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2月,郭莉潔兒子手捧粘土手工作品“冰墩墩”
每當我把新完成的手工作品拍照發到朋友圈,色彩鮮明、神態各異的泥人總能引來不少“點贊”。有朋友問:作為一名人到中年的軍嫂,你怎么突然迷戀上捏泥人了?
其實,我捏泥人的時間并不算長,但身體力行中卻感觸頗深。
2022年1月24日,我所在的陜西省西安市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而此時,距離2022年的春節只有一周時間。令人欣喜的是,愛人收到了康復療養的通知,按照《軍隊療養工作暫行規定》,我和10歲的兒子可以作為隨員一同前往。這兩年,在國家“強軍興軍”的堅定步伐中,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全社會對軍人的尊崇,作為軍嫂,我也倍感榮耀與自豪。
在選擇療養地點的問題上,我和孩子達成了一致意見——我喜愛海,他想參觀海軍博物館——所以,我倆不約而同地選擇山東青島作為療養目的地。
2月3日(大年初三)晚上,我們一家三口懷著歡悅的心情落地青島膠東國際機場,也在療養駐地開始了為期3天的隔離觀察。隔離期成為我們這一年來最放松的時候,恰逢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觀看冬奧會是我們一家人最期待的節目。
在冬奧會開幕式上,萌翻眾人的吉祥物冰墩墩一亮相,兒子就兩眼發亮,恨不得穿越到電視屏幕里去擁抱它。然而,當時面對“一墩難求”的現實,我們只能另辟蹊徑。作為兒子心中“什么事情都難不倒”的媽媽,難道就不能給孩子親手做一“墩”嗎?我說:“不就是一個墩兒嘛,看媽回家分分鐘給你搞定。”
一周的療養生活豐富多彩,讓第一次參與其中的軍娃對爸爸的職業又多了一份自豪感。臨走前,之前一直閉館的海軍博物館重新開放,兒子接連兩天去參觀,這也暫時沖淡了他對冰墩墩的執念。
但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軍嫂更要信守承諾。療養結束回到家中,我和兒子立刻投入到如何制作冰墩墩的研究中。拿什么做呢?一開始我們誰都沒有主意。上網一搜才發現,自制冰墩墩竟然已經成了一股“新潮流”。有用蛋殼做的,有用易拉罐做的,有用醬油瓶做的,還有用毛線團做的,更有用3D打印機打印的……可謂材料五花八門,本領一個比一個高階。
領教了各路神仙的高招,我還是拎得清自己的斤兩,知道這些材料和方法,憑咱的水平是萬萬做不到的。但是,秉承說到就要做到的軍人家風,我無論如何也不能認慫,何況我在孩子面前“媽媽樣樣都厲害”的“人設”,也絕不能因為這件事而輕易崩塌。
在瀏覽了一些手工制作主題的視頻之后,我們最終選定了家中常備的美術材料——超輕粘土。但親身實踐后才知道,看起來最好上手的材料,真做起手工來也不是那么容易。
然而沒關系,兒子很擅長對我進行無原則地鼓勵。粘土揉不圓,兒子說“沒事,多試幾次就行了”;粘土搓不細,兒子說“媽媽我幫你吧,我很擅長干這個”……
我有些感動,在學習某項新技能之初,兒子給予我的是鼓勵和具體的幫助。而當他單詞沒記牢,我卻說“簡單成‘一了,你為啥記不住?”;他字詞寫錯了,我又說“你為啥就不能認真點”……兒子遇到問題,我沒有給他鼓勵,更沒有想辦法幫他找出原因。同樣面對一時“失敗”,我和兒子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做法,他溫和而積極,我卻霸道而雙標。起初也沒想到,在嘗試制作冰墩墩的過程中,我忽然有了這些領悟——仿佛回歸到一個孩子的位置,重新理解了成長中必然經歷的笨拙、不易,以及所需要的幫助和鼓勵。
“重新成長”的過程一言難盡,就算兒子被我使喚著端茶倒水、拿東拿西,就算我把一團團不同顏色的粘土揉來搓去,但“對付”這個有技術門檻的手藝活兒,一切蠻力都無濟于事。當我花了近一個小時,終于捏出第一個冰墩墩時,兒子差點就被“丑哭了”,但他說:“媽媽,你捏得比我好太多了。”盡管我理解這也許是戰術性鼓勵,但內心依然覺得十分受用。
好媽媽,也是被夸出來的。有了兒子“無條件的愛”,我拿出一個不服輸的孩子一樣的勁頭,開始捏第二墩、第三墩……竟然一次比一次好,越來越精細。
在觀看網上粘土手工制作相關視頻進行學習的同時,我自己也不斷琢磨粘土捏制的基本手法、色彩調配,及如何利用身邊常規物品作為制作工具等細節。慢慢地,在這個過程中,他看出了樂趣,我捏出了熱愛。甚至我還給兒子捏出了一個“小軍人”,那正是他的理想——長大后他也要考軍校,成為一名軍人。
學會捏粘土的另一個好處是,我和兒子再也不眼饞別人家買的盲盒玩具了。在這一點上,我倆也達成了默契——與其憑運氣去盲拆,不如習得技巧,用自己的雙手去實現目標,獲得屬于自己的驚喜。
好的手工作品是傾盡耐心和花費時間打磨出來的。當一個個可愛生動的粘土作品成型,我也逐漸從一個“手工小白”成長為孩子和周圍人口中的“粘土達人”,和粘土相伴的日子,我享受到久違的純真和歡樂。
人們常說: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幸運的是,我雖已年過四十,但我心里始終住著一個孩子。“她”會在我暴躁訓娃的時候,悄悄躲起來,也會在我和兒子勾肩搭背、重歸于好時,撒著歡跳出來。她始終提醒我:作為一個成年人,尤其是一個軍娃的媽媽,不要畏懼修正自己,也別怕重新成長。
所以,多給成長一點兒時間——陪孩子寫作業時不要急,陪孩子練琴時不要急,孩子打碎了杯子、摔了碗更不要急……不要以“兼顧工作和照顧孩子很累、很煩躁”為理由,而忽略了感受生活的美好。
成長,就像是一個給粘土塑形的過程——起初,也許會有一個期待實現的樣子;但即使最終的結果和最初想象完全不同,也會因為投入了時間、耐心和熱愛,而收獲歡喜。
成長,也許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只要用心培灌、靜待花開,就是生命中寶貴的體驗。
(作者單位:陸軍某軍校)
編輯/貢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