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藝珂
每個月的農歷中旬,人們在夜晚仰望星空,宇宙無垠,皓月當空——多么美麗的畫面!
但是,你知道月球嗎?你了解月球多少秘密?
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下神秘的月球吧!
在我國古代有很多關于它的傳說,月球的美稱也很多:玉兔、夜光、太陰、冰輪、玉輪……
由此可見,月球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這與人們對月球的了解有限有著直接關系。從《嫦娥奔月》這個典型的傳說就可見一斑。
現在,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我們探索月球秘密的能力也在不斷地提高。
月球是圍著地球旋轉的一個球形天體,月球應該形成于45億年前。對于月球的誕生,我們目前有四種說法:分裂說、俘獲說、同源說、碰撞說。其中有最多的事實證據支持的說法是碰撞說。
碰撞說,簡單來說是月球形成于地球與火星般大小的天體——“忒伊亞”之間一次巨大撞擊所產生的碎片,在地球外圍聚集而形成。
月球的半徑相當于地球半徑的0.273倍,質重相當于地球的0.0123倍,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38.44萬千米,大約為地球直徑的30倍,對于地球而言,月球是比地球要小的。
地球在很久以前,晝夜溫差較大,溫度在水的沸點和凝點之間,這是不適合人類民住的。但由于月球對地球海水的引力減慢了地球自轉,使地球自轉和公轉周期合理,減小了溫度差,給人類帶來了四季,從而適合人類居住。
月球引力的變化會引起潮汐現象,潮汐現象產生的能源為潮汐能。潮汐能是一種不消耗燃料,沒有污染,不受洪水或枯水影響,是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潮汐能可間接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速度減慢,還可轉變成電能,給人類帶來光明和動力,而這些都是月球引力的功勞。
近幾年來,人類對關于月球理論的真假性做出了探索:2019年,中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對月球背面的軟著陸就位探測,成功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證組成,證實了月幔富含橄欖石的推論的正確性,加深了人類對月球形成與演化的認識;2020年,美國航天局首次證實了月球的向陽面上存在水;2021年,中國的嫦娥五號證明月球在19.6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為完善月球演化歷史提供了關鍵的科學證據。
人類正進一步了解月球,相信在未來我們的科技會越來越發達,我們會了解到更多關于月球的知織,揭開月球神秘的面紗。
(指導老師:陳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