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時剛
摘要:群眾文化本身是人們基于職業外自發開展的一系列娛樂性、社會性文化。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也有利于彰顯群眾文化隊伍的優越性和先進性。在新媒體環境下,有組織地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能夠為活動主題增添更多的新鮮元素,并且激發年輕群體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僅擴展了活動的受眾面積,而且提高了活動的影響力和輻射效應,為更多元化且更先進的群眾文化開展奠定了基礎。本文主要研究新媒體環境下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群眾文化活動;組織開展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只有切實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和精神生活需要,才能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在新媒體環境下,有效地組織和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能夠便于相關組織切實了解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創編出與時俱進的精神文化產品。與此同時,新媒體的發展還可以擴大群眾文化活動的宣傳路徑,使更多的群眾能夠參與到文化宣傳和文化發揚的陣地當中,為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動力。
一、新媒體和群眾文化的基本概述
(一)新媒體的基本概述
新媒體指的是利用數字技術,依托衛星通信渠道以及計算機網絡等,以數字電視、手機和電腦為終端,向用戶提供專屬服務和信息的傳播形態。基于空間的角度,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互相對應,需要以無線網絡技術和數字壓縮技術為支撐,本身具有交互性、實時性和容量大的特征,能夠跨越更廣泛的時空地理限制,實現精準的全球化媒體傳播。
首先,新媒體具有即時性特征,能夠依托更高端的現代科學技術,打破傳統媒體線性傳播的局限,信息內容無論是傳播還是發布,時效性相對良好,可以在第一時間完成對外部信息的發布。甚至一些新媒體平臺還承載了實時圖文和實時視頻的上傳功能,受到大眾的廣泛喜愛和關注;其次,新媒體具有交互性特征,能夠打破傳統媒體單向傳播的局限,使更多的受眾能夠對相應的視頻、文字、圖片資料等信息進行意見的表達和評價,交流和溝通的方式更加便捷,也增強了受眾的存在感和參與感;最后,新媒體也具有開放性特征,能夠使信息資源實現全民共享,人們在獲得信息的時候,并不受年齡、時間以及地域的限制,甚至利用手邊的手機和電腦等載體,能夠成為信息內容的發布者和制造者。尤其隨著自媒體行業的興起,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擔任編輯、記者的工作。
(二)群眾文化的概述
群眾文化是指人們基于職業外自我開發、自我娛樂、自我參與的一種社會性文化。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要求以人民群眾為主體,最主要的目標是滿足群眾的精神生活需求,主要內容涵蓋的范圍相對較廣,以文化娛樂形式為主,注重群眾的娛樂性體驗和參與感。在研究群眾文化的特性時,該種文化以群眾為主體,用客體活動來展現人們的精神需要和文化生活內容。群眾文化的內容十分廣泛,涉獵的要素以及事物較多,包括群眾文化隊伍、群眾文化事業、群眾文化工作以及各種類型的群眾文化活動等。
從特征角度來講,群眾文化具有傳承性、傾向性、自娛性和群眾性的特征。其中群眾性是最顯著的特征,傾向性是群眾文化的內在特征,而自娛性則是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最直接目的,是外在的延伸。從社會要求的角度來講,群眾文化要求群眾能夠自編自導、自給自足,甚至一些高端的群眾文化活動,還可以面向全體人民,滿足其精神文化的需求。但與此同時,群眾文化的傳承以及活動的設計,必須符合群眾自身的意愿,能夠提高其文化實踐能力和綜合水平。從社會功能的角度來講,群眾文化本身具有團結、凝聚、普及知識、宣傳教化以及精神調節的作用。在建設的實踐中,需要有關單位能夠基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為落腳點,以滿足廣大群眾的基本文化訴求為總體的目標,兼顧普遍性和均勻性的原則,并有效了解城鄉群眾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差異和不足,統籌調節,以便于構建更高效、便捷且合理的群眾文化服務體系。
二、新媒體環境對群眾文化活動的影響
首先,新媒體環境的更新,使群眾文化活動獲得了更廣泛的發展先機。新媒體技術依托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融合創新,使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開始外延并逐步擴大。越來越多的人們通過互聯網或手機端等了解到群眾文化的基本內容和表現形式,使活動的參與者更多、活動質量更高,而且活動主題也更多元[1]。
其次,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群眾文化的傳播范圍更加廣闊。新媒體技術打破了時空的局限,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利用互聯網或手機端,與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發起者或參與者進行線上的交流,了解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背景、組織成效以及影響力等。這樣不僅有利于他人及時對群眾文化活動提出建議,積極反饋,同時也能夠擴大群眾文化活動的宣傳范圍,增加其影響力。
最后,新媒體傳播形式更加廣泛,可以激發公眾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主動性和熱情。新媒體技術本身具有相對較強的即時性和互動性,人們能夠通過手機端和電腦端,第一時間獲取群眾文化活動的基礎信息和組織成果,提高了人們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擴大了活動的輻射范圍。尤其是應用新媒體技術,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時候,組織者能夠從海量的信息中搜尋靈感,使活動的主題、活動的形式和活動的內容得到進一步創新,極大地激發了群眾的參與積極性和熱情。
三、新媒體環境下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意義和價值
(一)有利于促進社會文化的發展和更新
群眾文化內涵豐富,包含著大量民間文化內容和形式。因此開展各具特色群眾文化活動,有利于推動民間文化朝著更廣闊的空間發展。例如,鄉村和社區的群眾文化活動和群眾生活之間本身密切聯系,群眾自發組織成為文化活動的締造者和發起者,活動內容本身受到群眾的喜愛和關注,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同時也提高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品位,使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可以在取長補短的過程中更廣泛地交流,促進了我國文化事業的不斷向前發展。
(二)有利于人民群眾實現生活富裕
如今,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并逐漸倡導更加健康且積極的休閑生活方式,通過群眾文化活動的創造和更新,能夠增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動力。例如,在新媒體環境下,群眾充分挖掘當地的鄉土資源和民間文化資源,自發搭建文化互動和交流展示的平臺,通過資源的引入和資金的投入,進一步做好群眾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作,甚至還能獲得相關企業和有關官方機構的認可,使群眾文化活動能夠獲得更廣泛的關注,幫助群眾實現生活富裕的目標。
(三)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產業和事業
新媒體環境下,群眾文化活動的締造,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因此,通過鼓勵人民群眾自發組織多類型的群眾文化活動,可以激勵人民群眾的創造熱情。例如,開發好社區資源,使鄰里街坊的關系能夠更加密切;開發好鄉土資源,使鄉村地域的文化發展能夠不斷向前。這些舉措有利于群眾文化活動的更新和完善,同時也可以加速社會主義文化產業和事業的進步。
(四)有利于建設更具有生態性的宜居鄉村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視角,在農村地區發展群眾文化活動,有利于打造更具有生態性的宜居鄉村群。因為鄉村的治理必須要通過環境的改善以及文化的升級來實現,在這樣的背景下,鼓勵當地的農民群眾自發組織多型的文化活動,如環保主題活動、法治觀念強化活動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活動等,可以充分發揮群眾文化自身的宣傳作用,為打造更具有宜居性的美麗鄉村奠定結實的基礎。
(五)有利于提高群眾的基本素質
新媒體環境下,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和創造不僅能夠宣傳文化內容本身,同時還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通過群眾文化活動的締造,讓更多人積極參與到文化的建設和傳承當中,甚至使其接受再教育,提高群眾的整體綜合素質。例如,群眾在參與文化活動的時候,可以積極表演、投身創作、接受輔導,受到良好藝術和文化形式的熏陶。潛移默化當中,使其精神境界和思想境界獲得了升華,促進了群眾文化素質的提升。
四、新媒體環境下群眾文化活動開展遇到的問題
(一)活動形式單一,主題內容更新慢
在新媒體環境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我國有關部門強調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性,并增加了準備經費,高度重視群眾文化活動的數字化建設和發展。但是從目前的部署現狀來看,各地區的群眾文化活動形式依然相對單一和單薄,不是簡單的文化宣傳、黨性教育,就是組織群眾觀看文化電影和紀錄片等,很難滿足新時代背景下人民群眾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和高層次的精神需要。再加上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主題更新相對緩慢,與群眾實際生活出現了較大的出入,難以從根本上調動群眾積極參與的熱情和主動性。
(二)活動開展存在不平衡的現象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域之間風俗習慣和文化底蘊各不相同。之所以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其主要目標之一在于各地域之間進行多元的文化交流,但是由于地域文化之間差異相對明顯,尤其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些風俗習慣與普通群眾的生活現狀不相符,很難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將兩者融匯在一起,實現高度的文化交流。再加上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無論是文化形式還是環境要素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存在相對滯后的問題,數字化和智能化覆蓋面狹窄,農村地區的文化傳播形式過于單一。即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模式也會受到地域、經濟條件等因素的限制,開展形勢閉塞且單一[2]。
五、基于新媒體環境探討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策略
(一)利用新媒體使活動內容更貼近群眾
在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設置,應該有效服務于全體群眾,而不是一味地從眾。在實踐中,需要有關部門依托新媒體技術,盡量了解群眾日常的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現狀。無論是活動主題的制定、活動順序的設置還是活動形式的更新,都需要充分了解群眾的想法,堅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例如,各地方可以設置專門的群眾文化活動微信公眾號和微博,拓寬群眾反饋機制,了解群眾對文化活動開展的期待和想法。甚至可以向群眾發出提案邀請,只要是錄取的提案,或者是對實踐工作有指導性的提案,都可以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使群眾們的參與熱情能夠進一步提高。
例如,根據群眾熱切關注的民生問題,文化活動的組織者、策劃者就可以將一些熱點話題或新聞事件拍成短劇或紀錄片的形式,免費贈予群眾,使其能夠意識到發聲有用,提高其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熱情。基于社區的立場,在組織群眾文化活動時,還可以通過消防演習或地震演習活動的開展,使群眾能夠獲取更多災難情況下的自救方法。
(二)落實大數據技術對文化內容進行科學定位
一個國家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成效,代表著該國家文化的具體水準。因此,為了能夠更有效地宣傳和發揚積極有益的群眾文化,在新媒體環境下,要求有關單位以及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者、承辦人能夠進一步深入到人民大眾當中,依托大數據技術,對群眾感興趣的文化內容進行深度的挖掘和科學的定位,一方面要使活動內容具有娛樂性,讓群眾可以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身心的愉悅;另一方面要確保活動的開展可以聯通社會和群眾的有效溝通,使群眾在參與完活動后能夠積極地在線上平臺進行分享,促進群眾文化進一步得到發揚和宣傳。
例如,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完畢后,活動主辦方可以邀請參與群眾到平臺上分享活動過程中拍攝到的圖片,或者用文字的形式記錄出席活動后的感悟。甚至利用美文征集的形式,激發群眾主動反饋的熱情,并將這些征文或感悟收集起來,用作地方新聞的報道或文化宣傳導語,擴大群眾文化活動的影響力。
(三)設置多主題活動以提高活動的質量
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和開展,除了依托新媒體技術拓展活動形式和內容之外,也應該尊重群眾的個性多樣性,基于文化創新和內容更新的視角,逐漸提升群眾文化活動的質量。在活動形式更新方面,除了傳統的線下組織外,還可以利用網課學習和線上服務平臺搭建的方式,讓群眾能夠基于互聯網獲取更多的喜聞樂見的文化內容,豐富精神體驗。例如,各城市的文化宣傳部門,可以通過拍攝城市的風景照片和宣傳紀錄片等,上傳到官方微信公眾號上,供群眾觀看和欣賞,可以提高群眾對城市的依賴感和歸屬感。在線下活動內容的組織上,除了傳統的黨性教育內容和文化電影內容外,各地區的歷史博物館或紀念館,可以定期向群眾發放免費門票,供其參觀和學習,通過多主題的設置,提高群眾文化活動的質量[3]。
六、結語
新媒體環境下,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和開展,需要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關注群眾的日常生活和娛樂方式。在實踐中要求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能夠利用新媒體技術,使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更貼近群眾。與此同時,還要設置多主題的活動內容,提高活動組織的質量。這些舉措不僅是滿足群眾對精神文化追求的必然成果,同時也是貫徹落實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動力,對于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積極且正能量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蔣玉瑞.新媒體環境下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探析[J].中國文藝家,2020(10):195-196.
[2] 王芳.新媒體環境下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J].大觀(論壇),2020(6):98-99.
[3] 陶元竹.新媒體環境下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探究[J].祖國,2019(3):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