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爾施重構美學對傳統的超越問題,是立足后現代社會、消費主義、虛擬景觀背景的重要話題。韋爾施的重構美學不僅符合當今時代的發展趨勢,而且對中國當代美學的建構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重構美學思想的現實語境和理論淵源
(一)后現代主義思潮
分析后現代主義的基礎特征,不僅是把握韋爾施思想體系的時代趨勢,更為重要的是,這是韋爾施重構美學思想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后現代是一個開放性的概念,不是某一社會領域單一的、整體性的變化和發展的表征,而是社會不同領域多元化、多方面轉化過程的標志。同一種事實情況從同一個角度進行研究也會完全不同,如在美學研究中,每一位學者對審美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這時期的美學特征不同于近代,它不再追求整體和統一,反而表現出多元性和異質性。后現代社會并不是與現代社會完全割裂的,而是對現代的一種“轉化”。它只是現代社會多元化的構想在后現代社會得到廣泛認可和接受的呈現。后現代在具體的內容上不是反對現代的,在形式上也不是超越現代的,而是20世紀早期現代概念的一種轉換形式。
(二)消費主義席卷全球
后現代社會,消費成為主流,當你想買一件服裝的時候,只要走進任何一家服裝銷售店,就會發現保暖、御寒已經成了衣物最基本的功能。為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它們的外在樣式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而且這些設計形式多種多樣的風格與“90后”的社交理念密不可分。在這些切實需求的推動下,消費主義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女性是消費的主體,是經濟的晴雨表,很多產品專為女性量身定做。無論線上還是線下,總有一款商品觸發你的消費欲望,讓你心甘情愿埋單。在當代,這些消費現象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體驗到的事物。實際上,人們獲得的不僅僅是物品,還有隱藏在物品背后的某種時尚因素,這就是鮑德里亞提出的“消費社會”。
(三)德國哲學家的影響
鮑姆嘉通對韋爾施美學研究產生過重要的影響。鮑姆嘉通認為美學包括以“感性認知的完善”為根基的理論部分和以藝術作為研究對象的實踐部分。他給美學的研究對象下了定義,把美學研究的立場定位在感性認識或者說感官認知上。在他看來,美學研究的對象首先不是藝術,而是感性認識的完善,然后才涉及藝術研究。然而非常遺憾,這一美學主張并未堅定地傳承下去。從謝林開始,美學研究范圍就局限于藝術本體,美學與藝術之間畫了等號。這是片面的、狹隘的,美學關涉感性、感官認識,藝術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發展趨勢,即美學從等于藝術哲學轉向對美的哲學思考,由此迎來了一個以康德、謝林、黑格爾為代表的藝術哲學時代。
19世紀末以來,西方各種藝術思潮充分迸發,部分美學家開始試圖打破美學即藝術哲學這一定式,從更廣闊的經驗世界對美學重新進行思考。阿多諾對西方傳統美學中形而上學這一研究范式表達了反對和排斥。他認為,傳統西方哲學的基本精神是追求絕對的、同一性的思維模式,他堅決批判這一種哲學精神,反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同一性辯證法,堅決捍衛“否定辯證法”,主張鑒定﹑區別事物之間的矛盾性、差異性和特殊性。
二、重構美學對傳統超越的主要表現
(一)超越藝術本體論
美學曾經被視為是對美的概念的關注,傳統美學僅局限于藝術研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等同于藝術哲學,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哲學家將美學研究圈定在藝術上面。黑格爾探討了自然美和藝術美兩種審美類型的理念和理想,同時以藝術實踐為媒介,對象征型藝術、古典型藝術和浪漫型藝術等不同歷史發展階段所產生的不同類型的藝術進行了分析,也對建筑、雕刻、繪畫、音樂和詩歌等藝術類別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這是狹隘的美學。而韋爾施的重構美學不只研究藝術﹐還拓展到人最直接接觸的、感受最真切的日常生活領域,尤其是他對淺表審美化造成的審美泛濫的批判。這里的批判指以藝術為核心的美學,因為Aesthetics(美學)的意思是感情和感覺的表達方式。傳統美學沒有把感性、感官認識作為主題,主要核心是藝術研究,尤其是藝術概念問題,韋爾施認為這背離了美學的初衷,鮑姆嘉通把美學定義為感官認知的科學的時候也并未提及藝術。
藝術研究并不是一個固定的普世性的概念,而是關涉新的藝術作品和概念,只有這樣藝術才能流動、發展起來,讓不確定性成為確定,在變中把握不變。把美學限制在狹隘的藝術范疇是錯誤的,美學傳統的、同一性的發端使得轉向一種多元的、異質性共存的美學成為可能。因此,韋爾施提出要超越美學與藝術學的傳統等式,從對藝術單一的概念分析轉向考察不同的藝術類型、概念,要達到這一點﹐就需要使美學外在多元化,即把美學邊界擴展到超越藝術的方面。
重構了美學的范圍之后,美學會更加兼容并包、更有意義。新結構仍然包括藝術問題,同時更包括藝術之外的問題,譬如日常生活、感知感官、傳媒、審美和反審美。非常值得思考的是,站在整體的高度,超越藝術本體來拓展美學對藝術本身的分析是效果明顯的,這有益于藝術的分析,得到更準確的研究結果。典型的例子是當下的短視頻視聽結合,其帶來的沉浸式體驗有時甚至遠遠超過了現場體驗。調動全部感官、感知去看藝術多元的美和其中蘊含的超越藝術的元素可以豐富感官體驗,所以美學需要延伸到關于審美、感性的整個范圍之上。這既是全面把握審美、感性維度所必需的,也是更準確理解藝術所必需的。韋爾施強調美學應當是一個涉及所有有關感性問題的研究領域,藝術也僅僅是其中一個研究主題,盡管它可能十分重要。
(二)日常生活淺表審美化
韋爾施重構美學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對日常生活的回歸。韋爾施的日常生活淺表審美化深受全球審美化的影響,他發現當代正經歷著一場美學的勃興,席卷各個方面,主要表現在個人風格和身體、都市空間的裝飾等實體層面。
人們生活的都市空間中,審美有最明顯的表現,城市的一切都煥然一新,商業購物中心被裝點得富麗堂皇,時尚又充滿格調,一線城市尤為突出,其他城市復制了這種模式,有著相似的特征。即使是人類生活環境之外的自然生態環境也成為這種藝術化、審美化中的一個領域。參觀任何一個城市的公園或其他綠化場所,花木的擺放無一不是形態精致的,即便四季變化,它們依然會裝點我們生活中的生態空間,比如過年時行道樹上各種形狀的彩燈。可以毫無質疑地說,人們對世界進行錦上添花的建構過程中,審美是其中的中心話題。如今的藝術領域也滲透進了這種思想,按照這種生產機制繼續它的生產。這種粗制濫造的美化使崇高墮落成滑稽,使事物美的特征變為平庸的漂亮和流行,并未如前衛藝術家博伊斯、凱奇設想的那樣,打破傳統藝術的邊界,把那些不屬于藝術領域的東西當作藝術來理解。今天的審美化過程是把傳統的藝術觀念最簡單直接地運用于現實生活當中,使現實生活充斥著所謂的藝術氛圍。例如各類網紅探店打卡地、大量使用的美顏、濾鏡等等,種種跡象表明我們的生活世界逐漸轉化成一個經驗的機制,各類行業按照這個經驗機制進行著機械復制式的生產,迫使人們不斷地從一個經驗領域跳往另一個經驗領域。
淺表審美化是直接的、表面的現象,意味著用審美元素裝點現實,用審美眼光為現實裹上一層漂亮的外衣。從這里可以看出它接受了一個古老而基本的需要,即人對形式的感覺和情懷和對更美好生活現實的要求。審美的產品里有人性,但是不能忽略一個事實,這只是從藝術當中抽取的最淺顯的內容,好比美與漂亮難以區分。審美化的理念日漸深入人心,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雖然這是淺表的,但并不妨礙自下而上地提升審美能力和個人綜合素質。因為受教育程度不同,不是所有人都受到過藝術的熏陶,人們學習化妝、穿搭,探索自身的可能性,通過這種自下而上的方式體現了對美的追求和向往。重審美輕實用已然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消費趨勢,正如鮑德里亞所說,當代社會,消費者與商品之間的關系已發生變化。商品帶來的附屬審美價值才是人們關注的重點。韋爾施認為我們正處于最淺表的審美化時代。在我看來,主體內心的真正空虛外表化為不斷追尋審美來填補此種空虛,如何真正地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才是必要的,但韋爾施對此的解說不是很具體和明晰。這個與受教育程度、藝術訓練的多少、個人素養的高低和學習沉淀的多少有關,只有少部分人可以達到真正的審美能力的提高。糾結這個在當代已經不重要了,可以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哪怕把美等同于漂亮,也能提升人的審美素質和整體文明程度,重點不在于區分美和漂亮誰對誰錯。高雅的美與世俗的美都是美,什么是美?沒有唯一標準,美是多樣的,我們要以變化的眼光觀察美好事物,去發現美好的一面,不需要刻意追求升華了的美,有時候讓人心情愉悅的舒適會更好,自下而上的方式更容易提高人的審美能力。
三、結語
我們不要忘記回歸到美學之父鮑姆嘉通“恢復感覺地位”的初衷,這才是真正的美學。真正的美學不應該消滅感覺或者嚴苛的管理感覺,原初的感性與升華的原則應當是比肩而立的,而不是后者對前者的否定。正如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所強調的,要想使感性之人變成理性之人,應該先把他變成審美之人,并且理性的最高行為其實是審美行為。相比傳統美學研究范圍局限于藝術,新的美學研究領域進一步拓展,包含日常生活、傳媒、感官等,變得豐富有趣起來。這些新領域與現實生活距離更近,普羅大眾有著切身的感受,更容易產生強烈的共鳴。廣泛吸收生活實踐經驗的美學,更加接地氣,不再是被束之高閣的空洞理論。作為一門交叉學科,美學應當具有綜合性,努力把關涉審美的各種元素囊括進來,這樣會激發人們更大的興趣,對藝術本身也更為有益。因為藝術來源于生活并對日常生活中的審美做出反饋,可以拯救因審美化泛濫而帶來的感覺的冷漠。毫無疑問,這樣的綜合性美學是值得長期探討的有趣領域。
韋爾施將美學帶出了傳統美學的禁錮和局限,其在新時代的意義在于淺表的日常生活審美普遍而廣泛地發展,覆蓋人群越來越多,人們普遍重視感性直覺帶來的美感,生活更加充滿動力。這里面蘊含的平等觀念和人性關懷推動了社會和文明的進步。韋爾施基于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冷靜客觀地分析,提出了中肯的認識。在此我提出幾點自己的思考:韋爾施認為我們正處于最淺表的審美化時代。在我看來,主體內心的空虛外表化為不斷追尋審美﹐以此來填補空虛。如何真正地提高人的審美能力,韋爾施對此的解說不是很具體和明晰。可以肯定的是,這與受教育程度和個人素養的學習沉淀有關,只有少部分人可以達到真正的審美能力的提高。
總體來說,韋爾施的美學思想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其提倡多元性的美學思想符合時代的發展和需求,把握了時代的需要。韋爾施的思想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他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展自己的觀點。只有擁有這種發展變化的美學觀點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重構美學才會有光明的未來。
[作者簡介]康亦楓,山西太原人,就讀于山西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為藝術理論、文藝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