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炬(1914-2012),海南東方市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昌感縣委委員、瓊崖西南臨委委員、昌感縣委副書記,昌感崖聯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瓊崖南區、西南區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共瓊崖南區地委書記兼專署專員,瓊崖縱隊第五總隊政委等,2012年2月在海口市逝世。
1939年2月10日,日軍7800多人在海南瓊山縣天尾港強行登陸,當天就占領了海口、府城,之后長驅直入向瓊縱深推進。2月14日,日本海軍第五艦隊攻占了三亞;6月下旬,日軍占領了昌江、感恩縣城及瓊西南的一些重鎮。1940年初,中共瓊崖西南臨委搬遷到趙光炬的家鄉英顯村,直接領導昌江、感恩兩縣及瓊西南沿海地區的地方武裝抗日游擊隊在敵后展開斗爭。
1940年夏,陳克文接任昌感縣委書記,趙光炬任昌感縣委副書記。同年3月,中共中央發出《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一文,指出“在抗日時期,我們所建立的政權性質是民族統一戰線”。7月,莊田受中共中央派遣從延安到瓊崖援助抗戰,并于9月初到達瓊崖特委駐地。莊田到達瓊崖特委后傳達了中共中央對瓊崖抗戰工作的具體指示,其中包括建立以馮白駒為領導核心的一元化瓊崖特委集體領導、鞏固和擴大抗日民主統一戰線、發展農工商業、征收抗日捐稅等指示。
1941年初,昌感縣委根據新的抗戰形勢決定在昌感縣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團結廣大民眾建立統一戰線共同抵御日軍,動員少數民族參加抗戰。并參照趙光炬從瓊崖特委美合黨校帶回的陜北抗日民主政府減租減息文件相關精神,在昌感地區實行減租減息、廢除舊債、開展稅收。1941年5月,昌感縣委在轄區范圍內建立了昌江縣江南區抗日民主政府,趙光炬擔任黨代表,這是抗戰時期瓊崖第一個在少數民族地區成立的抗日民主政權。同年7月,昌感縣委成立東方峒民族工作委員會,黎族人士容興中、文考興等當選委員,是抗戰時期第一個有少數民族參與的抗日統戰工作委員會。1941年秋,瓊崖抗日獨立總隊第三支隊因戰略需要由張開泰率部東調到瓊文與萬寧地區,主力部隊離開了昌感地區。
11月,中共瓊崖特委派出巡視團到昌感縣委傳達瓊崖特委第三次執委會精神和決定。特委巡視團與昌感縣委共同分析瓊崖抗戰形勢后決定成立昌江縣抗日民主政府。
12月,中共昌感縣委在大新村召開全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宣告成立昌江縣抗日民主政府。縣政府實行民主選舉,時年26歲的趙光炬當選為縣長,文烈當選為副縣長。昌江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縣長趙光炬與縣委共同領導各區抗日民主政權及鄉青抗會、婦救會、兒童團等群眾團體支持抗日,打惡鋤奸,摧毀敵偽維持會。同時,昌感縣委(縣委書記陳克文)和昌江縣抗日民主政府通過各區抗日民主政權發動群眾捐錢買槍。很快就買了300多支長短槍,并組織起地方武裝隊伍。
1942年秋,中共昌感縣委在原昌江縣東方峒民族工作委員會的基礎上成立少數民族特別區抗日民主政府,黎族人士容中興擔任副區長。
昌感崖抗戰時期的“海上輕騎兵”
趙光炬于1942年—1943年任昌感崖聯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期間,成立了昌感崖聯縣抗日民主政府經濟隊,由周民鋒任經濟隊長。經濟隊是一支人員不多、武器簡陋但作戰能力強的地方武裝隊,自成立之日至抗戰結束,主要以木帆船在昌感崖地區(即今昌江、東方、樂東和三亞等市縣)沿海的海上、港口和陸地上神出鬼沒,專門打擊和沒收(簡稱打沒)日偽經濟物,創造了許多光輝戰例,被譽為抗戰時期的“海上輕騎兵”。
昌感崖沿海大多是平原地帶,物產豐饒。1939年7月日軍侵占昌感崖地區后,翌年11月就開采石碌鐵礦,1942年修通石碌到八所港鐵路,大量鐵礦石、木材經此源源不斷地被運往日本。侵瓊日軍為加強對昌感崖地區的管制,在沿海主要村莊和港口都設立了炮樓據點,崖縣(今三亞崖城鎮)駐有日軍重兵,北黎也駐有日軍司令部,步、炮、馬隊1000多人。在這種極為艱苦的抗日戰爭形勢下,籌集軍需糧秣成為瓊崖特委的一件大事,1940年更是把經濟工作提到抗戰時期整個工作的第二位。瓊崖特委為保證軍費開支,專門成立經濟委員會開展財經工作。
1942年底,昌感聯縣抗日民主政府交給經濟隊的任務主要是出海打沒和征收稅款,同時配合部隊打仗、區鄉政府鋤奸、收取公糧。要完成這些任務,對人數不多、武器裝備不強的經濟隊來說并非易事。在十分艱苦的環境下,經濟隊采用了陸海結合的游擊戰法,依靠鹽業工人支持,在海岸線上廣設秘密地洞和堡壘戶。僅從英顯到墩頭30多里的海岸線上,就有10多個秘密地洞。在陸地,日軍白天“掃蕩”,經濟隊就轉入地洞;日軍走了,經濟隊就出動打擊敵人。在海上,日艦經常出海巡邏,封鎖海岸線,經濟隊將小船化裝成大船,靈活地與敵艦周旋,被當地群眾稱作“不穿軍服的海軍”。經濟隊成員主要是墩頭船工人,這些民工在海上斗風浪是好手,但欠缺同敵艦斗爭的經驗。為此,經濟隊專門進行海上實戰技巧訓練,苦練游水突圍、船上武術,還苦練靠近并飛奪敵艦的“船舶戰”。
昌感崖聯縣政府成立后,經濟隊加大打擊日偽經濟的力度,全力支持瓊崖西南部地區抗戰,從成立到日軍投降的2年多時間里,經濟隊共打沒20多次,擊斃日軍30多人和繳獲一批武器,打沒收入超10萬元日幣,光洋數千元,糧食1300多擔,220匹布及煙、肥皂、工業品等物資20余箱和一批魚貨等。經濟隊還在北起昌江新港、南到三亞的10多個港灣征收業稅、商稅、船稅,共收取超13萬元。
陸上奇襲“三井行”
新街墟(今屬東方市轄)是當時昌感縣經濟、文化中心,日軍侵瓊后,在此地設立了許多公司,僅“三井洋行”就有4間大倉庫,是日軍的重要物資中心。1943年5月初,昌感縣委、縣抗日民主政府接到情報稱三井行倉庫裝滿布匹。當時新街駐有昌江縣偽維持會和偽軍的一個小分隊,和它鄰近的北黎、墩頭、港門則分駐有日軍司令部及分遣隊,炮樓崗哨林立,警備森嚴。昌感縣政府派人給瓊崖抗日獨立總隊送情報,要求調遣主力部隊配合偷襲三井行。獨立總隊派遣挺進隊50余人作為襲擊主力,縣委經濟隊20多人和常備班配合作戰。縣委還組織200多名自衛隊員準備搬運倉庫物資。
6月1日晚,各戰斗分隊準時到達指定地點。為迷惑敵人,經濟隊隊長周民鋒等人扮成新街青年和情報員接頭。在確認沒有重兵防守后,周民鋒等人迅速沖向日偽軍哨兵,連開兩槍將敵哨兵打死。突擊隊員沖上去把倉庫門打開,運輸隊立即趕到搶運布匹和貨物,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將三井行倉庫搬空。運輸隊在撤退時遭到駐守新街據點的日軍哨兵開槍射擊,事先埋伏的小分隊立即還擊。駐守北黎村的日軍司令部立即增援,駐守墩頭據點的日軍亦同時向新街撲來,當他們進入到我軍伏擊圈時遭到迎頭痛擊。激戰約15分鐘后,運輸隊順利撤出,突擊隊還縱火將三井行倉庫燒毀。
奇襲三井行的勝利,震動了瓊西南地區,大長我軍志氣,大滅日軍威風。此次戰斗速戰速決,我軍無一傷亡,繳獲急需的600多匹布和一批物資。
海上智斗日偽軍
奇襲三井行成功后,日軍膽戰心驚,集中兵力對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大“掃蕩”。根據上級指示,經濟隊決定開辟海上新戰場。僅1943年6月中旬到7月間,經濟隊短槍班駕駛小帆船從面前海灣出發,在墩頭港至昌化角地區海面,與日軍巡邏艇周旋一個多月,打沒日軍運貨船6只,獲得大批物資。
1943年6月中旬,經濟隊8名隊員化裝成漁民,開到墩頭港等候敵船回來。晚上日軍運貨船從海外駛回,此時風大浪高,經濟隊小船趁著敵船搖晃之時,神不知鬼不覺地插入敵人船隊中,并分別沖上2只敵船。由于波浪聲很大,其他船只沒有聽到喊叫。被經濟隊奪取的兩艘敵船悄悄脫離大隊,與經濟隊的小船一起開走了。
同年下半年,日軍加強了“掃蕩”和“蠶食”,造成我軍糧食補給十分困難,經濟隊決定海上奪糧。11月底,經濟隊獲悉,北黎日軍司令部將從八所海面運回糧食到墩頭港。于是,經濟隊一面派人混入運糧船當船工,一面派人常駐港口了解敵人動態。同時,秘密動員自衛隊員和群眾,準備將奪來的糧食在1小時內疏散埋藏好。一切準備就緒后,經濟隊奪糧船于晚上到達墩頭港北面,兩名“水兵”假裝下水捕魚,慢慢拖著奪糧船插進墩頭的小漁船中躲藏好。考慮到此次的實際情況,經濟隊決定不再采用以前的靠船奪船法,而是采用泅渡奪船、襲擊最后兩只偽軍運糧船的辦法。經濟隊的船在“水兵”的牽引下慢慢移至敵船后,8個“水兵”分為兩組,游到偽軍船下,趁敵人不注意,突然沖上船去。偽軍嚇呆了,不敢做聲。大家隨即揚帆出海,追趕的敵艦看到風浪過大,追了一陣后便放棄追尋。
從1943至1945年期間,趙光炬與昌感崖縣委領導的經濟隊,在沿海各地以小小的木帆船作戰,陸海結合、戰法多變、時隱時動、飄忽不定。他們實施海上游擊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提高了昌感崖抗日民主政府在群眾中的威望。
(海南史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