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寧寧
【摘要】戲劇教育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想象能力和共情能力,其最大的魅力在于體驗式學習。通過借鑒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教育中應用戲劇教育的經驗,可為學校運用戲劇教育方法組織教學提供可循路徑。
【關鍵詞】戲劇教育;教學啟示;體驗式學習
戲劇教育起源于英國,在歐美國家有近百年歷史,歐美很多國家把戲劇教育納入到基礎教育。1993年,英國國會通過了《教育改革法案》,正式將戲劇教育納入國家課程標準之中,成為學校教育的課程。199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案》,將戲劇教育納入K12教育體系中,并將戲劇作為獨立的學科課程在中小學開設。美國大部分中小學都設有戲劇課程,戲劇教育滲透到學生成長的各個階段,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體驗式的學習。
一、戲劇教育的概念
19世紀末,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在學校開展了戲劇教育的實踐,他認為戲劇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在美國,戲劇教育既是一種教學方法,又是一門獨立課程。
戲劇教育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糅合了教育和戲劇兩大元素,是學習和認知的手段,核心是體驗式學習。教師通過戲劇游戲、角色扮演、即興創編等多種教學方式,讓孩子在虛擬情景中進行學習,培養兒童的語言、藝術、社會交往等多方面綜合能力。
同時,戲劇教育也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教育課程,從文學、形體、音樂、美術等多方面開發孩子的潛力。它的重點在于主動參與,讓學生從自我感受中領略知識的意蘊,從相互交流中發現可能性、創造新意義,培養其藝術修養和綜合素養。學生在戲劇游戲和表演過程中學會合作、理解、專注,懂得自我認識、自我表達、自我調控,從中有所收獲、有所成長,這是戲劇教育中師生關注的重點。
二、美國中小學生戲劇教育盛行的原因
1.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戲劇教育讓學生敢于在眾人面前靈活地運用語言和肢體進行表達溝通,表現自我,鍛煉其演講能力,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有利于學生逐步構建強大的心理和情緒調適能力,培養自信心。同時,學生在運用語言和肢體去表達交流時,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加強了溝通和理解能力。
2.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戲劇表演是一項群體性活動,需要與團隊成員默契配合完成。學生在團隊準備和表演的過程中,一直在傾聽不同的聲音,接受不同的反饋,不斷汲取他人建議,通過互助合作、齊心協力完成任務,個人社交能力得到發展。
3.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戲劇教育是一門涵蓋了文學、歷史、音樂、舞蹈、表演及美術等多學科的綜合性藝術教育,戲劇表演過程中需要美術、音樂、舞蹈、燈光、服裝等的完美配合。學生在學習戲劇的過程中透過藝術的熏陶、肢體的伸展,能夠培養多元的審美情操,提升綜合的藝術素養與鑒賞力。
三、美國中小學生戲劇教育的特點
1.戲劇教育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戲劇教育作為一種學習和認知手段而存在,其過程性、非演出性、參與性較強。戲劇教育主要有兩種教學方法:
(1)創造性戲劇。20世紀初,美國教育界提出了“創造性戲劇”的概念,將其定義為“即興的、非表演性的、以過程為主的一種戲劇形式”。創造性戲劇教學方法(即興表演與戲劇游戲)貫穿于美國幼兒園和小學教學之中,在美國兒童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位置。
芝加哥實驗學校每天都有“讀者劇場”(Readers Theatre)。“讀者劇場”是應用戲劇教育的理念,讓學生扮演故事里的角色進行朗讀和表演,是美國中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廣泛采用的模式,一直被視為幫助學生學習語言的有效方式。學校小學部的教師會在“讀者劇場”時間帶領學生將詩、散文、故事等文學素材改編為小劇本,安排學生角色扮演。教師往往會在活動開始前準備一些道具,創設教學情境;活動期間從旁聆聽、觀察,引導學生體驗角色情感、運用肢體和語言進行表達,啟發學生探索角色的思想、情感和態度。
(2)戲劇教學法。戲劇教學法是英國教育家海茲考特提出的,她認為戲劇教學法是為了改變傳統灌輸式教育,以戲劇為教學的媒介傳遞知識、激發學生興趣,運用于課堂教學中的教學方法。戲劇教學法不以演出為目的,不以創作劇本為重點,注重過程體驗,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最大的魅力是互動學習、體驗式學習。
芝加哥實驗學校的教師在學科教學中運用戲劇教學法,以任務為驅動,以過程為導向,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搜索知識和創造知識,探索尋找問題的答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如學校六年級的歷史課教學,這節課的內容是二戰時期的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教師在兩周前布置學習內容,將學生分為世界局勢小組、日本局勢小組、美國局勢小組研究當時的背景情況。課堂上,創設教學情境,安排學生角色扮演。之后,教師對大家的表現作出評價,并對該歷史事件進行補充說明和總結。
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在教室里進行的,每個學生都表現得很自信,他們既是演員,又是觀眾。學生準備充分,查閱了大量歷史文獻,從多個視角探究了這場戰爭對各國政治未來走向的影響,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性、批判性思維。
2.戲劇教育作為一門獨立課程存在。美國沒有統一的教材,各學區對課程的設置有很大的自主權。但美國大多中小學校都將戲劇教育納入藝術學科課程中,注重劇場表演,演出性、參與性強。在美國,中小學校基本都有學校劇場,可供學生排練戲劇使用。在小學戲劇課程中,學生主要學習用清晰、洪亮的聲音講話,學習自我表達,參與游戲表演;在初中戲劇課程中,學生主要學習肢體語言的應用、參加學校的戲劇演出活動等;到了高中,戲劇課程更受歡迎、更為常見。教學內容涵蓋了劇本創作與改編、舞臺表演、舞美設計、導演等各個方面。同時,大部分高中都有專門的學生戲劇社團,學校有專門的戲劇教師指導學生排練各種戲劇節目,參加戲劇社團的學生在放學以后也有較多時間來排演戲劇,還經常參與學校和地方演出。
四、美國中小學生戲劇教育的啟示
1.開展學科滲透,教師探索將戲劇教學方法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戲劇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其核心是體驗式學習。我們也應該嘗試將豐富的戲劇元素應用于實踐教學中,讓學生通過體驗來感受知識的魅力、學習的快樂,在寓教于樂中增強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表現力、理解力、創造力、想象力、溝通力等。
如在化學課上,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不同的化學元素,來講解各種化學元素的活性強弱;在數學課上,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買賣雙方,通過買賣雙方對商品價格的計算,增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在語文課上,教師帶領學生將名著改編成劇本,指導學生揣摩人物心理、語言、表情,表演的過程本身也是學生再創作的過程。當學生展現自我的過程,也是不斷蛻變、走向自信人生的過程。學生在戲劇教學的過程中感受到身體解放的自由,從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2.普及戲劇教育,學校實踐將戲劇教育課程納入藝術教育之中。2022年,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戲劇、影視課程正式納入中小學階段課程教學。戲劇作為教育體制內的學科教育,有了政策依據。
在學業成績上,我們的學生往往遠勝美國學生。但是,在人際交往、演講辯論、創意創新等方面,我們的學生往往與美國學生有一定的差距。而將戲劇教育作為一門課程納入學校的課程中,讓學生從小開始學習自我表達,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學校可以將戲劇教育引入藝術教育之中,引導學生開展戲劇活動、成立戲劇社團、舉辦校園戲劇節,給學生更多登臺表演的機會,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態度和勇于嘗試的精神。
3.加強師資培訓,師范院校思考將戲劇教學法進入師范教育之中。從戲劇教育發展的現狀來看,我國中小學將戲劇教育作為一門課程開設的情況還未普遍,特別是戲劇教育師資的匱乏嚴重制約著戲劇教育的開展。師范院校肩負著培養未來教師的使命,當前戲劇教學現狀需要師范院校開設相關的戲劇教育課程,將戲劇教育融入師范教育課程,讓師范生學習戲劇教育理念、強化戲劇教育意識、掌握戲劇教育方法,使他們在之后的教學中有效引導學生開展戲劇活動。這樣有益于師范生創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模式,推動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