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天天
摘 要|反社會人格障礙是一種以具有侵略性、無社會責任感與內疚感為特點的行為模式,其外部表現例如:不遵守法律、難以維持穩定工作、自我為中心、不關心他人、難以維持長期人際關系。由于反社會人格障礙與違法犯罪行為的關系非常密切,所以,反社會人格障礙及其高危群體都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這篇綜述主要 討論了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特點、流行病學研究、影響因素及預防干預、整合當今各文獻的研究結論,為后續 反社會人格障礙的預防和矯治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反社會人格障礙;DSM-5;流行病學;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兒童虐待
1??? 引言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 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會導致嚴重功能損傷、社會適應較差,但穩定以及會有主觀痛苦的特質群,且其行為往往會導致個體本身難以適應社會生活并且會給他人帶來困擾和傷害。把個人功能障礙細分成三簇十類,即 A 簇人格障礙以行為表現古怪,不符合社會常態為主要特征,包括偏執型人格障礙、分裂型人格障礙、分 裂樣型人格障礙;B 簇人格障礙以行為有表現性、情緒化、不安定為主要特點,包括邊緣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C簇人格障礙易表現不安、害怕、畏懼的特 征,包括回避型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反社會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PD)被劃到第二簇中。
反社會人格障礙(APD)指的是以行為不合法、具有攻擊性、欺騙性和沖動性為特點的一種人格障礙, 具體表現為不負責任、不顧及別人利益,同時在兒童期產生品行障礙及成年后產生犯罪行為(DSM-5)。當前對反社會人格障礙的概念及結構分類還沒有形成完全統一的看法,但學者們還是更注重利用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外部行為,而不是通過心理結構對它作出界定和判斷(Andrea,Alexandria and Adrian,2013)[1]。
個體會表現出行為模式上不合乎社會道德標準,而通常也會對社會的一切以冷淡心態對待,又或者會為個人利益或希望緩解對自己所產生的莫名緊張感,而采取了損害別人利益的行為模式。因此,患者不知道恪守社會原則、以敲詐手法去索要財產、用威脅手法讓受害者無法抗拒、往往通過粗暴方法去解決、過分吹噓個人才能以及沒有自我反省能力等,使得他會給社會的和諧與安全帶來一定程度的危害,同時給年輕一代展示錯誤與消極的影響。
2??? 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特點
2.1 認知特征
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具有良好的認知能力,甚至在 APD 中具有高智商者,但因其有著根深蒂固的反社會觀念,且極度憎恨社會規章制度,愈是社會所支持與提倡的,便愈是加以排斥抵制;愈是社會所反對禁止的,便更加的追求與堅持,但往往以損人不利己而告終。在制訂計劃和實施決策計劃過程中十分頑固,顯示出了獨斷專橫、偏執己見,我行我素,自私自利,執迷不悟和孤注一擲等特點;既沒有判別好壞的能力,也沒有對自身情況的自我認識,不承認自身有什么問題,不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和反省自我,并且總是可以對他們的反社會行為做出所謂的合理解釋而無須自責。當自身和社會及他人之間產生矛盾時,經常為自身的言行詭辯,并將全部責任都歸罪于別人;因其偏執性,極端任性,人格偏異非常頑固難移,往往不容易接受教育和改造。
2.2 行為特征
反社會人格障礙者,通常在幼兒時期即具有違反社會規范的不良行為習性,并往往進行各種具有破壞性、攻擊性和欺詐性等的活動,因而也通常被稱之為“問題兒童”。
沖動性是反社會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PD)的重要特征。反社會人格障礙的行為更多受偶然動機、情緒沖動、或本能欲望的驅使,因此缺乏計劃性或預謀,帶有明顯的沖動性、暴發性。無法有效管理和約束自己的行為,魯莽而且很容易被人激怒,同時也伴隨著攻擊行為,在事前很少做計劃, 無視他人或自身的安全,經常參與破壞公共財物活動。與其他精神障礙患者相比,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人更容易發生暴力行為。
另外,反社會人格障礙群體具有更高的自殺風險,DSM-5 將自殺行為作為反社會人格障礙者的特征之一; 反社會人格障礙與現有自殺意念及自殺未遂行為之間存在顯著相關(Douglas et al.,2008)[2]。在反社會人格障礙者中,大約有 18.1% 的人將自殺企圖付諸行動,而在正常群體中只有 4% 的人嘗試自殺,和正常人群相比,反社會人格障礙者有更高的自殺企圖(Ullrich and Coid,2009)[3]。國外學者通過比較分析具有強烈自殺企圖者和社會一般群體的調查表明,與普通人群相比,反社會人格障礙者有更高的自殺企圖,大約是正常人群的 3.7 倍,進而對年齡在 30 歲以下的男性人群研究發現,反社會人格障礙者有自殺企圖是正常人群的9倍,反社會人格障礙與犯罪行為被認為是自殺企圖的預測因素之一(Pompili et al.,2004)[4]。
2.3 情緒特征
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主要特征是缺少內疚感、不會自責。李瑤等人的研究發現,反社會人格障礙與羞恥感呈顯著正相關。反社會人格障礙最突出的情緒特征是對人冷酷無情,沒有同理心和對痛苦的反應, 主要表現為情感冷漠刻薄,殘忍自私,并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和他人無聯結,對他人無責任感,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感受不到良心的譴責,人際關系和諧。
3??? 反社會人格障礙的流行病學研究
3.1 地區差異
大多數研究結果表明,在世界各個國家樣本中,反社會人格障礙終生患病率(Lifetime Prevalence Rate)在 2% ~ 10% 之間。但 Compton 研究發現,臺灣反社會人格障礙終生患病率僅為 0.18%,且臺灣各地區都明顯低于美國,他們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文化及社會差異。對國內來說,研究者對 866 名犯罪人員進行調查表明,284 人患反社會人格障礙,患病率為 32.8%(蔣獎、許燕,2008)[5]。
凱勒(Kaylor,1999)[6]通過分析認為,以個人主義為導向的西方文化促進了反社會行為外化行為 的表達,為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個人主義在男性身上表現得更加突出,而且患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美國男性擁有較高的男性特質表現,如攻擊性、危險尋求和勇氣等。
3.2 性別差異
反社會人格障礙的性別差異在各研究中結論相同,即男性終生患病率高于女性。以 DSM-IV 診斷標準為依據,在全美,約 2% ~ 3% 男性患反社會人格障礙,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Amanda,2013)[7],男性終生患病率為4.8%,女性為1.2%(Kessler,1994)[8]。但也有研究發現,這些比例呈上升趨勢,尤其是對于女性。
邁爾斯(Myers,1998)[9]等人對 137 名酗酒和吸毒的青少年的一項追蹤研究發現,4 年后,71% 的品行障礙男孩發展成為反社會人格障礙,45% 的品行障礙女孩發展成為反社會人格障礙。依戀理論的奠基人鮑比(Bowlby)通過大量研究發現,母愛剝奪是個體發生反社會行為最主要的原因。托倫特蘭德
(Torrente and Vazsonyi,2008)[10]也認為,母愛的關愛支持是男性青少年發生反社會行為的負向預測因素,而母親的精神控制是女性青少年發生反社會行為的正向預測因素。
3.3 年齡差異
年輕人的終生患病率超過了老年人。無論對于男性還是女性,隨著年紀增長,被確診為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可能性也降低。學者們對青年人和老年人之間人格障礙的差異進行考察,結果顯示,老年人在反社會人格障礙維度上得分明顯低于青年人(Segal,Hook and Coolidge,2001)[11]。
4??? 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影響因素研究
4.1 遺傳因素
反社會人格障礙在遺傳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雙生子、收養家庭和父母反社會行為對子女行為的預測中,范登布里等人(Van den Bree,Svikis and Pickens,1998)[12]通過收養研究表明,與不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遺傳基因家庭中的個體相比,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遺傳背景家庭中的個人,發生反社會行為的可能性會提高。也有研究顯示,子女出現反社會行為的一種強烈預測源是父母雙方或一方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雙生子研究表明,若雙生子當中一個出現反社會行為,那另一個也出現的概率將會提高。
4.2 環境因素
在影響反社會人格障礙產生的各種環境因素中,以家庭環境影響力最大(唐頌亞、安靜、周世杰, 2016)[13]。例如家庭經濟條件、父母教養方式、家長的責任心、對子男女的關愛程度、父母婚姻是否和睦,是否受到過暴力處罰或被忽視。
4.2.1??? 兒童期虐待
已有研究表明,兒童期虐待與反社會人格障礙之間具有高度相關性(Lobbestael,Arntz and Sieswerda,2005)[14]。倫茨和維多姆(Luntz and Widom,1994)[15]一項長期的調查,對來自美國中西部城鎮的 11 歲及以下兒童(是否受過虐待或者忽視),進行長達 20 年的追蹤研究發現,13.5% 被虐待或被忽視兒童被診斷為反社會人格障礙(男性 20.3%,女性 5.3%),而對照組只有 7.1% 被診斷為反社會人格障礙(男性 10.1%,女性 2.6%),該研究結果證明了兒童期虐待是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影響因素之一。吉爾等人(Jill,Arnoud and Simkje,2005)[16]研究結果顯示,患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被試與其它被試組(邊緣型人格障礙組以及無人格障礙組)相比,更符合欺凌與攻擊模式(Bully and Attack Mode)。格羅弗(Grover, Carpenter and Price,2007)[17]等研究結果也表明,在童年期曾遭受虐待的被試比起沒有經歷過虐待的被試來說,會產生更多人格障礙癥狀,這當中就包括反社會人格障礙癥狀。被虐待與忽視的兒童在成年后更容易形成反社會人格障礙,可能是因為個體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父母、依戀對象、養育者),經常做出反社會行為。另外在很多個案中,虐待成為一種習得性行為,在童年期遭受過虐待的成人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即具有代際傳遞性。
4.2.2??? 家庭教養方式
蒂默爾曼和埃梅爾坎普(Timmerman and Emmelkamp,2005)[18]比較研究了男性罪犯與正常男性之間的家庭教養方式,結果表明,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男性罪犯,存在更多的父母病態性教養方式問題, 即其父母親給予的關心和照顧較少,并且母親對其過于保護。弗羅迪(Frodi,2001)[19]調查結果表明, 在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囚犯家庭中,存在一個拒絕型父親和一個在情緒上過于溫暖的母親。茆正洪等人(2005)[20],使用《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EMBU)對比調查了北京一所勞教所 90 名反社會人格障礙者與正常對照組之間父母教養方式的差異,結果顯示,反社會人格障礙組明顯存在父母雙方高處罰嚴格、高拒絕否認、低情感溫暖理解這種拒絕型教養方式。而家長專制型、放任型的教養方式,其子女更多地表現出自我為中心、不關心他人、孤僻、離群索居、傾向冒險行為等特征。
4.3 遺傳與環境相互作用
對于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影響因素,遺傳因素奠定生物學基礎,而社會環境因素則是催化劑。調查表明,親生父母被診斷為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個體或處于不良生長環境中的個體,更容易患上反社會人格障礙(Cadoret,Yates and Troughton,1995)[21]。另外,當父母為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個體被別人領養后, 如果領養者家庭環境不良,那么其個體發生反社會行為的概率則會進一步提升,這表明了遺傳和環境因素在反社會人格障礙形成過程中相互作用。
5??? 反社會人格障礙的預防干預
5.1 重視家庭教育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也是個人社會化的起點,青少年早期成長環境,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個體建立健全的人格。李悅(2010)[22]指出,在家庭環境中,父母的榜樣作用和養育方式決定了子女會形成怎樣的心理結構以及認知模式。如果一個家庭內充滿暴力,或者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過于專治或放縱,將會對個人的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導致暴力傾向的滋生。所以,對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矯治可以將家庭作為一個矯正工具,陳焱等人(2008)[23]提出,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方式展開家庭矯正:一是突出家庭的教育功能。 通過在家庭內提供榜樣,不斷教導子女,幫助子女實現社會化特別是人格社會化;二是增強家庭的情感功能。增加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父母親子關系中良好的情感表達與交流,從而促使子女的人格社會化發展。科學的教育方法以及父母的高道德情操可以正確地指導孩子消除負面情緒,減少可能產生暴力傾向的攻擊性本能,使子女們形成積極樂觀的人格。其次,社會可以建立一些相關的組織和機構,不僅針對兒童,還應該對父母進行培訓,“教育孩子,從父母開始”,使父母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和家庭教養方式,做好子女的榜樣作用。
5.2 教育引導
有研究發現,在兒童時期對攻擊行為進行干預可能會減少未來的負面結果(Kellam S G et al.,2008)[24], 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引導和干預顯得尤其重要。在學校教育中,加強基礎知識的教育,增強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提升他們積極自我反省和全面認識自我的能力。提供榜樣行為,進行及時獎勵和反饋,并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科教育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形成青少年良好的共情能力(吳偉強,2010)[25]。作為教師,更需要結合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學習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給學生基于足夠的積極關注和去條件的接納,學會傾聽并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在學校學習中減少不公平和歧視現象,應在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要平等地與學生相處,建立安全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與同學形成安全友好的同伴依戀關系。
5.3 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
大眾傳媒在個體品格和行為塑造中扮演重要的作用,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做好大眾傳媒的信息傳播監控,限制媒體的暴力傳播。為青少年做好榜樣示范作用,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研究發現(榮月,2010)[26],社會不公平不公正現象的存在,是一部分人格障礙者實施犯罪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減少社會不公正現象,提供安全、穩定、公平、和諧的社會生活環境,對干預和矯正反社會人格障礙具有積極的影響。
6??? 結論
反社會人格障礙是人格障礙的一種,亦稱為“悖德型人格”“社會病態人格”,即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個體除了具有人格障礙的特征外,其最突出的特征是患者經常做出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由人類社會環境、心理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影響下的結果。因此本文重點從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基本特點、影響因素和父母教養方式對其的影響進行了探討,能讓更多人了解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知識,期望能預防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發生。
參考文獻
[1]Andrea L G,Alexandria K J,Adrian R.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 current review[J].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2013(15):427.
[2]Douglas K S,Lilienfeld S O,Skeem J L,et al.Relation of antisocial and psachopathic traits to suicide-related behaxior among offenders[J].Law Hum Behav,2008,32(6):511-525.
[3]Ullrich S,Coid J.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Co-morbid Axis I mental disorders and health service use among a national household population[M].Personality and Mental Health,2009:151-164.
[4]Pompili M,Ruberto A,Kotzalidis G D,et al.Suicide and awareness of illness in schizophrenia:an overview[J].Bull Menninger Clin,2004,68(4):297-318.
[5]蔣獎,許燕.兒童期虐待 / 父母教養方式與反社會人格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
(6):642-645.
[6]Kaylor L.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diagnostic,enthical and treatment issues[J].Issues in Mental Health Nursing,1999(20):247-258.
[7]Amanda T.Born to be an offender?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juvenile transfer to adult court in eederal proceedings[J].Lewis & Clark Law Review,2013,7(1):333-359.
[8]Kessler R C.The national cormorbidity survey of the United State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1994(6):365-376.
[9]Myers M G,Stewart D G,Brown S A.Progression from conduct disorder to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following treatment for adolescent substance abuse[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98(155):479- 485.
[10]Torrente G,Vazsonyi A T.The salience of the family in antisocial and delinquent behaviors among Spanish adolescents[J].Journal of Psychology,2008(169):187-197.
[11]Segal D L,Hook J N,Coolidge F L.Personality dysfunction,coping styles,and clinical symptoms in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J].Journal of Clinical Geropsy-chology,2001,7(3):201-212.
[12]Van den Bree M B M,Svikis D S,Pickens R W.Genetic influences in antisocial personality and drug use disorders[J].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1998(49):177-187.
[13]唐頌亞,安靜,周世杰.早期創傷與反社會人格障礙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24(1): 155-159.
[14]Lobbestael J,Arntz A,Sieswerda S.Schema modes and childhood abuse in borderline and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s[J].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2005(36):240- 253.
[15]Luntz B K,Widom C S.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in abused and neglected children grown up[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94,151(5):670-674.
[16]Jill L,Arnoud A,Simkje S.Schema modes and childhood abuse in borderline and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s[J].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2005(36):240-253.
[17]Grover K E,Carpenter L L,Price L H,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abuse and adult personality disorder symptom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2007,21(4):442-447.
[18]Timmerman I G H,Emmelkamp P M G.Parental rearing styles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prisoners and forensic patients[J].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2005,12(3):191-200.
[19]Frodi,Ann.Current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of incarcerated offenders varying in degree of psychopathy[J].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2003(3):269-283.
[20]茆正洪,譚釗安,曾彥英,等.反社會人格障礙與父母養育方式及相關因素的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6):420-422.
[21]Cadoret R J,Yates W R,Troughton E,et al.Genetic-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 in the genesis of aggressivity and conduct disorders[J].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95(52):916-924.
[22]李悅.論反社會人格障礙引起的暴力犯罪的預防[D].長春:吉林大學,2010.
[23]陳焱,文侃,鐘三艷.家庭視角下大學生反社會行為的成因與矯正研究[J].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8,25(2):30-33.
[24]Kellam S G,Brown C H,Poduska J M,et al.Effects of a universal classroom behavior management program in first and second grades on young adult behavioral,psychiatric,and social outcomes[J].Drug & Alcohol Dependence,2008,95(supp-S1):S5-S28.
[25]吳偉強.青少年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形成與干預對策[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0(10):16- 17.
[26]榮月.犯罪學視野下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理論初探[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5):82-85.
A Review of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Lin Tiantia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Hope College, Chengdu
Abstract: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is a behavioral pattern characterized by aggression, lack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eelings of guilt. Its external manifestations include non-compliance with the law, difficulty in maintaining a stable job, self-centeredness, lack of concern for others, and difficulty in maintaining long-term relationships.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its high-risk groups have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of scholars because of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criminal behaviors. This review mainly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of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integrate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of various literatures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rrection of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Key words: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DSM-5; Epidemiology; Genetic factors; Environmental factors; Child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