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師語錄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李小娟
名師簡介
李小娟?畢業于湛江師范學院(今嶺南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后一直于吳川市第一中學擔任高中語文教學工作,兼任學校文學社指導老師。23年來精心教研,曾參與2006年湛江市中考語文命題;已結題或已通過申報的市級課題三個;發表過論文、散文二十多篇,并多次獲得各級別獎項。秉承育人之匠心,輔導的學生曾獲全國作文大賽一、二等獎,指導的學生在《黃金時代》等重點刊物發表文章多篇。
聽過許多專家傾力走心的育人講座,讓人如沐春風,茅塞頓開;看過許多名師干貨滿滿的育人心得,如赴一場場異彩紛呈的文化盛宴。的確,好的經驗與方法往往能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但方法也因人而異,正如百人百味,眾口難調,深感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在想:有什么東西可以達到葉圣陶先生說的“教是為了不教”呢?它就像食物中的鹽,有它不覺得特別,但沒有它覺得淡然無味,它是每道菜品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請讓我從與學生的親身經歷講起吧!
中學生有“著名的三大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面對周記和大作文“兩只攔路虎”,老師一味催催催,學生一味擠擠擠,互相吃力不討好,難以攻克。上兩屆,在語文開學第一課的時候,我先“曬”出自己新近的兩篇文章與幾個校園活動文案,發到小組傳閱下去,問大家有何感覺。“難啊,看李老師的字難于上青天。”正如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的“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其實是我橫七豎八、千瘡百孔的草稿。我告訴他們:“一篇未成形的文章就像一根原生粗糙的木頭,看不出眉目,一遍遍的修改就像一次次的雕琢,最后定稿了,大家才看到心中那個美麗的天使誕生了。”我繼續說,“你們每個人下筆的準確度、流暢度都要比我好——你們的考場作文涂改得再厲害都比我強得多,我這樣笨拙的筆頭與呆鈍的文思都能在雜志上‘亮相獻丑了。你們怕啥!還有,你們說‘沒空寫,我的教學任務和家務繁冗,日記、隨筆常常是用早晚讀的零碎時間完成的。”
我不知道當我說出這些話時學生們的心里是怎樣想的,但至少他們沒有缺交作文的借口了,并且我發現單元作文里不少學生心有靈犀地寫到類似“……這時空氣似乎都凝固了”的語句,采用了我文章中的句子“致敬”。
到了分班“告別課”,我這個大媽級的教師在一群青年教師中“脫穎而出”,獲得“最具人氣獎”與“最可愛獎”。這讓我受寵若驚,深感自己何德何能!我得過大大小小的獎項,但我一直珍藏著這兩張學生頒發的獎狀。我深切地感受到:“金杯銀杯不如學生的口碑”。沒有坦誠之心換不來真誠的口碑。事實證明: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孟子有云:“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2018年,我任教的高一年級里,有一個學生叫雨薇,她有嚴重眼疾,戴了眼鏡視力也只能達到0.3,要貼近桌面才看清文字。加上她小時腿病嚴重(現在沒有問題了),苦難的經歷很多。雨薇愛好文學,大多寫個人生活之事,寫老屋、寫母校、寫治病、寫困惑……每次投稿都找我修改,我從她“人文合一”中看到了真誠的力量。高二分班后,我不再教她,但她仍然找我“指導”文章,直到高三畢業,我才從她的同學口中得知她是《黃金時代》的特約小作家,“期期有她文章”。不止是青出于藍,我簡直望塵莫及啊!所以當她發表的文章署名指導老師是我時,這要比我自己發表文章還要高興百倍!當她約我寫畢業贈言時,我壓力山大,有點班門弄斧的感覺。思來想去,我選擇一吐真情:“皎皎長空,繁星滿天,從小起,我就知道:大多數人只是無名的小星星,但偶爾我也會萌發小小的愿望:平凡的我能否亮出一點點閃光,記下成長的軌跡?于是我遇上了文學這個小精靈,而你如同被文學精靈親吻過的孩子,活成了我最向往的、最美好的樣子:心中有猛虎,雨中的薔薇!你爆發出多彩的宇宙!你昨天的苦與樂,你今天的努力與付出,都匯成明天永恒的星辰大海,一篇篇閃著汗水與智慧的美文鋪向繁花似錦的前方!現在的我有一個殷切的期望:愿你走好人生每一步,愿你呵護好心中的精靈,愿你發表更多文章集成書冊出版。別忘記寄我一本哦!”我為自己的這段話感動,因為它說的是我的心里話。雨薇非常感恩,征得我同意后在朋友圈曬出這段贈言。
培根說:“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我覺得,好的經驗與方法也像寶石般珍貴,它以真誠作為支撐才更具感染力與說服力。
水無形而有萬形,水無物能容萬物。真誠如水,老師教育熏陶塑造學生人格的同時,要保持學生的本心、本性、本我。桃李芬芳,惟誠德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