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錫常共建太湖灣大健康產業科創共同體,不僅可以強化蘇錫常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更可以輻射帶動整個長三角一體化的高質量發展。從三市一體化系列需求看,共建太湖灣大健康產業科創共同體,將涵蓋引領計劃、研發平臺、應用場景等諸多內容。詳細分析了三城市太湖灣大健康產業的發展特點,以及開展產業科創合作的基礎,剖析了相應的短板及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共建策略建議。
關鍵詞蘇錫常;太湖灣;大健康產業科創共同體
自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無錫與蘇州、常州大健康產業一體化加快推進,“科創共同體”日益成為助推蘇錫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新動能。共建太湖灣大健康產業科創共同體,不僅可以強化蘇錫常一體化的高質量發展,更可以輻射帶動整個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2020年,《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提出:“持續有序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從三城市一體化系列成果及新需求看,共建太湖灣大健康產業科創共同體,涵蓋了引領計劃、研發平臺、應用場景等諸多內容。
一、太湖灣與大健康產業科創共同體
(一)太湖灣的研究范圍
按照逆時針方向,太湖灣涉及無錫市的新吳區、經開區、濱湖區、宜興市,蘇州市的吳江區、吳中區、虎丘區(高新區)、相城區、昆山市、太倉市、常熟市,常州市的武進區、溧陽市。近年來,蘇錫常三城市太湖灣的大健康產業科創發展提速,涌現出了較多科創園區。從無錫太湖灣看,以馬山為代表的大健康產業優勢已蜚聲海外。從蘇州太湖灣看,虎丘區(高新區)、相城區、昆山市、太倉市、常熟市精心打造了健康小鎮、生物港等集聚區,其中虎丘區(高新區)醫療器械產業產值年均增速超過20%。從常州太湖灣看,西太湖科技產業園(武進區)、溧陽市天目量子健康科技園是大健康產業的科創代表,已成為長三角、國內大健康產業新興之地。
(二)大健康產業科創共同體的概念
從廣義看,大健康產業是以大健康理念為前提,與人類健康相關的所有產業;從狹義看,是提供維護、改善和增進人的健康,并將其作為直接或最終目標的產業,主要有大健康的基礎產業、支撐產業、服務產業。本文采用已被權威官媒公認的廣義概念。
關于科創共同體的來源,是由2008年美國大學科技園區協會等組織,在《空間力量:建設美國創新共同體體系的國家戰略》中提出。其主要含義是基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等基礎,以共同創新為導向,以創新運行機制為基礎,多主體開展協同合作,彼此間形成的創新聯系和網絡化結構,并助力提升整體創新競爭力的組織模式。
大健康產業科創共同體是科創共同體的一個類別,主要內涵:大健康產業科創的共同抓手、載體、平臺等諸多內容。
二、蘇錫常開展太湖灣大健康產業科創合作的基礎條件與短板
(一)基礎條件
均有大健康產業科創的園區空間。目前,無錫太湖灣,濱湖區擁有馬山生命科學園,新吳區集聚相關企業百余家,宜興正布局生命健康產業園、環科園新材料產業園已集聚較多業內企業;蘇州太湖灣,已布局吳江科技創業園、吳中生物醫藥產業園、相城生物醫藥國際研發社區。西太湖灣常州,武進區、溧陽市的國際醫療器械城、醫療產業孵化園、亞邦生命科技園等已聲名鵲起。
均有大健康產業科創的技術條件。當前,依托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無錫太湖灣大健康產業技術體系逐步成熟,其中生物醫藥產業規模超過1000億元;蘇州太湖灣擁有中國醫學科學院分子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州太湖灣的高端醫療器械及醫療影像、高端新藥制劑、醫療大數據及再生醫學三大技術較強。
均有大健康產業科創的特色集群。目前,無錫太湖灣的醫藥研發服務外包、特醫食品、醫學影像設備、口腔醫療器械等產業集群特色初顯;蘇州形成了大健康上中下游產業鏈布局合理、產品有效供給、抱團實力強的產業集群;常州太湖灣逐步形成了化學制劑與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以聯影為代表的高端醫療器械裝備產業集群。
均有大健康產業科創的人文交流。在歷史上,三城市發展同出一脈,太湖灣更是拉近了共建科創共同體的距離。目前,三城市太湖灣大健康產業科創發展迅猛,正向文化、教育、旅游等領域滲透。基礎設施方面,無錫南部片區蘇州虎丘區(高新區)方向、宜興北部常州武進區、西部溧陽市方向等,已有跨市公交,均促進了人文交流。
(二)短板及主要原因
規劃協同有待提升。三城市太湖灣暫缺共建科創共同體的規劃理念、實施方案、考評細則,統一的規劃協同組織有待構建,暫缺規劃的事前調研整合機制、事中動態優化機制、事后評估機制、監督機制,重大規劃項目的統籌協同步伐有待加快。
三城市共建科創共同體所涉及的行政區域互不隸屬,行政資源的條塊分割現象仍然一定程度地存在,與共建科創共同體戰略需求的整合難度較大。大健康產業科創發展關聯性較強,三城市太湖灣的競爭非常激烈,共推利益共享辦法、成本共擔機制仍需積累。
高端研發有待聯動。三城市太湖灣大健康產業的高端研發能力偏弱,協同提升空間仍然較大。從研發聯動看,三城市太湖灣的硬件共享有待加強,軟件服務有待提升,高端合作有待增多,整合型大健康產業科創體系有待構建。
具體看,大健康產業科創研發方面,蘇州太湖灣的優勢資源多,而錫常太湖灣的較多基礎集中在中游,占據上游的制高點偏少;大健康產業研發機制方面,三城市太湖灣相關企業的基礎研究意愿不相同,且運用外部科創力量偏多;三城市共建科創共同體方面,缺乏高端研發平臺聯動設計。
應用場景有待運營。三城市太湖灣大健康產業缺乏科創聯動性,數據應用孤島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動態匹配更新方面,三城市共建科創共同體的應用場景、協調性等內容仍有優化空間。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三城市共建科創共同體的聚焦點,不再僅僅集中在研發前沿、制造端口,而是轉為生產、銷售、消費等多方面的新復合。此外,三城市太湖灣大健康產業的“一體化供給”,與“四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應用場景的融合,仍需時間積淀。
全鏈生態有待健全。在上游產業、下游子行業方面,錫常太湖灣大健康產業的全鏈生態分布不夠均衡,“串聯+并聯+網絡”的全鏈生態體系暫未形成。三城市太湖灣康養游娛細分市場機構,以及稀缺性產業人才,呈現斷點分布、板塊分散景象。
目前,大健康產業科創新模式層出不窮,引發了全鏈生態體系的系統性重塑、全方位變革。三城市太湖灣大健康產業鏈的內部生態結構、外部生態集群及整體發展質態,在生產組織等方面,處于成長階段,對上游輻射力仍然偏弱。
灣區合作有待深入。在雙碳工作目標指引下,三城市太湖灣大健康產業科創要素的培育流動仍待提速。從共建太湖灣大健康產業科創市場看,三城市仍然缺乏科學有效有力的融合性體制機制,以及互聯互通互助的營商環境。
從共建科創共同體的合作管理看,在項目申報明細等方面,三城市尚未完全充分對接。從人才等重點資源聯合“招引養用享”看,在共建科創共同體的人才資格互認等方面,三城市太湖灣科創服務暫未精準對接。
三、蘇錫常共建科創共同體的策略建議
(一)實施引領計劃共建策略
提升協同推進太湖灣科創帶規劃的引領力。圍繞三城市太湖灣大健康產業的發展基礎,以及共建科創共同體的策略需求,以共建太湖灣科創帶規劃為重要指引,細化《蘇錫常共建太湖灣科技創新帶倡議書》內容,推出合作清單。依托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合作峰會,研究共建科創共同體的“四梁八柱”,增強無錫太湖灣科創帶規劃的執行剛性。
出臺三城市共建科創共同體的專項引領計劃。圍繞共建專項引領計劃、科創研發平臺、產業應用場景等內容,及時跟蹤長三角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動態,設計落實共建需求的具體方案。抽調三城市的專業機構、人力資源,搭建科學有力的專項協調機構,賦予專項協調機構一定的權限,保障三城市相關主體的引領計劃落地。
(二)實施研發平臺共建策略
推出太湖灣大健康產業科創成果共享的區域方案。抽調三城市太湖灣優質資源,組建大健康產業科創“硬核”組團。發揮中國(江蘇)大健康產業發展峰會等平臺的激勵作用,鼓勵無錫經開區黃金創新園、宜興市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以及常州、蘇州的太湖灣大健康產業專業園區,與環太湖區域、發達國家創新園區開展項目合作,探索成果共享模式。
提升共建太湖灣高端研發平臺的長三角區域影響力。圍繞太湖灣大健康產業科創成果共享的區域方案,爭取重點資源在太湖灣落戶。圍繞新藥研發、市場營銷、區域品牌等領域,以做強三城市太湖灣為主,輻射環太湖灣為輔,積極共建集科研等為一體的高端平臺,推動形成太湖灣協同的大發展、大集群、大繁榮局面。
(三)實施應用場景共建策略
挖掘太湖灣大健康產業科創成果的應用場景共性需求。圍繞蘇州太湖灣的大健康基礎產業、支撐產業、服務產業的科創需求,發揮無錫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優勢,挖掘常州太湖灣大健康產業的數字場景信息。以蘇州自貿區的主要聯動創新區為重點,鼓勵三城市太湖灣發揮政府引導、市場主導運作機制,廣泛掌握數字應用場景真實需求。
推進共性需求與太湖灣大健康產業科創供給的深度對接。跟蹤國家發展改革委“兩新一重”(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項目投資動態,落實江蘇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兩新一重”新實踐的要求,廣泛開展重點行業應用示范。發揮無錫智慧城市“1+N”平臺的支撐作用,開展大健康產業重點領域品牌營銷,帶動三城市太湖灣上市公司整體實力提升。
(四)實施全鏈生態共建策略
提升培育太湖灣大健康名企聯盟的綜合成效。充分對接江蘇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直接認定高級職稱的政策,進一步統籌推進稀缺性研發人才綜合體建設,做大做強三城市太湖灣大健康名企聯盟。激勵蘇州太湖灣的大健康獨角獸企業,以及蘇常太湖灣的優質大健康企業,與環太湖灣城市的大健康企業,以及國際世界500強企業主動“聯姻”。
提升太湖灣大健康產業全鏈生態體系的長三角區域地位。招引環太湖灣大健康產業全鏈資源,三城市聯手建設太湖灣全鏈生態體系。依托三城市一體化合作論壇載體,向國家爭取更多大健康產業科創標準制定的話語權。深度對接國家大健康產業科創標準,開展與環太湖灣、長三角產業合作區、長三角綠色示范區的深度合作。
(五)實施保障舉措共建策略
發揮共建太湖灣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協同效應。推進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良性競爭、相互協作,促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共建成果充分實時流動共享。做實三城市太湖灣大健康產業科創的信用底座,倡議構建“大健康產業科創信用群落”。加強共建科創共同體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協同監管,并推進監管標準互通、處理結果互認、結果運用互聯。
拓展太湖灣大健康產業科創共同體的合作點位。擴大三城市太湖灣的會展效應,吸引環太湖灣大客商到三城市太湖灣實地考察。依托無錫的國家文化出口基地,發揮三城市太湖灣科創“朋友圈”的連接作用,推動建立健全共建科創共同體的信用等級評價體系。組團出口三城市太湖灣大健康產業的科創成果,擦亮毗鄰區域合作新點位金字招牌。
參考文獻:
[1]邢以群.醫療健康產業創新實踐案例集[R].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12.
[2]翟運開.5G+醫療新技術如何改變醫療產業商業模式[N].中國科學報(第8版),2020-02.
[3]李林.大健康產業發展趨勢及戰略路徑研究[R].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06.
本文系“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課題(編號20SSL-12)的階段性成果。
課題組首席專家:許麟秋,原無錫市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課題組成員:張捷、秦晨飛、殷強、張建(無錫市新產業研究會)、朱瑋、馬駿、陸燕、晏清、周天捷、周品(以上除注明外,工作單位均為無錫市發展改革研究中心);執筆:張捷,高級經濟師
【責任編輯: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