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皓瑤
翟志剛說:“有國才有家!不論我們飛多高、飛多遠,強大的祖國永遠是我們最堅強的后盾,愛國主義永遠是激勵我們飛天的動力源泉。大家只要把國家利益擺在心中最高位置,就一定能一往無前,克服困難。”6月5日,神舟十四號發射成功,航天人的精神是帶領航天科技走向成功的關鍵。
星辰筑夢星途,皎月指引歸家。任新民,密歇根大學博士,放棄優越的生活,回國開啟“兩彈一星”的征程。長征4號發射時,他已經70歲高齡,堅持力挺新型氫氧發動機,被稱為“放衛星的人”。葉光富從飛行員到航天員,是巨大的跨越。每一次航天專項常規訓練,都是對身體素質、毅力的考驗,他日復一日,堅持了11年,破繭成蝶從來都是痛苦的過程,沒有異于常人的堅韌,是很難熬過來的。翟志剛小時候家在農村,生活困難,成為空軍飛行學院的學員后,憑借自身的努力,先后擔任空軍試訓中心某團飛行員,他邁的一小步,是中國人探索宇宙歷史性的一大步,中國人的足跡從此印進寥廓而深邃的星空。是什么讓他們踏入浩瀚的星空?是他們一心愛國、奮發進取、勇擔使命、承載夢想,為中國科技發展走向更遠的精神。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王亞平說:“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1956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中國航天的逐夢九天之旅拉開了帷幕。六十六年風云歲月,從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到首次實現太空漫步,從“嫦娥登月”到“天宮攬勝”,從首次進入中國空間站到在太空過春節……正是這樣一次又一次刷新高度和實現目標,寫就中國載人航天的壯麗篇章。王亞平從2010年進入航天員大隊,到2013年成為中國首位太空教師,再到2021年成為中國首位出艙的女航天員,她一次次挑戰自我極限,用信念和實力詮釋著“巾幗不讓須眉”的意義。突破極限,挑戰自我,是航天人的偉大精神。
浩瀚星辰盡探索,攜夢載譽凱旋歸。沒有日復一日的刻苦訓練,就換不來身處太空時的那份從容;沒有咬牙堅持的堅定意志,就書寫不了叩問蒼穹的精彩篇章。身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應以豪邁志氣、努力拼搏、勇于超越的航天人精神為榜樣,肩負起“強國有我”的重任,帶著航天詩意去“破萬里蒼穹”,向星辰大海出發。
(指導老師:胡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