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珊羽 高穎
古建筑作為祖先遺留下來的瑰寶,對其進行修復更新不僅是一種保護﹐更是一份尊重,也是一份傳承。作為擁有豐富古跡和歷史建筑的國家,意大利的古建修復和建筑保護理念為其他國家的古建修復做出了特別的理論創新和實踐貢獻。意大利以文藝復興為開端,在建筑保護和修復理念發展和實踐中﹐在歷史建筑保護、更新改造和再利用方面﹐有著數百年的經驗,為當今的古建修復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和啟迪。
一、意大利古建修復發展歷程
意大利作為古羅馬的“嫡系傳人”,擁有多彩的歷史古跡,羅馬、錫耶納、比薩、佛羅倫薩等“靈魂之城”仿佛一串密碼,逐步推敲意大利的經典,破解歐洲文化的秘密。意大利以文藝復興為始,從單體到片區到城鎮,既顯示了歐洲建筑和城鎮保護在實踐過程中不同階段的認知及落腳點,也對當代中國有特別的啟示和參考價值。
14世紀至16世紀產生了古建保護的兩大效應,這兩大效應分別是將“羅馬傷懷”激發的對古物探索和膜拜的“彼特拉克效應”和波及藝術、繪畫、雕塑及建筑領域的對古跡古建關注的“布魯內列斯基效應”。這兩大效應激發了人們對古物和古代遺址的關注以及崇拜,進而人們開始抵制破壞行為,并且關注點逐步擴展到對歷史價值的挖掘上來。在17世紀至18世紀,意大利為歐洲建筑保護理念的發展提供了兩個“看似無關,但卻又緊密相連”的特別鋪墊:一是繪畫修復,二是考古。19世紀意大利逐步走向國家統一,古跡保護與意識形態聯系緊密。隨著21世紀的到來,從立法管理到科研教育,意大利逐步對歷史建筑和城鎮進行全方位保護,古建的保護已經成為意大利人的社會責任和自覺。
二、古建修復更新原則
(一)科學與批判
在古建修復更新過程中,科學性和批判性是必不可少的。將歷史建筑視為“歷史和藝術的文獻”幾乎已是約定俗成的了,相關的修復方針也基本確定。隨著對藝術和建筑研究的發展,一些之前制定的規則遭到質疑。科學性修復以“科學”為宗旨,其本質在于嚴謹規范,基于嚴謹的科學考據,補全歷史建筑中缺失的部分,恢復建筑局部或整體的完整性。
對所需修復的古建形成歷史性認知是需要進行批判性評估的,并且對于之前的修復理念也應批判地繼承和發展。如納內對1943年遭轟炸的那不勒斯中世紀圣克萊爾教堂進行修復時,因室內豐富的巴洛克裝飾幾乎全毀,經過一番批判性評估后決定只保留殘存的中世紀構建,其他部分以現代樣式重建。他認為修復的最終呈現應以均衡的方式來展現出教堂的歷史與現代兩個層面。古建筑修復的目的在于恢復其功能屬性,而功能屬性的重建只是修復的次要因素,對其創造、創新過程的確認才是至關重要的。這種確認需要經歷一個批判性的過程。因此科學與批判在古建修復中的重要地位是無法代替的。
(二)審美與歷史
建筑以物體形式完成后便進入物理世界的時間歷程,進而具有歷史性。因此,古建筑獲得二元特色——審美與歷史。古建筑修復必須兼顧審美與歷史的不同訴求﹐必須旨在恢復建筑的外在形式﹐必須旨在重建建筑潛在的統一整體性。并且前提是不做藝術或歷史的偽造品,不擦除時光遺留在建筑上的種種痕跡。
建筑的歷史性存在于兩類不同的時刻。一類是建筑被建造時的原初歷史時刻,帶有當時那個時代的痕跡和特點;一類為當下歷史時刻。一件持續至今的作品,在其傳承的歷史長河中歷經變化,在修復時應保留這些痕跡,同時也絕不能忽略建筑當下的歷史。因此,修復必須兼備美學與歷史的雙重性。1957年至1964年實施的維羅納古堡修復中,古堡被改造成了一座博物館,新的建筑元素巧妙地融入歷史建筑的語境中,自覺地尋求新舊間審美與歷史的對話。這要求注重歷史層次與現存建筑肌理的結合﹐并根據現代審美需要實施相應的干預修復手法,如添加、采用現代材質、樣式等。
(三)哲學與美學
作為物質的古建筑,其不僅是各部分的幾何組合,還是建筑師根據其理念將所有要素組合構建而成的一個整體。即便原始材料已經支離破碎或淪為廢墟,整體性依然潛藏于古建筑的各部分之中,修復必然會受制于如此原始的整體統一性。
修復是方法論上的特定時刻或契機的認知。建筑物質形式上的統一性及其美學哲學的雙重性,從一個方面促進了建筑傳至未來。這種從方法論角度界定修復的做法,讓從前依靠經驗的修復職業上升為一個基于方法論的保護學科,是意義空前的。意大利的布蘭迪在20世紀30年代與阿爾甘一道在羅馬呼吁成立保護藝術品的中央高級文物保護修復研究院,并于1939年擔任該研究院院長。那時的他志在對藝術及建筑的定義以及研究與修復相關的哲學和美學問題,也開始對克羅齊的教義產生懷疑而關注日耳曼哲學和美學。
在對建筑的定義以及研究與修復相關的哲學和美學問題的雙重考驗下,哲學逐步滲透到古建修復中。古建筑修復中的哲學和美學的內涵和邏輯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古建筑修復不僅僅是輔助性的技術活,還是對古建筑的評判性賞析的過程,是對藝術理解過程中的哲學和美學的雙重研究。
(四)結構與外形
結構與外形作為建筑物的本體,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如加固修復,就應該只限于加固組成結構部分的材料,而不要干預建筑的外形。此外,對建筑材料的探討還要引申到歷史建筑所處的物理語境中。換言之,古建筑保護的空間性不只局限于建筑物本身,還包括周邊環境的保護,由此也就需要擴展至周邊的物理語境。如對于古羅馬遺跡修復就僅限于磚石結構,并避免對裝飾性大理石做過多細節修復。而在對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進行修復時會極不相同,在嚴格尊重歷史的前提下,突破結構或材料的傳統局限,在保證歷史、結構、外形及材料之間的協調統一的基礎上大膽采用新結構、新材料。
傳統木結構的耐腐蝕力弱,并且遭到很多次破壞,中國歷史城鎮及建筑的“形”遭到不可逆轉的毀滅性破壞。我們應當借鑒此類將結構與外形分開對待的方式,連同建筑與周邊環境一起進行修復工作。古建筑經歷歲月的洗禮,帶來的是歷史證據,同樣也給材料肌理帶來了獨特的藝術效果,不可輕易抹去。
三、古建修復更新理論
(一)從尊重古建到時光留筑
意大利的文物修復傾向尊重原作,對原作的處理極其謹慎﹐在充分調查古建現狀的基礎上,記錄古建的修復活動并對其進行描述和分類,探尋古建深層價值及其背后的文學淵源。從尊重古建到時光留筑,不僅體現了修復給世人帶來的思考,亦是時光給建筑因年代久遠而帶來的特別古色。時光不僅會在建筑上留下痕跡,還會使建筑在時光的沉淀下變得更加莊重深厚。尊重古建、時光留筑,是對建筑古色原貌的堅守,在古建筑的保護更新中,早已超越了其當初的局限,躍升為重要的修復更新理念。因此古建筑修復中既要尊重古建本身,又要不磨滅歲月在建筑上留下的痕跡。
(二)從古跡遺痕到舊物新生
意大利的古跡遺痕不僅為當地帶來亮點,對遺跡的發掘還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到很多年前人們的生活和建筑狀況。遺跡本身就是一座罕見的天然歷史博物館,并且為古建修復更新提供了第一手參考資料。因此古建修復的目的不是修復,而是為了保存古跡碎片。歷經歲月沖刷的古建在現代社會通過新方式的保護修復,在不改變大體樣貌的同時被賦予新的生命,重新煥發新的光彩。
(三)從歷史文脈到創造語境
在意大利由傳統的時代步入現代社會時,面臨兩個非常核心的問題:如何重新定義現在與往昔的相互作用?如何展現歷史文脈或語境中的當代創造性?歷史文脈語境理論認為歷史建筑的尊嚴和品質要與周邊較為普通的歷史環境共存。古建歷經歲月的積累,必定會按照一定的歷史文脈延續發展下去。隨著現代社會的到來,創造當代語境可以使古建傳遞出新的視覺體驗及觀賞價值,給人們帶來視覺震撼。這種改變是由歷史文脈到創造現代語境的自然延伸。
(四)從單一操作到多元修復
古建的修復保護工作是一種維穩和持續性維護的工作,應先基于所處的整體環境,然后再針對建筑本身進行修復更新,避免給古建帶來重創的干預性修復。單一操作只關注古建所擁有的歷史層面和碎片,沒有評判性地修復。顯然這種操作只是最大限度繼承歷史碎片,無法給古建帶來新的激情。意大利古建修復保護漸趨多元,多元修復關注更多層面及當初的建筑構成,注重建筑的外觀,甚至贊同部分重建或翻建歷史建筑當初的外表風格。
在新形勢下,古建的修復保護有機會運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技術,通過保護古建的原始標簽性材料免受進一步腐壞,延伸歷史建筑材料的存在,同時又保留歲月沖刷給那些材料帶來的特色。既防止材料損壞,又維持時光之痕,而非徹底清除。
四、古建修復更新手法
(一)解讀歷史文獻
意大利的古建修復十分注重古建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發展是怎樣的,以及不同層面的原真性,關注古建的多樣性,解讀古建的歷史文獻。古建其實也應被看作是一種文獻,應進行全面的分析、解讀。人們對歷史認知的逐漸清晰,促進了歷史文獻含義的延伸。具有歷史價值的結構材料也是一種文獻。古建的歷史文獻反映了不同時期的鏡像,因此在修復時要認真解讀歷史文獻,不隨意增添物件。應全力保存古建悠久的藝術性和話語,而非篡改、偽造原來的建筑。
(二)新舊對話融合
歷史建筑修復更新是一種激發現代設計靈感的美學模式,不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拆除也可以適應現代生活。意大利在古建修復中非常注重新老建筑之間的視覺協調,以保證建筑環境的完整性和延續性,并把新的建筑元素巧妙融入歷史建筑的語境,進行新舊縫合,自覺地尋求新舊間的對話。通過系統整合結構和建筑內部環境的手法,對歷史建筑進行結構性重建,將新建部分與古老肌理融為一體。這種新舊融合,不僅注重美學和視覺藝術效果,還考慮了其背后蘊含的更為龐大的綜合體,包括物理環境、所處的社會和經濟結構等;并將整個修復保護進程與維持原有的功能相結合,以尋求新舊融合的完美呈現。
(三)運用新型材料
在嚴格尊重歷史的前提下,突破傳統結構或材料的局限,大膽采用新型結構和材料,并且有節制地運用裝飾型材。意大利修復家們在修復時會區分出原始構建中具有重要價值的部分,這些部分不能替換,但可使用現代材料和技術加以復原;沒有重大價值且已腐朽破敗的部分可以模仿其原始造型進行更換,在確定具備清晰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運用新型材料進行修復更新及保護。
五、意大利古建修復對中國古建修復的啟示
不可否認,中國在過去幾十年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取得了輝煌成果,但在舊城拆遷和改造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某些極具特色的城市景觀遭到了不可逆轉的損壞,令人惋惜。在歷史建筑系統性保護以及當代城市的激活等方面,缺乏具有普遍共識的系統性哲學和美學理論的指導。在古建修復上,揚棄地借鑒前人經驗,才能走出一條適應中國未來發展的可行性路徑。
目前,中國的古建修復在不斷地摸爬滾打中越來越尊重歷史并主動擔當起重任。我們應在逐步地借鑒學習中走出一條屬于中國自己的寫意式保護之路,保護修復歷史城鎮及建筑特有的詩情畫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
六、結語
意大利在歷史建筑保護、修復、更新、改造和利用方面有充足的理論積累和實踐經驗,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我們需要反思學習,更要通過現代技術和先進思想理論的結合,使得中國古建重新煥發活力和生機,書寫美好新篇章。
[作者簡介]周珊羽,女,漢族,河北秦皇島人,天津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園林景觀藝術設計。通訊作者:高穎,男,漢族,天津人,天津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園林景觀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