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
“華夏綠色心臟,世界地質公園。”置身在老君山葳蕤盈目的懷抱里,感山風潤澤,觀云霧升騰,聽飛瀑驟鳴,嘆游人如織。碧穹之下,環望亦畫亦仙的老君山,到底是山富養了人,還是人富養了山?
一
后疫情時代,人的思想和行動無形中都受制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侵擾和阻隔,河南省奔流文學院第十六期作家研修班如期舉辦,同老君山和奔流文學院雙方領導者的主動作為、敢于擔當密不可分。與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百多名作家,相聚在老君山文旅中心的大講堂,我心中鼓蕩萬千情愫。一群人、一座山、一場文學盛宴、一次靈魂沐浴,會有怎樣的情感融匯?又會產生怎樣的精神集結?
在老君山的地域上行走,冥冥之中,總感覺腳下這塊被濃郁的青綠覆蓋的土地,有一種難以言說的神秘。和奔流文學院研修班的文友們一起走進老君山博物館,聽導游講億萬年之前的老君山,心中所有的疑問,漸漸就有了明晰的答案和注解。
用科技溯源,把探秘的焦距推遠,那一幅幅撼人心魄的畫面,讓在場所有人的疑問瞬間釋然。
從遠古到今日,上蒼似乎都特別厚愛老君山這塊神奇的土地。如今蒼雄峻秀的老君山,源于億萬年前一次又一次排山倒海的造山運動。巖漿的撞擊、噴涌和冷卻,形成了它奇特的容貌,雄健的筋骨,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茁壯的生命力。日月星辰驚羨它的奇美和險峻,各種動物也喜歡它豐沛的山泉,神秘的峽谷,燦爛的山果。那些繁茂的大森林,肥碩的動物群,明艷的野花,遍地的青綠,無名的小鳥,諧和相處,悄然繁榮。沒有人類的侵擾,它們之間即使是有摩擦,也是自然界中再也平常不過的矛盾,無需任何外部力量的介入,它們就會無聲地化解,保持慣有的寧靜與平和。然而,這些看似友善的表象之下,仍在醞釀著一次勝過一次更加聲勢浩大的造山運動,也就是在這些驚天動地的造山運動中,它的身姿變得更加奇崛和壯麗。每一次山體的裂變,就催生許多有特殊作用的礦物質,它們悄無聲息地為這座無名的大山、為日后生長在這座大山里的人們,富積著無以數計的奇珍異寶。
自然界轟轟烈烈,人世間也不太平。自盤古開天,人類就在為自身的生存刀戈相向。戰爭、殺戮、掠奪、抗擊,為名更為利。在世界的東方,在華夏的腹地,春秋戰國,群雄逐鹿,硝煙彌漫,民不聊生。就在此時,從烽火深處走出一位仙風道骨的老者。他學富五車,卻不貪高官厚祿;他胸有溝壑,卻不顯露鋒芒;他憂國憂民,卻無心攀緣政治;他看破紅塵,卻又不消沉厭世;他懷揣大愛,歸隱山林,沒想受關令尹喜相求,《道德經》應運而而生,澤被后世。從此,東方世界的第一位哲人橫空出世,享譽全球,亙古不朽。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山,歷經世事風雨,日后也因他和他的《道德經》被御封為老君山,老君山名揚天下的根基就這樣無聲地筑牢。
這是自然的神功,還是上蒼的饋贈?
二
有些美,因緣而得。有些緣,繞而不過。
“文因景成,景借文傳。”自古以來,文學和美景的機緣很多時候都是無縫對接,珠聯璧合。
老君山,像一座發光的富礦,刺激著眾多作家探索的欲望。奔流文學院,似一根看不見的紅線,緊緊維系著眾多文學愛好者愛美尋美的靈敏觸角。走進老君山,品賞老君山,解密老君山,讓敏感的靈魂與群山來一次激情的會晤,聯奏時代的樂章。
由寨溝出發,沿山路盤旋前行,山體的陡峭和險奇令人望而生畏。借助橫跨在高峰之間的云景索道,順勢而上,迎面蜂擁的美景瞬間就沖淡了懸空的恐懼。俯瞰腳下,植被繁茂,蓊郁蓬勃,溝壑萬丈,峭壁驚魄。放目四周,碧山盤桓,群峰競秀,巒似墨染,如詩如畫。千刃懸崖,犬齒交錯,或獨立為峰,或群聚為林,凌厲和堅韌于隱隱之中攝入視野,令人嘆奇生畏。峰林之上,仙霧升騰,白云漫游,陽光透過云層,似利劍劈來,力挺萬鈞。山谷中飛揚的鳥叫蟬鳴,給緊繃的神經悄悄減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天然妙趣就是如此地富有神力,它的粗獷和靈秀皆令人震撼,那渾然天成的美卷映入眼簾,浸潤于心,慰藉靈魂。
記得多年前坐登山索道,工作人員總是反復叮囑系好安全帶,而老君山的懸空索道卻是非常人性化。懸掛在鎖鏈上的吊廂,似一只只特制的燈籠,人們依次入廂落座,廂門就會自動閉合,速度或緩或疾,都讓人倍感舒適。文友們于空中隔廂而望,揮手歡呼,相互拍照,萬般險情規避于足下,更加感慨現代技術的精致與發達。科技元素的植入,不僅便捷了游客登山覽勝,更保護了山體的自然風貌。環顧綿綿延延的青山麗景,這自然文明的背后,蘊含著多少欒川人的汗水和艱辛!
游走在依山而建的懸空棧道上,美景千姿百媚,步步迥異。或群峰崢嶸迎面而立,或蒼山悠遠仙霧彌漫,或山縫狹隘行進艱難,或燦陽明艷突現眼前。文人的心思敏銳細膩,一棵樹,一朵花,一片云,一塊石,一座峰,都能成為他們眼中醉人的風景。文友們三五成群,走走停停,或依偎美景拍照留影,或停步作詩豪放抒懷,亦或有高亢呼喊者,則山谷回聲,余音繞耳。我先于一文友前行一段路,驀然回望,只見她停立一處懸空的棧道里,用手機拍遠方的美景。她憑欄遠眺,神情專注,頭頂碧空白云,遠處青山疊翠;文友與山水相映陪襯,美上生美。
棧道曲曲彎彎,不同服裝的游客行走其上,猶如一條五彩繽紛的彩帶環繞懸飄在山腰上,處處驚心,段段如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行走高處,回望來路,“十里畫屏”的美譽,真是名不虛傳!
“南有武當金頂,北有老君鐵頂。”終于登上老君山金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家哲學思想在這里完美呈現,金殿、亮寶臺、玉皇頂三個金頂靜默相望,靈光閃爍,古意濃郁,莊重典雅。這些為紀念東周時期老子到此歸隱修煉始建于北魏的廟宇,兩千多年來,從“景室山”到“老君山”再到“天下名山”,皇恩浩蕩,日月可鑒。老子道教文化豐厚的思想內涵,博大精深的哲學思辨,成為老君山香火盛隆不衰的強勁內核。它們矗立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之顛,朗朗天地間,老子的精神之偉,更讓后人頂禮膜拜,高山仰止。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扶欄而立,俯瞰山下,欒川縣城隱含在仙氣繚繞的青山綠水間,是那樣的祥和而靜美。
山色瑰麗,百姓富足,這是否就是太上老君當年的希冀呢?
三
時光流轉,揮手千年。據說老子寫成《道德經》后,就告別函谷關的關令尹喜,騎著青牛悄然而去,不知所終。但太上老君的那部哲義厚博的《道德經》,連同他的精神遺風,卻已經深深地根植于老君山,成為欒川人世世代代追慕先賢,參悟世相,修養身心,繁榮一方經濟的精神寶藏。
《道德經》云:“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人與自然關系的微妙,有時候用常理難以闡釋。世事輪回,很多時候玄機暗藏,人類如果能悟透人與自然的奧秘,就會與大自然產生共鳴,相互供給,和諧共生。山運與人運相牽,命運與時運相連。在時代滾滾前行的風云變遷中,人與自然,都在不期而遇的災難和疼痛中容顏漸改。曾經,老君山這座仙氣籠罩、香客盈門的名山,因種種原因門庭蕭條,山貌失色,前程黯然。老子的《道德經》似乎也功力漸失,山上的老百姓更是窮不堪言。何人能帶領山民走出生存的泥沼,讓青山美顏依舊,百姓生活富安?
由于上億年的自然酵化,獨造了老君山花崗巖與其他花崗巖不同的內在結構,還贈予它含有鐵、銅、鉬等豐富金屬元素的“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常言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楊植森——就是被老君山靠鉬礦富養的第一批農民企業家。
在奔流文學院第十六期的結業典禮上,老宣傳部長張記動情地說,老君山能有今天的繁盛,得益于兩個人:一個是兩千年之前的老子,另一個就是老君山文旅集團的老總楊植森。
楊植森——一個土生土長的山里人。改革開放為他提供了發家致富的先機。一個偶然的機遇,他又成了拯救老君山的一員悍將。十多年前,這個在生意場拼打半生,年已六旬的老人,怎么也沒想到欒川縣政府把“工業反哺旅游業”的重任壓在他的肩上。當初面對一個負債2000多萬瀕臨破產倒閉的老君山林場,他情愿無償劃撥6300萬元資金給縣政府,作為償還債務和啟動資金,也不愿接手管理一個爛攤子。可當他得知他是縣領導反復研究認定挽救老君山的最佳人選時,就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臨危受命。從此,他就把自己的后半生和老君山的興衰榮辱緊緊聯系在一起。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為了把老君山林場開發成老君山旅游區,楊植森帶隊領導班子精研旅游策略,定位老君山生態優勢和文化優勢的景區戰略遠景:“以山水旅游為主體,深度挖掘歷史傳承,保護生態環境,文化深度融合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鎖定,就義無反顧。“集北山之財建設秀美欒川,匯南山之靈再造二次資源。”從2007年8月23日“老君山文旅集團”順勢而生,到他自掏腰包為山上所有的老百姓蓋農家賓館;從他承包所有村民的山坡林地,到償還老君山林場的所有債務,再到補發老君山林場所有員工的工資;從投資“老君山游客中心”,到興建欒川地質博物館,再到搭建云景、中靈、峰林空中索道和穿云、步云、飛云絕壁懸空棧道;從大手筆開發以潭瀑原始森林為主題的追夢谷生態觀光區和寨溝景區,到國家5A風景區和世界地質公園,再到“一軸兩翼七大功能區”的老君山旅游大格局;從當初年收入30萬到如今的3.6個億,他公而忘私,傾情而為,無怨無悔。“我是欒川人,老君山是我的家,是我的福山,更是我心中的圣山,把它建設好,是我一生的責任……我想把它干到最好的時候,交給欒川的子孫后代。”質樸的語言是一位老人赤城執著的愛民之心和追求之志,那些耀眼殊榮、巨額收益、綺麗風光的背后,又凝聚著一位華發老者多少年的嘔心瀝血、無私奉獻和大愛情懷!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十五年的披荊斬棘,十五年的日月輪轉,十五年的滄海桑田,把黑色經濟變成綠色經濟,由清水綠山逐步變成金山銀山——一位老人的莊嚴承諾擲地有聲,一位老人沉甸甸的愛開花結果。他不單單把老君山三個村1萬多農民全部領上脫貧致富路,還把35萬欒川人民的心之重托變成現實。
青山蝶變,大愛無聲。
四
“遠赴人間驚鴻宴,一睹人間盛世顏。”在網絡覆蓋全球的新時代,老君山的曠世之美早已遠播全世界。新冠肺炎疫情時時攪局,如何讓老君山旺盛的生命力和美譽度只增不減?楊植森和他的團隊始終保持著靈敏的嗅覺和果敢的行動力。
“一個景區沒有文化就會魂不附體,就沒有生機和活力,更不能持續健康發展。讓文學與老君山文化聯姻,讓文學與旅游共享、共創、共榮,老君山才有詩與遠方。詩就是文學,遠方就是旅游。文化為靈魂,文學為媒介,旅游是載體。交流文旅融合新成果,創新文旅發展新模式,構筑智慧文旅新高地,共建人民群眾美好新生活。”張記部長在研修班結業典禮的精彩闡述,讓我們看到白發老人那顆澎湃激昂的進取之心和淳樸赤誠的愛民之情。“為了宣傳老君山,我們經常開展抖音、短視頻、小紅書、美篇、公眾號等方面的比賽,根據點擊量和好評度給予獎勵,最高的年終獎能拿到20多萬。”掌聲雷動,是我們對老人時尚營銷的由衷致意。言辭之下,我們似乎聽到了老君山與時代同行的鏗鏘腳步。危中求機,拓展弘揚老君山的內涵之魅和外延之美,快速高效展示老君山最新最美的靚麗姿容。讓老君山與文學融合、與文旅融合、與現代信息技術融合的智慧舉措,更讓我們倍感敬佩和敬贊。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當欒川群眾把一幅“旅游拉動經濟復蘇,一山帶火一城繁榮”的錦旗,敲鑼打鼓送給楊植森老人時,他卻動情地說:“老君山今天的成功,不是我楊植森一個七八十歲的老頭子多有本事,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是老君山人全體努力的結果,你們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功勞。”寥寥數語,一位老人的胸襟和境界就呈現世人面前。旅游與文學藝術結盟,讓老君山的美以多種藝術載體精彩展播,當然,“老君山模式”“老君山速度”“老君山精神”,也成了旅游行業有口皆碑的研學標桿。
“行大道于天下,造萬福于眾生。”是對老君山的真實寫照,更是對像楊植森一樣的艱苦創業者愛崗愛山愛民之舉的最佳褒贊。
五
走進老子文化園,38米高的老子銅像靜靜地矗立在蒼綠翁翠之中,一種宏大的氣場在天地間無聲地氤氳蔓延。太上老君右手緊握《道德經》,左手食指指天,目光深邃,直視遠方,那種超然與曠達,永伴日月。
傍晚,在景區漫步,看到不少身背行囊的夜爬者。當晨曦微露,他們身處金頂,看一輪紅日從蒼茫云海中冉冉升起,“天下無雙勝境,世界第一仙山”壯美奇觀沖擊他們的雙眸,他們會不會想起那些把畢生的愛和心智,都無私奉獻給老君山的辛勤的勞動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青山不枯,韶華不負,老君山人的勇毅擔當和與時俱進,定會給老君山的未來創造新的傳奇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