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了解廣西高校本科生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時的身心反應狀況,為學校及政府部門制定相關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據。方法: 采用自編“新冠肺炎”情況調查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心理反應問卷,通過網絡邀請對廣西高校22531名本科生進行匿名問卷調查。結果:被測學生中身心反應陽性率:強迫11.9%、焦慮9.8%、抑郁7.7%、敵對4.1%、軀體化2.3%。性別比較發現,男生軀體化因子陽性率(2.8%)與敵對因子陽性率(4.7%)高于女生軀體化因子陽性率(2.2%)與敵對因子陽性率(4.0%)(χ2=8.123,P=0.004;χ2=5.463,P=0.019);女生在焦慮因子陽性率(10.3%)高于男生焦慮因子陽性率(8.2%)(χ2=21.219,P=0.001)。專業比較,非醫學在焦慮因子陽性率(10.1%)和強迫陽性率(12.5%)高于醫學生焦慮因子陽性率(7.9%)和強迫陽性率(8.5%)(χ2=14.704,P=0.001;χ2=39.440,P=0.001);不同年級比較,高年級抑郁因子陽性率比低年級學生高(χ2=30.788,P=0.001);有家人隔離的學生軀體化和抑郁因子陽性率更高(p<0.05);自己活動受限的學生軀體化、焦慮、強迫因子陽性率更高(p<0.05)民族組在各因子比較中未見差異(p>0.05)。結論:在COVID-19疫情期間,不同類型的學生以及不同狀態學生身心反應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高校應當應密切關注大學生身心反應,有必要對重點學生實施針對性心理干預。
關鍵詞|COVID-19;高校學生;身心反應
Copyright?2022byauthor(s)andSciScanPublishingLimited
Thisarticleislicensedundera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NonCommercial4.0InternationalLicense.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2019年12月起,新型冠狀病毒肆虐中國武漢及全國和世界多個國家[1]。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蔓延,世界衛生組織將此定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2020年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為“COVID-19”(CoronaVirusDisease2019)。疫情暴發期間,各地高校響應教育部號召延遲開學,讓學生“宅家抗疫”。新型冠狀病毒突發不僅是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也是重大心理危機事件[3]。本調查對廣西高校本科學生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個體身心反應展開研究,為高校有關部門采取針對學生的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內的精準防控策略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廣西高校本科生中2020年1月29日至2020年2月4日自愿參加網上填答者。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自行設計問卷,包括兩個部分:
(1)一般情況
包括學生性別、專業、年級、民族等基本信息。
(2)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心理反應問卷
選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心理反應問卷”[4],設定以此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即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為突發事件,共計33題,每題實行5級計分,評分參照SCL-90量表的計分方法,計算5個因子的因子分,因子分大于2分記為陽性,計算樣本的陽性率。經檢驗本量表Cronbachα系數為0.95,KMO統計量0.970信效度好。
1.2.2??? 調查方法
通過廣西高校心理健康聯盟QQ工作群,邀請廣西區內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負責人自愿參加并邀請各自在校大學生,調查對象年齡(19.56±1.52)歲,在網絡問卷平臺(問卷星,https://www.wjx.cn)自愿填答問卷。本調查經過廣西高校心理健康專業委員會同意。
1.2.3??? 質量控制
相同IP地址只能作答1次,通過問卷設置(必答題、邏輯跳轉和范圍限定等)以保證數據可靠性,所有條目全部填寫完畢方可提交,答題時長小于120秒者后臺檢測視為廢卷剔除。
1.3 統計分析
以問卷星系統導出信息資料,并經過人工核對篩選建立數據庫,使用 SPSS2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卡方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研究對象基本信息
此次研究共回收問卷23073份,其中有效問卷22531份,有效應答率為97.6%。具體見表1、表2。
2.2 身心反應各因子陽性率情況
此次調查發現,疫情早期被調查學生身心反應各因子均分在2分以下,各因子陽性率篩查從高到低依次為強迫、焦慮、抑郁、敵對、軀體化,具體見表3。
2.3 不同組別學生各因子陽性率情況比較
在軀體化因子陽性率方面,性別間、專業間的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焦慮因子陽性率方面,性別間、專業間、年級間的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抑郁因子陽性率方面,專業間、年級間的差異比較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敵對因子陽性率方面,性別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在強迫因子陽性率方面,專業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4。
2.4 疫情期間不同居住地學生的情況比較
以是否作為二分類選擇項,根據被調查學生限定時間段內居住地實際情況劃分為三組,分析發現:現居地有感染病例的軀體化因子、強迫因子的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家人是否正在隔離的軀體化因、抑郁因子、強迫因子的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自己活動受限的軀體化因子、抑郁因子、焦慮因子、強迫因子的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5。
2.5 身心反應多因素分析
根據單因素分析結果,把有統計學意義的各變量納入模型,賦值并進行logistic回歸。由數據分析可知:軀體化因子影響因素為性別、現居地有感染病例、是否有家人在隔離、自己活動是否受限;焦慮因子影響因素為性別、專業、自己活動是否受限;抑郁因子的影響因素為年級、是否有家人正在隔離:敵對因子的影響因素為性別;強迫因子的影響因素為專業、現居地有感染病例、自己活動是否受限。具體見表6、7。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作為一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一種較強的應激源,不同學生對這種刺激會表現出不同的應激反應和心理問題[5]。疫情期間各高校延遲開學,要求大學生居家隔離,對該群體正常學習與社交造成影響。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因其突發、難控和不可預測等特征會對個體身心反應造成一定的影響[6,7]。
此次研究發現,就性別來看,男生比女生軀體化和敵對更為明顯,可能原因是男生相比女生更為活潑好動,由于處在疫情期間特殊情況下,突然限制其活動空間、活動時間和活動范圍會使部分男生主觀身體不適感增加,容易出現厭煩摔物、大發脾氣等反應,這也與該年齡階段男生易沖動的生理個性特點有關。而女生比男生更傾向焦慮,這與SARS期間[8]和甲型H1N1流感期間[9]調查結果一致,說明女生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更易受到環境應激源影響[10]。就專業而言,醫學專業學生焦慮和強迫傾向低于非醫學學生,可能原因是可能與該群體學生學習掌握醫學心理學相關知識有關,在遇到類似壓力事件時懂得自我關懷與自我調適以減輕個體焦慮情緒的負面影響。就年級而言,大三比大一、大四比大一更傾向抑郁,可能原因是高年級學生學業課程繁重且會面臨畢業等壓力,造成其負面情緒較多。在疫區的學生主觀身體不適感以及反復測量體溫和消毒洗手反應增多,可能由于對未知疾病科學認識的水平不夠,以及網絡謠言辨別的能力不足,危險的、不確定的、不一致的信息使得個體不安感增加,加劇了無意義的反復行為表現,建議有關部門及時辟謠,嚴打傳播不確定的危險的虛假信息[11]。有家人隔離的學生軀體化和抑郁傾向明顯,可能由于疫情特殊時期無法與家人及時交流互動,擔心家人身體健康卻無法親自探望和提供幫助而產生的無助感有關。自己活動受限的學生其軀體化、焦慮、強迫傾向明顯,可能原因是自我隔離期間每天過多關注疫情信息,使得自我防御時產生了過度的應激造成其負性情緒相對凸顯,建議學生避免過度關注擔憂疫情,科學合理分配注意力,放松心情,安心隔離,避免因接受過多信息而造成不良情緒。
綜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所致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可能出現重大心理危機[12]。高校學生處于一個從青年期向成人期轉化的過渡時期,不僅生理和心理不成熟,自我約束、自我調節、自我控制力也有待提高[13]。政府應當公開透明發布疫情相關進展情況同時科學預判疫情走勢,堅決打擊虛假信息,穩定社會秩序。媒體應當正確合理引導輿論走向,客觀報道相關信息,不過度渲染。高校應當密切關注學生疫情期間身心反應情況[14,15],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科普知識,加強對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對身心反應嚴重的學生應當及時實施心理干預,幫助學生順利度過疫情。學生應當做好自我保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關懷,為有序復學做準備。
參考文獻
[1]疾病預防控制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告[EB/OL].[2020-01-30].http://www.nhc.gov.cn.
[2]WorldHealthOrganization.NovelCoronavirus(2019-nCoV)SituationReport-12[EB/OL].[2021-01-31].https://www.scirp.org/reference/referencespapers.aspx?referenceid=2835971.
[3]符國帥,王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構建[J].心理月刊,2020,15(4):26,28.
[4]唐崢華,韋波,蘇莉,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心理反應問卷的編制[J].現代預防醫學,2007(21):4050-4053.
[5]吳俊端,唐崢華,劉小飛.某學校“甲流”暴發流行后學生心理行為反應的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0,37(22):4280-4282.
[6]劉宏,黃達峰,韋蝶心,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青少年應激反應與應對方式[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8):1235-1239.
[7]易凌,王忠燦,姜志寬,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干預研究進展[J].中國公共衛生,2010,26(7):929-930.
[8]呂琳,唐小嵐,曾翠瓊,等.廣西貴港少數民族地區不同人群對SARS的相關態度及行為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06(11):816-821.
[9]林健燕,郭澤強,甘文燁,等.南寧大中專學生甲型H1N1流感認知及其心理應激反應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10):1195-1196.
[10]唐登華.新冠肺炎流行期社會心理響應建議[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0,34(3):238-239.
[11]魏華,李廷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不同人群心理的影響及心理干預的建議[J].兒科藥學雜志,2020,26(4):6-7.
[12]梅松麗,于佳鑫,何博武,等.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心理應對分析[J].醫學與社會,2011,24(5):87-89.
[13]符國帥,莫圣開,徐玉婷,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早期廣西高校學生心理反應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20,41(9):1307-1310.
[14]邊慧冕,潘婷,趙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早期大學生情緒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20,41(5):668-670.
[15]González Gabriel,Vives Alejandra.Work Status,Financial Stress,Family Problems,and Gender DifferencesinthePrevalenceofDepressioninChile[J].Annalsofworkexposuresandhealth,2019,63(3).
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nthePhysicalandMentalReactionofUndergraduatesintheEarlyStageof“COVID-19”EpidemicinGuangxi
FuGuoshuai
ZhejiangUniversityCity College,Hangzhou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patients physical and mentalreactions in Guangxi,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schools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formulaterelevant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Methods: a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questionnaire and apsychological response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to conduct an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survey on22531 undergraduates in Guangxi.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reactions in thestudents were: compulsion 11.9%, anxiety 9.8%, depression 7.7%, hostility 4.1%, somatization 2.3%. The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sitive rate of somatization factor (2.8%) and hostility factor (4.7%) in boys washigherthanthatingirls(2.2%)andhostilityfactor(4.0%)(χ2=8.123,P=0.004;χ2=5.463,P=0.019);
thepositiverateofanxietyfactoringirls(10.3%)washigherthanthatinboys(8.2%)(χ2=21.219,
P=0.00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sitive rate of anxiety factor (10.1%) and compulsive factor(12.5%) in non-medical stud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medical students (7.9%) and compulsive factor(8.5%)(χ2=14.704,P=0.001;χ2=39.440,P=0.001);comparedwithdifferentgrades,thepositiverateof depression factor in higher grade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lower grades (χ2=30.788, P=0.001); thepositive rate of somatization and depression factors of the students with family isolation was higher(p<0.05); the positive rate of somatization, anxiety and compulsion factors of the students in their ownisolationwashigher(p<0.05).Therewasnodifferenceinthefactorcomparisonoftheethnicgroups
(p>0.05). Conclusion: during the epidemic period of covid-19,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andmental reactions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students and students in different states. Therefore,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rea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 isnecessarytoimplementtargeted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forkeystudents.
Keywords:COVID-19;Collegestudents;Physicalandmentalrea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