讓蘇教授想到一種可能,戴森球。
那是1960年代弗里曼·戴森提出的概念:一個高度進化的文明必然會想方設法地獲取盡可能多的能源。而行星系統中最大的能源就是恒星釋放的能量。所以外星文明可能會建造表面積巨大的類似“太陽能板”的裝置來收集這些能量,這些裝置就被稱為“戴森球”。
蘇教授的心臟在狂跳,他帶著小陳跳轉到那個主播找到的位置,一顆隱藏在恒星背后的行星。蘇教授已經將該區域隔離,除了他們,沒有人能夠跳轉進來。
這是一個多峽谷的星球,蘇教授目光所及是一疊疊建立在峭壁上的蘑菇狀建筑。峭壁間有一群群個體和梭形交通工具往來,仿佛沒有重力。
比起人類,那些個體更像地球昆蟲,不過有七只足,頭部外骨骼向后拉長,肢節更靈活復雜,能夠使用工具,特別是口器下方獨立的足上滿是絨毛,不同的絨毛形態仿佛能表達不同的情緒。
但現在所有人更想知道的是,如果九天是根據觀測建立的元宇宙,那現實真的存在外星文明嗎?
一時間全球可觀測的天文臺都聚焦于那個坐標,結果是,戴森球真的存在。一個比人類更高級的文明竟然就在距離地球46光年的天蝎座18號恒星系上。
消息一出全球嘩然,各國政府進入緊急狀態。
一般來說,在“九天”中普通人只能觀測,無法通過行為改變“九天”,也就是只能看沒法摸。但蘇教授作為項目負責人,有權限進行物理干涉,比如在火星烏托邦平原捧起一把土,也就是說他能接觸“九天”中的外星文明。
而國家緊急下達任務,要通過“九天”模擬接觸天蝎Ⅰ號文明,判斷其對外態度。這個任務就落到了蘇教授肩上,小陳同時作為記錄員。
國家也在國際上同步共享“九天”元宇宙,倡議在聯合國框架下組建“文明安全理事會”。
第三章 繁榮昌盛
但進展并不順利,其他國家的模擬接觸均以失敗告終,包括:
直接接觸,人類直接出現在天蝎文明星球上。卻被天蝎人當場用未知武器壓制拘禁,無法溝通。
武力接觸,模擬人類和天蝎文明開戰,甚至動用新型質能武器。但被天蝎文明以戴森球制造的恒星粒子流照射、小行星沖擊、引力陷阱等手段全滅,并同時暴露地球位置,天蝎文明派出艦隊前往地球。
間接接觸,通過電磁波等手段傳遞地球文明信息,請求交流。對方發現并回應,甚至派出使者前往地球,但不久后便不宣而戰。
此后世界形勢越來越嚴峻,大部分人分為兩派,投降派和開戰派,雙方吵得不可開交,甚至有人試圖通過衛星廣播聯系天蝎文明,但被及時制止。
而蘇教授卻遲遲不肯模擬接觸。
天蝎星球的峽谷上,小陳問蘇教授,“教授,您為什么不去接觸他們呢?”
蘇教授背對小陳,看著他們說:“小陳,你還記得我創立‘九天的初衷嗎?”
“記得,您說技術雖然限制了我們的腳步,但不能消滅我們對未知的好奇。”
“是,我們熱愛探索,熱愛未知,是因為我們期望未知能夠讓我們的家人朋友生活得更加美好。但海的那邊不一定是美好的,更可能是殘酷的,那時候我們該怎么辦?”
“抱歉教授,我還不知道。”
“你知道的。除了好奇,人類還有一項寶貴的品質,有了它,我們甚至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
“難道是勇氣?”
“是的,就是勇氣,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傳承的重要品質。”
隨后,蘇教授向文明安全理事會提交了“九天計劃”。
人類文明是弱小的,但不代表我們沒有勇氣去使自己強大。現在我們還有機會有時間去觀察其他文明的先進之處。中國有一句古話:“師夷長技以制夷” 。只有自己手里有槍,才不怕在黑暗森林中碰見另一個獵手,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拿出我們的勇氣,去挑戰46光年外的未知。
幾十年后,蘇教授和小陳乘坐曲率飛船終于抵達了天蝎座18號恒星。
但他們不是來同天蝎人接觸,因為這里沒有戴森球,也沒有外星文明。
這蘇教授在提交“九天計劃”幾年后就發現了。早年天文觀測精度有限,所觀測到的只是一塊較為類似戴森球的規則星際塵埃。但文明安全理事會決定不公布,因為“九天”中的天蝎文明仍存在著,更無法解釋的是他們所有的未知技術都被解析可行。
對此,蘇教授的猜測是,他們是“九天”基于物理規律的隨機補充,或者是遙遠星系的海市蜃樓,又或者,他們就是未來。
但通過觀察學習他們,人類文明已經不再弱小,屬于我們的深空探索時代即將開啟。
我們將以勇氣,在宇宙中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