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云


中國西南地區多山,復雜的山地自然環境使得建筑作業困難重重。李白曾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然而人類的智慧仍在此創造出輝煌的文明。山地豐富的空間層次感使山地建筑被賦予了獨特的形態與肌理。
我自幼在山城重慶生活長大,對家鄉傳統的山地建筑充滿了熱愛。為了表現出它們獨具魅力的空間形態與層次肌理,我嘗試塑造了這臺泥塑。模型環境中,這組建筑是家鄉傳統山地建筑的縮影。場景中(從左至右)主要建筑為歇山建筑、四角攢尖塔、硬山小屋,被架起的臺與縱橫的梯階串聯起來。
模型制作過程中,首先把握的是整體造型。我選用泡沫、紙板、塑料卡片做出骨架支撐,并用熱熔膠、透明膠進行黏合,之后用油泥在骨架基礎上澆灌出基本形體。接著開始加入建筑的特征元素,如塔剎、正脊、欄桿、瓦片等,使模型更為具象化,同時不斷修正形體結構的準確性。過程中還需要注意對縱橫參照、以及天際線的把握,并注重各方位的觀看層次。
物體的存在離不開空間和形體,它們是最基本的語言。在空間與形體上,山地建筑都不同于平原地區的建筑,它的層次豐富、復雜,這臺泥塑以符號化的方式表達出了基于山地地形的家鄉建筑文化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