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巖
摘要: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地方晚報的新聞策劃帶來不小的挑戰。無論是融媒體平臺的特性還是行業內容的市場化轉型,都需要地方晚報在立足于本地優勢的基礎之上,加速媒體、平臺、用戶之間的協同溝通,深耕本地民生領域專欄的新聞策劃內容,促進地方晚報的平臺化轉型發展。
關鍵詞:融媒體;地方晚報;數字化轉型;新聞策劃
在傳統媒體時代,地方晚報一直是當地群眾獲取身邊新聞的主要渠道,晚報編輯的主要工作也是對本地新聞內容的加工和發布。晚報和讀者間處于傳統時期最為常見的線性傳播關系,同時晚報各專欄的編輯從業人員在新聞的選題與策劃加工時牢牢占據著主動地位,而受眾則被動地接收這些內容。但是,隨著融媒體技術的不斷深入,信息傳播的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晚報讀者的主動性得到極大提升,對于新聞信息的接收也具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作為地方晚報編輯,必須盡快適應這種身份的關系變化,多渠道聆聽社會大眾的聲音。[1]利用融媒體平臺,與受眾建立起一個集互動性、即時性、討論性的網絡交流社群,這不僅拉近了二者之間的關系,還能促進晚報新聞策劃的轉型發展。
一、融媒體時代地方晚報新聞策劃的轉型原則
(一)融媒體環境下的新聞采寫原則
一方面,真實性原則。無論媒體所處的技術環境如何改變,新聞仍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真實性是任何一條新聞報道的本源,也是能夠令受眾信服的基礎。地方晚報作為傳統紙質媒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區域性空間內有著僅屬于地方晚報自身的特性,包括民生性、生活性甚至趣事性都是地方晚報賴以生存的基礎。融媒體環境中的社會大眾,對于新聞報道的親近性和主動性更為強烈,由于信息環境的極大開放,新聞信息的來源變得更為多元,同質化的新聞內容也會在融媒體平臺上不斷傳播,甚至掩蓋真正的事實。此外,對于地方晚報的新聞報道而言,不僅要強調新聞內容的真實性,還要確保與融媒體平臺上的內容有所不同,要確定晚報新聞有著更為深刻的解讀和基于事實背后的深入調查。
另一方面,及時性原則。對新聞報道而言,時效性是新聞價值的重要體現,缺乏時效性的新聞報道不僅會大幅降低新聞的價值,還會影響反饋,一旦延遲過久,那么此時的“新聞”也會變成了“舊聞”。[2]在融媒體時代下,要學會運用融媒體平臺中的用戶進行雙線探查,利用融媒體平臺的用戶自傳播迅速及時給予反饋。融媒體時代帶來了信息量的極大提升,作為本地信源的首要接觸人,晚報編輯要具備更加專業的職業敏銳觀察力和信息敏感性,同時還要對突發的未知情況有一定的預警能力。
(二)晚報記者的新聞報道能力建設
融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令社會上的熱點新聞能夠第一時間推送到用戶面前。作為地方晚報的編輯,不再需要如傳統媒體時代那樣投入巨大的資金成本、事件成本,大費周折地了解新聞的始末。地方晚報編輯要學會利用融媒體的特點,熟練運用融媒體平臺緊跟事件的發展態勢。同時,放下傳統媒體時代媒體從業者的姿態,學會通過網絡尋找新聞報道的有用線索,尤其是一些沒有得到相關部門回復的、未解決的、生活中人們討論熱烈的問題,才更值得地方晚報去深入挖掘。
由于地方晚報的特殊性,其新聞的內容主要涉及民生類的相關話題事件,因此其輿論監督在融媒體時代也可以通過融媒體平臺進行信息的公開與即時性的反饋,借以發揮其專業性、本土性的優勢特點,通過晚報編輯專業性的探查報道持續跟蹤,形成輿論氛圍,線上線下一起發力,在社會公眾和政府決策部門兩個維度層面,對群眾關注的問題提供參考意見,這也會對晚報的新聞策劃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3]地方晚報還應學會聯合媒體平臺資源和本地用戶資源,力爭一次采訪、二次加工和多次傳播。無論是民生類的系統性報道,還是政策類的建設性解讀,都是做好地方晚報新聞策劃的基石,也是紙媒記者進行融媒體環境適應轉型仍要堅持的專業素養。[4]
二、融媒體時代晚報新聞策劃“圈粉”路徑
(一)深耕晚報新聞策劃的本地創新內容
隨著融媒體技術逐步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傳統紙質媒體所能發揮的社會功能越來越弱,微信、微博、抖音、快手、西瓜等融媒體平臺也快速成長起來。作為一名傳統紙質媒體的編輯人員,必須在數字信息的策劃與素養上得到提高。晚報編輯的信息素養主要體現在對數字化技術的理解和應用上,當今的社會人們每天都要瀏覽海量的網絡信息,晚報新聞策劃轉型,除了要求地方晚報編輯等多方工作人員摒棄以往守舊、被動、次序性的傳統工作方式之外,還要提升對本地熱點信息的捕捉意識,深耕晚報所處的地域性特色,從而探索更多新聞選題的可能性。在融媒體技術飛速發展、信息環境繁雜的當下,地方晚報需要根據專欄的定位特點做深入的調研采編,探索本地社會的民生事件與整體發展趨勢,增強內容的可讀性與新聞本身的價值。
(二)構建媒體、平臺、用戶等多元主體間的協作機制
地方晚報要借助融媒體平臺對新聞的策劃和制作進行個性化、差異化、碎片化的融合改造,實現智能化轉型。對于本土性的創新選題,地方晚報在平臺上的新聞報道,無論在版面的設計還是文字、視頻等信息載體的運用上不能拘泥于單一形式。融媒體時代要利用平臺特性擴大受眾獲取信息和傳播新聞事實的渠道,不僅要深化晚報與受眾間的本土聯系,還要提升晚報、平臺二者在受眾中的影響力與知名度,從而形成口碑效應。地方晚報編輯要注意信息環境中的同質化問題。對于晚報的新聞策劃而言,雖然要求題目新穎、有影響力,但也絕不是如“標題黨”一般夸大事實或脫離上下文。除此以外,晚報融媒體平臺的信息傳播也可以通過增加圖片、短視頻來講述生活化故事,并且還可以針對特定的區域專欄選取一些帶有地方特色的音頻。通過這些創新做法,地方晚報也將進一步促進深度新聞內容的傳播,擴大其社會影響力。
融媒體時代,微信、微博、短視頻等媒體平臺的運營主要有媒體方、平臺方、運營商、用戶等多方主體,如果某一環出現問題,整個運營鏈條就會停滯。因此,增強多方主體之間的利益協作,保障其動態性的市場分配機制,并且調動融媒體平臺用戶的積極性來最大限度地潤滑各方主體之間的生產配合,地方晚報便能夠在運營轉型中建立合理有序的分配機制,從而為市場的轉型發展提供足夠的動力,通過吸引用戶粉絲的參與反哺信息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從而促成良性互動的運行機制。[5]
(三)促進地方晚報的IP長尾化、多元化發展
對于融媒體平臺中的地方晚報而言,將其運營為泛娛樂化的超級IP,是其能夠 “圈粉”最為核心的路徑。如今,很多紙質媒體都革新了傳統的運營思維,通過利用融媒體平臺進行多元聯動,將自身報道的內容拆解、培育并進行孵化。《人民日報》在進行融媒體改造時,推出“國潮館”創意活動,然后利用其影響力著重投入這一創意策劃,實現了其IP的多元化、多載體的形式,當然也通過跨界創造了基于“互動—分享”的傳播氛圍。[6]隨著融媒體平臺越來越深入大眾的生活,地方晚報如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吸引更多的潛在用戶,則需要在碎片化、個性化需求的消費環境中擴展其IP的長尾化、多元化運營,立足于本土資源,滿足多元細分市場中的用戶需求,實現晚報品牌IP市場化運作,進一步增強地方晚報在融媒體平臺領域的輸出穩定性和新聞策劃的創新性。
三、結語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發展,地方晚報要在保持專業性與特色性的優勢上,利用融媒體技術深度挖掘媒體方、記者、編輯以及多方從業人員的資源整合價值。對于正在進行融媒體轉型的地方晚報而言,不僅要認清其發展轉型的瓶頸問題,也要保持自己賴以生存的媒體特色。
參考文獻:
[1] 于建英.媒介融合環境下如何開展主題報道策劃[J].傳播力研究,2019,3(23):124.
[2] 湯超.探析新聞內參在輿論監督中的作用[J].傳媒論壇, 2021,4(9):151-152.
[3] 張雯.基于民生的都市類晚報新聞策劃[J].新聞研究導刊, 2017,8(4):220-221.
[4] 曹建兵.深耕垂直領域 助力報紙轉型:解析2020年金華晚報圍繞小記者開展的新聞策劃[J].新聞戰線,2021(8):105-106.
[5] 黃先蓉,馮婷.IP生態視域下移動閱讀產業盈利模式創新研究[J].出版科學,2018,26(1):20-26.
[6] 張春平.跨界時代紙媒全方位創IP的發散傳播路徑:以《人民日報》“國潮館”創意活動為例[J].傳媒,2019(1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