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炎林



幾何證明題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幾何圖形變化的抽象性,常常讓幾何證明顯得神秘又復雜,讓學生一籌莫展.而解決幾何證明難點的最好手段就是通過實驗探究直觀觀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親身體驗圖形變化的過程,突破思維的阻礙,獲得結論.本文中以筆者的一節課為例,談一談如何通過實驗探究,突破幾何證明的難點.
1 教學分析
本課主要通過剪紙、畫圖和組題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了解圖形的基本特征,體會圖形經過平移、對稱和旋轉之后的分割與組合;通過圖形組合,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提高解決幾何疑難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采取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互動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生在探究與合作中,獲得解決問題的路徑;通過實驗操作,學生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歸納出解決幾何疑難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2 過程解析
2.1 導入
2.1.1 溫故知新
師:同學們已經學習了哪些幾何知識呢?
生:三角形、軸對稱圖形等.
師:同學們還記得軸對稱圖形的主要關鍵詞嗎?
生:對折.
師:是的.我們還學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各種方法,那么今天我們將采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進行進一步的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直接的對話,開門見山,直入主題,讓學生對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
2.1.2 動手實驗,回顧知識
(1)請你將兩張不同顏色的紙疊在一起,并按照圖1所示進行剪裁.
(2)請你將所剪的圖形展開,并說一說這個圖形有什么特征?(如圖2)
(3)將圖1的最后一個圖形按照圖示(如圖3)進行剪裁,再展開,說一說它的特性.
設計意圖:通過用不同顏色的紙疊加完成,增加趣味性,從視覺上引起學生的注意;通過動手實踐和觀察,學生能比較準確地說出圖形的特征,增加了學生學習的信心.
2.1.3 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問題如圖4放置兩個等腰直角三角板,將△AED繞點A進行旋轉,AE,AD與△ABC的斜邊BC相交于點P和點Q,請問以BP,PQ和QC為邊的三角形為直角三角形嗎?
設計意圖:通過設置疑問,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下面的學習,會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充滿要解決問題的斗志.
2.2 實驗探究
實驗1按照圖5所示剪紙,裁剪再進行折疊,將角進行平分.
設計意圖:實驗1從最基礎的圖形出發,讓學生能快速入門,并感受到幾何學習的簡單和樂趣.
實驗2將實驗1中的任意兩個剪紙進行組合,你可以畫出多少種組合的圖形?
設計意圖:學生自己裁剪圖形一開始可能出現毫無章法的現象,偏離課堂目標.教師要適時地進行引導,通過畫出組合圖形引導學生朝著平移、對折、旋轉的思路入手.教師對于學生的嘗試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并且可以鼓勵學生小組合作,嘗試多種組合方式(如圖6所示).
2.3 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探究以下幾何問題,每一組的要求不盡相同,小組之間展開良性競爭.分層施教,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1)根據圖7,提出幾何問題.
設計意圖: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符合學生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
(2)圖8是通過什么圖形轉換而來的呢?你能提出相關的幾何問題嗎?
設計意圖:通過實物操作,抽象出圖形的概念,初步滲透數學建模思想,實現思維的飛躍,促進思維的發展.
(3)圖9又是如何得來的呢?
設計意圖:由圖8到圖9,圖形上只有微小的變化,實質上卻是探究內容從平行線到等腰三角形和軸對稱圖形的擴展,設計的精妙之處也就在于此.
(4)將三個等腰三角形組合成如圖10所示的漢字“區”或字母K的圖形,那么這三個三角形有什么關系呢?
設計意圖:從圖9到圖10的變化,體現了從簡單圖形開始逐漸延伸到復雜圖形,提高學生學習的深度,拓展思維的廣度,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
(5)如圖11,將過點O的直線繞點O進行旋轉,仔細觀察圖形,尋找圖形之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開放型的設問,發展學生思維的發散性.教師要注意創造學生交流和思考的平臺,鼓勵學生進行分析、思考,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
(6)仔細觀察圖12,請寫出AD,BC和AB之間的關系,并說明你的理由.
設計意圖:圖12是在上述圖形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和轉化能力.對于學生已經略有遺忘的知識,教師可以適當提示,幫助學生從復雜圖形中分離出簡單圖形.
(7)如圖13,AD與BC平行,∠DAB和∠ABC的角平分線分別是AO和BO,CD的中點為O,AD和BC的和與AB相等.請你以上述四個條件中的任意三個作為條件,一個作為結論,寫出不同的幾何命題,并進行論證.
設計意圖:本題是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的拓展,從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中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要注意不能對所有學生提同樣的要求,否則一方面會造成課堂時間不夠,另一方面也會導致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失去學習的信心.所以要做好分層要求,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習效果.
2.4 解決疑難問題
學生提出在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共同解決.
設計意圖:通過本課所學,引導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該采用什么數學思想解決,應該從哪里開始著手等,讓學生大膽地嘗試,教師做好引導和糾正工作.
2.5 反思總結
小組合作進行本課的小結,談談本課的收獲以及還有什么期待學習的問題,互相交流.
3 課后反思
3.1 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是完美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教師對整堂課的預設和把控,只有做出精準、完美的教學設計,才能保證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首先要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確定準確合理的教學目標,并且能根據學情進行具體的調整和個性化的設計.當教師能把握教學的每個細節,那么離精彩的課堂教學就不遠了.因此,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上花時間和心血,做好課堂各個環節的安排,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做好鋪墊.
3.2 有效控制課堂講解時間,合理調配教學時間
(1)試題要精講精練.每道試題的選擇要有目的、有設計,盡量控制好講解的時間,給學生充分思考和展示的時間和空間.
(2)課堂難度安排適當.如果課程太簡單,學生覺得毫無挑戰,也不愿意去參與;如果教師隨意發揮,思維過度跳躍,學生也很有可能因為跟不上節奏而消極“罷工”.因此,試題講解難度要適中,注意由淺入深,深淺適度,并留有余地.
(3)課堂講解要注意給學生留下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在交流中汲取經驗,取長補短.
3.3 有效完成作業,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作業是對課堂所學知識的鞏固,與課堂講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學生能較好地完成課堂作業,才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1)作業重質不重數,作業的安排要有針對性,能夠對本課所學內容起到鞏固、訓練以及補充的作用,不做無意義的重復勞動.
(2)改變單一的作業形式,豐富作業的完成形式.傳統的作業形式一般是書面作業,可以創新作業形式,如,口頭問答、實驗探究等.教師批改作業的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如,同學之間互問互答,合作交流等.
(3)注意分層布置作業,關注個性發展.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水平進行分類教學,分層要求,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發掘他們的潛能.在作業分層中不僅可以數量分層,也可以難度分層,目標分層,等等,為每位同學創設可以達到的目標.
總之,教學的內容、對象都決定了教學沒有一致的可以照搬摘抄模板.教師只有遵循教育發展的規律,創造性地進行開發,用豐富的內容、多樣的教學方式、精心設計的課堂結構讓所有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