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英

2019年12月,小貝
我是一名有著20年從軍經歷的退役軍人,2020年5月,我選擇自主擇業回到地方,在湖北武漢某高校當一名教師。我的兒子小貝今年不滿7歲,上小學一年級。小貝爸爸工作很忙,平時顧不上家。讀書,是我和小貝之間的相處方式——拿起書,我們就覺得整個世界都充滿了色彩。偶然間,小貝喜歡上了三國故事,還開啟了一段與其相關的游學之旅。
退役前,我是軍校的一名科研工作者,多年來保持著閱讀習慣。但自從有了小貝,我就很難享受手不釋卷的寧靜,于是我開始利用碎片化時間“聽書”,邊做家務邊聽。
小貝剛上幼兒園時,我偶爾用手機軟件播放由《三國演義》改編的兒童歷史故事《趣味三國》,小貝聽得津津有味,從此便迷上了故事里的人物。他聽的這個版本共35回,從“三英雄桃園結義”到“三分天下歸一統”。只要我倆都在家,小貝就要求我放給他聽,晚上也要聽著三國故事入睡。隨著聽的次數增多,小貝對內容已耳熟能詳,后來伴隨“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開場白,開始跟著主播復述,對每個故事基本都能娓娓道來。
我深知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重要性,好的閱讀習慣,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眼界,還能增強對學習的興趣,為孩子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我那時還沒退役,軍校的工作緊張而忙碌,但只要周末不加班,我一般都會帶小貝去圖書館或書店,在那里待上一整天。
上幼兒園中班后,小貝已不再滿足于聽書,而要求看書。我們一起去書店挑選了一套繪本《少年讀三國》。小貝的識字量不多,平時都是我讀給他聽,一個故事要反復讀很多遍,我經常讀得口干舌燥、嗓子冒煙,那滋味當媽的都懂。在這個過程中,小貝憑著記憶也能自己慢慢讀下來,他的識字量、詞匯量劇增。
隨著對三國故事的不斷閱讀,他骨子里的英雄情結也被激發了出來,他崇拜英雄、模仿英雄。有時和小朋友在樓下玩耍,他會特意帶上一把扇子,邊在胸前慢慢扇著,邊踱著方步邊說:“我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時和小朋友一起出去游玩,分享一瓶果汁時,他說這是“青梅煮酒論英雄”;路過一片桃園,他又帶領小朋友們玩起“桃園結義”……

2018年7月,小貝在書店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2021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時,我已在地方工作,有更多時間陪伴小貝,終于實現了我們醞釀了許久的計劃:跟隨書中的故事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
《三國演義》原著120回,其中有70多回的故事發生在湖北。經過研究,我將這趟“游學路線”定為“武漢—襄陽—咸寧—荊州—宜昌—當陽”,我們主要游覽了古隆中、水鏡莊、赤壁、荊州、長坂坡、當陽橋、關陵等相關古跡和景點。一路走來,小貝更能身臨其境地體會三國故事的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對劉備、曹操、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等人物的理解也更為深刻。小貝尤其喜愛神機妙算、才智過人的諸葛亮,而諸葛亮的老師是東漢末年名士司馬徽,號“水鏡先生”。在游覽司馬徽的隱居地水鏡莊時,他格外認真。
游學歸來,小貝在日常生活中對三國故事引用得更加準確:一次我給他出數學題,預定30分鐘完成的卷子他花20分鐘就飛快做完了,得意洋洋地交給我,結果出現了錯誤,小貝悔得大喊:“大意失荊州!”還有一次,我們回家趕車,眼見要坐的3路電車呼嘯而過,小貝立馬來了一句:“大勢已去,大勢已去!”那聲調、神情,絕了。
2021年9月,小貝步入小學,學習了拼音后,開始閱讀注音版的《三國演義》。本地的少兒圖書館里有多種版本的《三國演義》,我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借閱不同的書。小貝常常將借閱的書籍帶到學校和同學分享,但最初并沒有同學感興趣,小貝很失落。
我啟發他:“你要動動腦筋、想想辦法,怎么能吸引同學看呀!”
小貝聽后,學著軍人的樣子立正敬禮,“媽媽,我保證完成任務。”
小貝想出的辦法是給同學們講書里的故事,這個辦法果然奏效,他帶去的4本注音版《三國演義》被“一搶而空”,小貝心里美滋滋的。我提醒小貝:“圖書館的書籍借出要做好記錄,提醒同學們愛護書籍、按時歸還。”通過借書這件事,小貝不僅收獲了友誼和快樂,而且做事也更加具有條理性。
從聽“三國”、讀“三國”、游“三國”到講“三國”,小貝一路收獲滿滿,快樂成長。“三國”不僅助他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且讓他立志要做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長大后成為棟梁之才。
(作者為退役軍人)
編輯/貢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