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雙減”政策落地,在校領導帶領下,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學全體教師從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質量意識,強化教師職責擔當,健全作業管理制度,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優化校內課后服務,滿足學生多樣需求等多方面進行實踐探索。12月13日,該校第七屆教學年會主題論壇于線上舉行,全體教師通過云端匯聚,分享實踐心得。
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破除“五唯”頑疾,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學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要求,大力推動過程性、等級性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該校第七屆教學年會主題論壇上,九年級教學組長張虹蕾老師以《落實“雙減”注重過程,優化評價全面育人》為題,分享了九年級落實“雙減”政策,優化評價的“24字”經驗,即“學文件、定方案、速實施、巧改變、促學生、總評價、留經驗、喜傳承”。短短24個字,凝聚了畢業班全體老師的經驗和心血。作為“雙減”這項“教育新政”的探索者、踐行者,該校老師準確把握義務教育學校考試功能的特點,制定了科學合理的學生評價制度,推動“雙減”在學校高質量生效,切實為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提供更優質的平臺與服務。
高三年級教學組長王文平老師以“以評促教”為中心,以《精準定位以評促學,評教結合提高效能》為題作匯報。匯報指出,高三年級全體教師緊扣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堅持以學生為本,實施多維化評價學生的綜合素養水平,采取教師點撥、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手段,設計過程性評價表格,著力擴寬評價內容的維度,提高了教學評價的效度,體現學業評價的激勵作用,客觀全面地了解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狀況,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
青年教師代表姜楓婷老師以歷史學科作業設計為切入點,進行《“雙減”背景下歷史作業類型設計與實踐的探索》報告。在“雙減”政策下落實“減負增效”,需要教師對作業設計進行創新,以實現既保證作業功能,又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致力于個性化發展。姜楓婷積極探索以結合實踐的探究類、競爭類、跨學科任務等歷史作業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帶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豐富歷史知識,加深歷史體悟,使歷史教育回歸育人本質,學習對學生成長有幫助的歷史。
青年教師代表竇鑫老師以《“雙減”要求下,“大語文”學習觀的有效實施》為題,分享了如何在“雙減”的要求下提升課堂質量,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思考。竇鑫基于學生閱讀量少、讀不懂的基本學情,提出利用“大語文觀”建立學習任務群,進一步豐富閱讀及輔助材料的內容和形式,如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kindle閱讀器、組織學生自導自演舞臺劇等,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落實學習任務。“雙減”背景下,教師也要完成從“指導學生學教材”到“引導學生用教材學”的角色轉變,以任務群為導向,以單元學習項目為載體,用“大語文觀”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
作為首批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校,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學以“雙減”政策為教學改革契機,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深化教學改革,探索構建基于“減負”與“提質”并舉的教學機制,充分認識教育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形成新的人才觀、質量觀和價值觀,推動辦學質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努力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一份力量。
(來源: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