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秋蘭
2020年7月,貴州盤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山腳樹礦順利通過省級綠色礦山建設評審驗收,山腳樹礦搭上了綠色礦山建設的“快車”。兩年多來,該礦以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企業管理規范化、生產工藝環保化、礦山環境生態化為基本要求,扭轉了單純以消耗資源、破壞生態為代價的開發利用,實現礦山綠色發展。
裝備提升助推發展增質提速
在山腳樹礦調度室,100余組高清顯示集成畫面,全程顯示井下各系統及設備運行、人員活動的數據。鼠標輕點,采二區221809回風巷2號鉆機打鉆實時畫面便躍然于屏幕上。站在屏幕前,綠色智能開采的實時過程盡收眼底。
近年來,山腳樹礦加快煤礦智能化建設步伐,大力采用大功率重型設備,破解井下生產難題。據了解,221809是山腳樹礦第四個智能化綜采工作面,采用ZY6000/19/43D液壓支架,該液壓支架工作阻力為6000KN,最大高度4.3米,支護效果更佳,操作更便捷。4.3米大采高成套綜采設備將是破除含夾矸煤層地質條件下開采難題的有力“武器”。
隨著221809采面安全貫通,兩套多功能巷修機在巷修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圓班拉底達35米,切實將職工從繁重的拉底工作中解放出來。
智能化采煤設備、智能化運維系統、5G無線通信系統等先進設備先后引入山腳樹礦,智能示范煤礦建設項目穩步推進,山腳樹礦綠色開采技術邁上新臺階。
智能減排助推“節減”提速前進
近年來,山腳樹礦始終堅持“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使降碳和綠色發展相輔相成。
為進一步減少煤塵污染,山腳樹礦狠抓環境治理,先后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在洗煤廠內規劃出1200平方米的使用面積,建成18000立方米的封閉式儲煤棚,實現了原煤不外露。同時,洗煤廠安裝的智能干選系統加大了對矸石的篩選力度,原煤入洗量達92%,將入洗原煤“吃干榨盡”。
矸石山是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的重要一環。山腳樹礦從源頭入手,采掘工作面采取“不割底、不割頂”措施,減少矸石產出量。同時,以每月綠化面積達1200至1500平方米的速度,加速推進矸石山覆土復綠工程,目前,綠化面積共計15萬平方米。
圍繞節能減排,山腳樹礦建成了處理量達900M3/h和1200M3/h的2套礦井水處理系統及處理量達25M3/h的3套生活污水處理系統,使廢水得到了有效治理。同時,該礦廢水利用,將處理水利用循環系統輸送到井下工作面,實現凈化水循環使用。
經過多年努力,山腳樹礦實現了產煤不見煤、污水不外排、資源全利用,走上生態發展的高速公路。
和諧發展助推成果全員共享
山腳樹礦堅持以安全生產為重點,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工資分配政策繼續向一線崗位傾斜、向技術崗位傾斜。各單位根據隊組實際情況制定本隊組圓班會制度,進一步發揮薪酬激勵杠桿作用,充分調動職工工作積極性。2021年山腳樹礦人均收入較2020年提高6.31%,讓職工享受到企業發展成果。
“以前這條路又臟又爛,坑還深,除了上下班根本不愿出門。現在路燈安上了,吃完晚飯還會約著幾個同事去街上逛一逛,偶爾吃點宵夜。”山腳樹礦采三區技術員李斌說。
山腳樹礦把解決職工困難、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提高職工幸福指數,增強職工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礦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該礦先后對礦辦公樓至礦務局大橋路面、平田大學生公寓至洗煤廠路面進行重鋪,解決職工家屬出行難的問題。先后投入700余萬元對三個采區及江西片區停車場進行升級改造,綠化面積6000多平方米,改造總面積26200平方米,解決了職工停車難的問題。
地面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的同時,該礦全面落實環保責任,對井下生產環境進行全面改造。近年來,山腳樹礦組織礦內書法、繪畫愛好者,在井下職工上下班必經之路繪制千米安全漫畫長廊,內容涵蓋道德教育、黨風廉政、警示教育等,成為井下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同時,以安全生產標準化為抓手,全力打造“一線一面”。該礦積極整改221512采面生產環境,采用沿空掘巷,對巷道進行拉底、挑頂、支護等,派專人對2部猴車到1370大巷1300米進行噴漆,221512上巷整條線830米全部噴漿、噴漆,把221512打造成一條標準線、一個標準面。該礦以221512采面為標桿,完成232410標準化一條線建設,目前已改造完畢,211212、221809“一線一面”正在部署中。
“山腳樹礦將大力改善環境、提升裝備、創新技術,對照‘安全、高效、低成本的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突破,以更加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山腳樹礦黨委書記王永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