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綺虹


名師簡介
劉英琦 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獲得者。陜西師范大學、寧廈大學碩士研究生合作導師,四川師范大學、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等高校兼職教授。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評委,教育部“國培計劃”授課教師,廣東省“百千萬”名教師導師,北京師范大學《高中數理化》編委,廣東教育督導學會理事,廣東教育學會教師繼續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深圳市教育督學,深圳市中小幼教師繼續教育課程授課專家,全國名師工作室聯盟常務理事,深圳市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主持人。
·化學實驗不再是課本上“提前劇透”的沉悶“劇本”,而是能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和科學探究興趣的“小劇場”
·要善于向學生提問題,把問題轉變為學生探究的具體任務
·“文化化學”
·只有在實踐和研究中,教師才能從“經驗型教師”走向“研究型教師”,成為“明白之師、明理之師、明德之師”
提起化學,很多人腦海中第一反應就是知識繁雜零碎、抽象難以理解,甚至視之為畏途。但在深圳第二外國語學校高二的課堂上,學生們卻全神貫注地盯著試管中的液體,井然有序地擺弄著各種實驗裝置,“七嘴八舌”地討論原電池和化學電源的工作原理,思考廢棄電池對環境的危害,如何分析與開發化學電池等問題……
這是劉英琦所教的一節化學公開課的場景,在他執教的課程中,像這樣有互動、有討論,氣氛自由活潑的化學課很常見。正如他的學生評價說,他上課風趣幽默,不但教知識,還教他們思維方法。
劉英琦的化學課,正是他教學上的創新改革“四層四環”育人模式的最佳注腳。在此之前,不少教學模式變革往往局限于教學時間、教學技術、教學程序的改變,未能真正觸及學生學科素養提升的根本,而“四層四環”育人模式其理念先進,操作明晰,體現了立德樹人、素養教學的時代要求,是對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的“雙基”教學轉向育人為本的素養教育的一個創造性的成功探索。劉英琦及其團隊成員在課堂上的實踐證明,這套模式成效顯著,“四層四環”育人模式還在深圳市內外的不少學校得到廣泛推廣與應用,在全國23個省市應用檢驗,受到教師和學生的一致好評,并于2021年獲得“廣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
曲徑通幽尋瑰寶? ?興趣為師巧引導
時光回到1997年,劉英琦以深圳市福田區全國招聘高中化學教師業務考試第一名的成績調入深圳市名校紅嶺中學。他上的第一節公開課是實驗創新教育的教學改革課。針對學生不重視實驗、“畫”實驗、“背”實驗等普遍現象,他從創造性人格教育、創造能力培養、創造性思維訓練等三個方面對化學實驗創新教育進行了深入思考與實踐探索,公開課受到專家和同行的高度好評,論文獲深圳市評比一等獎,《中學化學實驗創新教育的思考與實踐》發表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以及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學科教育》的“學科教育理論研究”欄目。
“化學實驗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思想?!眲⒂㈢眠@樣獨特的方式來表達化學實驗。他不會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探究、獲取答案。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發展學生化學核心素養,要學生通過分析、推理去建立觀點、結論和證據之間的邏輯關系?;瘜W實驗不再是課本上“提前劇透”的沉悶“劇本”,而是能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和科學探究興趣的“小劇場”,極大提升了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和學習效果。
教學相長,是劉英琦對“教”與“學”之間關系的最好詮釋。他認為,學生是在主動探索科學而非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當中,精神得到解放和成長,而教師也從中得到專業發展,每個人都感受到思考的自由、探索的興奮、科學的樂趣和精神的幸福,而不僅僅是掌握一堆固化的知識和方程式。他所教的班級學生成績大幅提高,高考化學成績曾創紅嶺中學最高紀錄,這也為他創造出“四層四環”育人模式奠定了基礎。
書山有路思為徑? ?素養為本促發展
2001年,教育部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開始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劉英琦便開始進行對素質教育,特別是關于科學素養、探究教學策略、課程開發等的研究。20年來,他上了一系列公開課,主持了一系列市級或市級以上的課題,在陜西師范大學《中學化學教學參考》和北京師范大學《化學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化學教學》、北京教育學院《中小學管理》、東北師范大學《中小學教師培訓》等全國核心期刊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先后有6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刊全文轉載,四次獲得了深圳市教育教學科研成果獎。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理論界對素養為本的教學有了比較明確的表述,但是廣大教師對知識是如何轉變為素養的普遍深感困惑,素養教學仍然不能廣泛真正落地。劉英琦認為,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素養為本的學科教學,需要構建新的教學模式。為解決這個問題,他進行了一系列實踐探索,認為知識向素養轉變,學生需要經歷經驗性理解、本質性理解、結構化理解和文化性理解四個理解層次;而教師方面,則要依據“單元主題教學研究——教學目標與評價設計(前測)——任務分析與教學活動的設計實施——師生教與學的反思(后測)”四個基本環節,四個基本環節與四個理解層次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四層四環”育人模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滿堂灌”,讓學生掌握的是大量知識和固定的答案。但劉英琦很善于向學生提問題,把問題轉變為學生探究的具體任務。就像高中化學“氧化還原反應”課教學,劉英琦從課程標準、學習者分析和教材分析開始,明晰所學知識的素養功能,據此規劃出整個單元的四個知識理解層次和具體內容,將其分解為多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教學任務,每個任務都設置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課堂上,他不斷向學生拋出問題,這些問題環環相扣,形成問題鏈,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讓他們自主探究。在探究新知中發展高階思維、反思意識以及學科素養,這就是“四層四環”育人模式的教學應用。
文化化學展大道? ?探索求真覓通途
劉英琦認為,一門學科深層次的文化,會使學生思維和行動方式都發生潛移默化的轉變,對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產生重大影響。如果只是表層掌握知識符號,即使一個人掌握了海量的知識,也不能說真正提升了學科素養。因此,他提出“文化化學”的教學主張。他認為,所謂“文化化學”,就是讓生命在場,從“物質世界——學科知識”的二維空間拓展到“物質世界——學科素養——人的發展”的三維場域,以化學學科為載體實現對人之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的養成和文化品格的塑造,實現化學課程對于科學文化的傳承和高素質人才培養的獨特作用。他還認為,從知識到素養,必須對知識達到深入的“文化性理解”層次,才能實現學科文化育人?;瘜W這門學科能讓學生將來終身受益的,是學生在學習中形成的對待物質和社會的獨特視角、理性態度、正確觀念和思維方式,是“求真、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和積極的社會擔當。
這也體現在劉英琦為校本課程開發建構的指導理論“五環雙錐模式”中,該模式建構的論文發表后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刊資料全文轉載。以化學學科校本課程開發為例,依據該模式突破單純知識與技能的局限,把化學放在“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這樣的大背景下,從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求出發,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挖掘知識背后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將學術知識與生活經驗、學科知識與實踐活動交融統整,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和跨學科核心素養,這在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具有很大的實踐價值。
化學核心素養中“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在實際教學中又是如何體現的呢?劉英琦以他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答案。
還是“氧化還原反應”的課例,他會引導學生思考把知識運用到實際當中,運用氧化還原反應的有關原理推測典型氧化劑、還原劑間的反應或物質間的轉化,學生可以自主發揮,親自設計實驗去驗證自己的假設,這就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科學求實精神?!澳壳?,汽車尾氣污染成為困擾城市中人們正常工作生活的一大難題,大家如何運用剛才學到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我們要弄清楚,汽車尾氣主要成分是什么?……”他會以設問形式把學生帶入真實的情境,學生們各抒己見,好不熱鬧,從尾氣的化學式,到尾氣生成的化學方程式,再到實驗設計方案……一個解決實際問題的大體框架就搭建起來了。學生們不但重溫了一遍“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還學到解決問題的結構性思維方式,在無形中學到了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形成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識,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環保的口號可以在平時喊無數遍,但在讓學生深刻地領會到“保護地球,保護家園”的綠色文化時,都不如一次解決實際問題的行動來得有力。
又如,劉英琦要教學生一個化學規律。在教材里面是沒有講到化學家發現規律的動機和過程的,但劉英琦會搜集資料補充完整,形成一個個小小的“化學規律發展史”。學生聽起來興趣盎然,因為一方面這些發展史有故事性,另一方面也和具體學習內容結合起來,學生自主探究的當下,跟科學家求真求實的科學探索史重疊起來,他們自然就獲得了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領悟到化學背后的文化。
路漫漫其修遠兮? ?教研相長以求索
無論是“四層四環”育人模式還是“五環雙錐模式”,對教師本身具備的素養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八膶铀沫h”的“四環”將“教師——內容——學生”“教——學——評”“教——學——研”深度整合,轉變教學深層結構,塑造新型課堂教學文化。而“五環雙錐”則通過明晰課程目標和素養需求,為教師和學生賦能。素養教學的實施,也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教師專業水平,能從課程層面、育人高度和教學過程的全要素來審視、設計和實施教學。
劉英琦認為,作為教師要達到對學科有深入的理解,掌握學習者深入分析的方法,系統設計單元和評價目標,再把它轉變為創造性的學科實踐,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展學科素養。無論是學情分析、學科理解,還是教學評價設計、學習任務分析、教學反思,都離不開研究。也只有在實踐和研究中,教師才能從“經驗型教師”走向“研究型教師”,成為“明白之師、明理之師、明德之師”,從而走向專業高端發展。而當教師真正達到專業高端發展水平的時候,才能體驗到教學的真正價值與幸福感。
2015年,深圳市劉英琦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成立,它吸引了六十多位來自深圳、廣州、佛山、北京、上海、南昌、林芝、成都等省內外二十多所學校、不同學段、多個學科的教師加入,劉英琦應邀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石河子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江蘇大學、南昌師范學院、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等高校開設了“國培課程”或“省培課程”,在深圳大學等開設了十多門深圳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課程。負責學校科研和教師發展累計二十多年的劉英琦老師,憑借自己豐富的教學教研經驗,通過課題研究與教學活動,指導教師素養教學、課程開發、教育科研、班主任工作、專業發展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幫助教師認識科研和做科研,取得了累累碩果?;仡櫰浔救说慕虒W經歷,劉英琦說他自己是一名普通的教師,要不斷地從更大的人生視角、更長的教育鏡頭去理解教育、提升自己,不忘初心,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平凡的人生奉獻給偉大的教育事業!
名師妙法
“四層四環”育人模式
四層——四個理解層次
經驗性理解
本質性理解
結構化理解
文化性理解
四環——四個基本環節
單元主題教學研究
教學目標與評價設計(前測)
任務分析與教學活動的設計實施
師生教與學的反思(后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