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在近三屆世界技能大賽(簡稱“世賽”)中共獲得“8金2銀4銅”的優異成績,這“8金”中有“3金”是來自數控銑項目,在第43、44、45屆世賽上獲得“三連冠”。能獲得如此輝煌的戰績,除了國家和學院的重視與支持、選手的堅持不懈與刻苦訓練,還離不開一支競賽教練團隊的強大支撐。
學院世賽數控銑項目教練組組長為林金盛,教練組其他主要成員還有李業校、楊登輝和田鎮基等老師,就是這支團隊,在拿下世賽“三連冠”后,又在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中斬獲數控銑世賽選拔和國賽精選項目兩枚金牌,及廣東省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數控銑項目金牌。
不忘初心育匠才,接力世賽奪冠夢
學院競賽教練團隊中,留校任教的優秀畢業生占很大一部分,像林金盛、李業校、楊登輝、田鎮基等四位都是留校任教的畢業生。從學生到老師、從選手到教練,角色發生改變,但他們對技能的熱愛、對學院的感恩之情和希望為校爭光、為國爭光的初心始終不變。
“做教練不比做選手輕松,甚至需要考慮的東西更多、更全,要有更強大的心臟。”這是教練們的一致感受。競賽教練的工作十分辛苦,上班時間基本是“白+黑”“5+2”,平時學生練到多晚,教練就陪到多晚,雙休日也少有正常休息;除了規劃并跟進選手的日常訓練,還要應對各種比賽的激烈競爭,解決各種復雜難題,其中的壓力可想而知。即使面對巨大的壓力,教練們也始終盡心盡責地堅守在競賽一線,談及自己的工作,他們都表示,“沒有想過自己在做什么很偉大的事情,初心很純粹,就是想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感恩學院對自己的培養,盡己所能為數控銑項目出一份自己的力”“熱愛這份工作,喜歡數控加工這個技能,發自內心想去干好這件事,如果沒有熱愛是做不好、也堅持不了的”。他們平實的話語中流淌著十分真摯和樸素的情感,充滿了對自己工作的熱愛與敬意,對學院的感恩。
從省賽、國賽再到世賽,每一個獎杯、每一塊獎牌都推動大家向更高的賽場前進。在教練們的共同努力下,從張志坤到楊登輝,再到田鎮基,一路披荊斬棘,克服艱難險阻,終于為中國隊實現了世賽數控銑項目的衛冕。
當談到在第43、44、45屆世賽頒獎儀式現場的心情,林金盛有些激動,“每次出國帶選手參加世賽,特別是在世賽頒獎儀式現場被一片五星紅旗和中國人包圍著時,心中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強烈感受到祖國的強大力量,自己帶的項目能奪冠,心里有為國爭光的榮譽感。”數控銑項目每一枚金牌的榮譽不僅屬于選手個人、教練團隊和學院,更是屬于國家的。
不僅教授知識與技能,更注重立德樹人
與其他世賽項目不同,數控銑項目的選手到現場以后才會知道比賽題目,在賽前甚至連零件的類型都是保密的。因此在國內訓練時,選手需要熟悉各種類型零件加工的工藝。
一個優秀的選手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精湛的技藝,還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目標明確,能堅持。教練們在訓練中會特別注意讓學生去嘗試、主動思考、自己尋找答案,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另外,還會在日常考核中給學生設置各種障礙和突發情況,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應變能力,提高他們的抗壓能力與專注力。在與不同學生接觸的過程中,他們會認真觀察學生的特點,注重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學習動力。
數控銑項目團隊有個特點——“要求多、規矩多”,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訓練比賽,教練們讓學生對一切都要有要求、要精益求精。優秀是一種習慣,他們會從小事上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無論是工具車的整理、車間的打掃,還是日常著裝、禮節禮儀,都有相應的要求。學生一直重復優秀的行為,從而形成習慣,也懂得在外他們代表的不僅是個人的形象,還代表著學院的形象,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讓技能有溫度,競賽有溫情
龍偉杰是廣東省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數控銑項目冠軍,當被問到對數控銑項目的團隊感覺怎么樣?龍偉杰說,他很喜歡這個團隊,教練們都很幽默,訓練的氛圍是輕松愉快的。每位教練的特點各不相同,但都善于用自己的個人經驗和生活體驗去啟發學生,用幽默和歡笑去緩解訓練的緊張。
教練們熱愛自己的工作,也熱愛自己的學生,在一些特別時刻也會給學生們創造“儀式感”,比如在大型比賽結束后,團隊會在車間內給在比賽中獲獎的學生再舉辦一次頒獎儀式,讓獲獎學生收獲榮譽感的同時也能激勵其他學生繼續努力。在緊張的訓練外,團隊也會不定期舉行活動,教練讓學生們各自行分工、獨立策劃組織表演節目,在這個過程中豐富了學生們的生活,也鍛煉了他們的溝通表達、協調組織能力。
林金盛說,在集訓基地的會議室里有一面白墻,希望能把選手和教練們的照片貼上去,做一面照片墻。教練們用專業技能、敬業精神和細膩的情意凝聚這個團隊,讓學生們在當中找到了歸屬感和自信,更在技能成才的道路上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奮斗的目標。
這就是世賽“三連冠”背后的競賽教練團隊,他們是金牌背后的英雄,是光鮮榮譽和鮮花掌聲背后隱秘而偉大的人。未來,數控銑項目競賽團隊會繼續努力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鼓舞更多的青年學子走上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通訊員? 盛國榮? 黃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