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30年代,達蓋爾成功地創造了實用型攝影技術。進入21世紀,攝影技術因社會需要和大眾的普遍使用開始迅速發展,廣泛應用到現實生活的多個領域,比如媒體傳播、科學報道、海上偵查等,促進了現代社會的發展。就攝影藝術創作而言,任何一幅優秀作品的誕生,雖然涉及許多重要的工具和環境,但關鍵還要看是否具備過硬的攝影拍攝技術功底。比如演員的表現技巧直接影響到一場演出的效果,畫家的手工和筆墨功底也直接與繪畫作品的質量相關。
一、攝影與藝術的關系
(一)攝影是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在攝影創作中有許多利用技術來提升藝術效果的例子。19世紀初期,英國物理學家就得出結論,人的眼睛所感知的顏色是通過紅、綠、紫(后來演變成藍)三原色混合配搭得來的。人們通過這類理論,搭配顏色濾鏡得到最原始的彩色照片。經過時代的發展,和諧的色彩搭配更容易抓住觀察者的視線,一些攝影者對于顏色和光澤的要求愈來愈高,這直接促進了攝影技術的提升與發展。由此可以看出,攝影技術與攝影藝術二者之間并不矛盾,尤其是攝影技術的發展,通過合理的攝影技術可獲得更好的藝術效果。
(二)攝影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
攝影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在大眾傳媒不斷深入發展的時代,攝影更加廣泛地走進了公眾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群眾文化。攝影藝術將攝影技術與美學聯結起來,將攝影作品歸屬于美的誕生,蘊藏著深刻的美學意蘊和藝術感悟。“藝術生活化”和“生活藝術化”等美學理念在逐漸呈現。
在繪畫方面,圖畫的源泉和靈感皆來自于現實生活,將對生活的體悟融入繪畫作品之中,便是繪畫對“藝術生活化”的理解。對于攝影,蘇珊·桑塔格以自己的日常生活為素材,發掘身邊的美、景觀的美、大自然的魅力等,受到了許多攝影愛好者的模仿和追隨。這便是“生活藝術化”。在攝影技術發展到現代智能時代的今天,攝影已經不再是單純地復制粘貼,而是可以從身邊簡單的物品當中發現藝術,帶給欣賞者獨特的感受。
(三)攝影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服務社會是攝影最主要的功能。攝影愛好者與攝影技術者之間的緊密聯系正推動著社會的改變。攝影愛好者將攝影藝術作為自己的興趣愛好,通過日常作品向大眾傳播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攝影家擁有深厚的拍攝功底,在某些專項領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攝影具有強大的教育功能、識別功能和諦視功能,并且具有傳播速度快的特點。這些基礎條件都是促進人類社會飛快進步的主要因素。
在前現代社會,人們所能夠依賴的攝像條件有限,攝影家要想打造縱深的空間感和赫然的層次感,需要利用已有的素材來進行創作。但是在新媒體和數字技術時代,攝影藝術有了更加長足的發展,例如通過專業的模型筑建作品層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不同級別的現象進行處理,讓其體現出專業性等。所以,攝影藝術的表現形式在現代數字技術的影響下有了更加簡潔的實現途徑。
二、攝影文學與藝術的關系
(一)攝影文學是現實生活的呈現
攝影是文學與生活相互聯結的藝術體現,傳統文學只有吸納現代新文學的研究成果,順應時代潮流﹐才不會被淘汰出局。攝影文學便是在這種時代潮流中應運而生的。攝影文學需要有三個要素﹐即攝影創作者的自創圖片、文字以及文學底蘊。在這三個不同的要素中又有各自隱藏的結合點,攝影文學將攝影創作者的圖片作為自身標志,在多元的文化中展示與眾不同的標志,成為獨特的單一風格。攝影來源于生活﹐但不全反映生活。當代現實生活瞬息萬變,網絡文學的地位正在逐步提升,一些潮流的話語出現在大眾的交談之中。這并不能說明網絡文學比攝影文學技高一籌,兩者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美學追求。攝影文學追求將傳統美學和現代美學形式融為一體,更具意境之美;而網絡文學注重以貼合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鋪陳展開,以輕松幽默的詞語活躍日常生活的氛圍。攝影文學的傳播創作有不同于傳統文學的方式和方法,能夠快速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并能穩住自身的步伐﹐不至于被帶跑。
(二)攝影文學是藝術發展的產物
攝影文學的組成條件包括文字形態的變化和印刷技術的出現。在我國攝影作品中,文字不僅是對作品的講解與解釋,還是將文字與文學有機融合在一起,使之成為一個富有生機與活力的整體。
正如伯舍爾所言:“應當日益減少從形而上的角度觀察世界和人。”攝影文學與世俗文學貌同而質異,不可同日而語。在攝影文學中,充斥的畫面不是感覺化的碎片,而是氣韻悠遠的藝術靈感;攝影文學中的文字是詩意的照映。攝影文學產生的契機是藝術消費和藝術技術的碰撞。攝影文學與當代公眾文化的不同也體現在其追求深邃的藝術底蘊,抵擋大眾文化的一成不變和產品領域的不真實性。現實生活中,公眾對攝影文學的體悟比攝影文學工作者總結的理論依據更令人信服,但攝影文學像一匹不愿被征服的駿馬,倏爾遠逝。攝影文學的本質就像夜晚中的明亮房屋,沒有光,人們也就無法發現它。
(三)攝影是文化底蘊的傳承
藝術作品的靈魂來自創作過程中的文化體悟。攝影中的詩韻滋補著文學,文學中孕育的畫面照亮著攝影。藝術創作對攝影的技術要求很高,一幅作品要有清晰印象、精確曝光、色彩平衡、觸景而生的創作靈感和獨到的特寫式文化感悟,一份優秀的作品即使不需要解讀也能令人理解。攝影作品內蘊的高低,關鍵在于攝影的主體——攝影家的文化底蘊。但攝影藝術無法擁有如文學般無微不至的思想性﹔如攝影藝術那般有板有眼的客觀具體性,文學也無法全部呈現。但如果把攝影與文學各自的特點結合起來,攝影藝術的直接視覺性與文學的精巧思維性巧妙互補,可以使攝影作品展現出聞所未聞的生命力與活力。
攝影離不開現實,理論離不開實踐。自攝影出現至今,中國從學習西方的攝影技術到探索屬于中國的攝影之路。攝影是現代人類社會重要的文化符號,反映出中華民族攝影藝術在歷史與社會變革等領域中的形態變化。
(四)體驗生活的意境
攝影是一種精神世界的表達方式,通過觀摩攝影家的拍攝思路、構圖角度、色調調配等,可得知攝影家在拍攝照片過程中的心理變化。攝影在拍攝過程中,將創作者所見所聞的事物、感想融入藝術創作中,并轉化為藝術作品和形象。也就是說,攝影家本身的感受、想法、心情、愿望、志向等對于其拍攝藝術作品有著不同的影響,因而“千人千面”,每位攝影家在拍攝同一主題內容的創作中會呈現不同的作品。因此,攝影家需要擁有極為豐富的情感、意境。
19世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杜勃羅留波夫曾說,思想家與藝術家的區別在于,藝術家的感受、精神世界遠比思想家豐富,情感更加充沛、強烈。雖然二者都是根據主觀意識來評價、描繪生活所聞,并從中提煉出思想精華內容,表達個人感受,但感受、精神世界更加豐富敏感、具有藝術氣質的人,會產生與眾不同的觀點和想法,看到生活中某一事物的本質和事實,會產生強烈的情感波動。因此,要想拍攝出較好的藝術作品,攝影家在生活中需要注重培養觀察能力和提升思想境界,不可用冷淡的態度觀察、對待生活﹔在觀察某一事物的過程中,需要代入個人情感和主觀想法,而不是像科學家探究事物本質那樣理智、客觀地分析道理。攝影家提高藝術修養和創作水平的過程,也是培養和提升個人藝術素養的過程。
藝術意境是攝影家對生活的體驗、日常經歷、觀察能力、藝術構思和表達能力等結合而逐漸提升的。在拍攝作品過程中,從作品的構思到成品,都需要充滿藝術意境。若拍攝過程中缺少藝術意境的表達,會導致作品表達缺失、形象蒼白、缺乏生動的神態。在觀摩攝影作品時,能夠感受到攝影家表達的情感和思想,而藝術意境則是攝影作品創作和思維表達的重要表現形式,每一次的思維碰撞,都應充斥、伴隨著藝術意境的出現。畢加索曾說,藝術是時代的索引,任何時代的特殊情感都會誘導出與這些意境一致的藝術形式。藝術意境是創作者對自我、對自己與生活的主觀評價和思想,與個人理想抱負、需求、態度等相關。因此,只有具備較為豐富的生活經歷和深厚藝術涵養的攝影家才能夠在創作過程中呈現、描繪出藝術意境,在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時產生強烈的情感,將創作熱情和源源不斷的想法在作品中體現出來,創作出令人印象深刻、情感真摯的藝術形象。在表達個人想法的同時,追求富有意境和人性化的藝術作品。
三、結語
綜上所述,攝影與藝術有著密切的聯系,二者相得益彰,相互影響。攝影是科學與技術巧妙結合而產生的藝術類型,是追求客觀事實大于主觀心理的藝術形式。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攝影與大眾生活之間的距離愈來愈近,消費化、娛樂化、快餐化已成為當今現實生活的重要特征。攝影與藝術的結合與互動,會快速地適應時代的需求,并使人類社會變得更加朝氣蓬勃。高雅藝術不僅反映作品本身的特點,更能通過其本身的感召力反映創作者對于時代背景的了解、深邃的文化底蘊和對藝術的不懈追求。
[作者簡介]張偉,男,山東濟寧人,濟寧市工人文化宮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為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