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我們的母親錢駿誕辰100周年。她1922年8月21日出生于江蘇省如皋市林梓鎮,原名錢素娟,1994年走完了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她是忠誠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是我們心目中最慈祥的母親。
母親幼年坎坷,外祖母在她4歲時不幸得病去世,留下她與6歲的姐姐(不久也病逝)和2歲的妹妹。外祖父畢業于江西醫專,但在外行醫,因無法照料,只得將她們分別寄養在兩個伯父家里。后來外祖父又娶妻生子,生活困窘,母親高小畢業就輟學了,在親友的診所里學做護理。寄人籬下的生活,養成了她自立自強、吃苦耐勞、勤奮努力的性格。
日軍全面侵華后,家鄉淪陷,郵路不通,外祖父的生活接濟徹底中斷,母親和她妹妹隨親戚一起逃難到了鄉下。1940年新四軍挺進蘇北,黃橋決戰威名遠揚。母親目睹并深受新四軍紀律嚴明、愛護百姓的優良作風影響,同年10月,她毅然參加新四軍,并改名為錢駿,寓意她要做一匹英勇奔馳的駿馬。她被分配在一師三旅特務團衛生隊任見習醫生。
加入到新四軍溫暖的革命大家庭,生活上雖然艱苦,但母親卻在精神上感到特別愉快。她工作積極努力,為同志們看病、療傷認真負責。1941年3月,她任看護排副排長,因工作成績突出受到表揚,還在排以上干部測驗中獲得了兩條肥皂的獎勵。
一次,她執行海上護送傷員的任務,帶領看護排的同志們克服重重困難,在傷病員多、醫藥匱乏的情況下,經過幾天幾夜終于擺脫日偽軍掃蕩的包圍圈,將傷病員安全護送到目的地。
1941年11月至1942年5月,母親參加了衛生部醫訓班,多次考試名列前茅。學習結束,她被調到三旅衛生部前方總門診室(后改為四分區司令部門診室)工作。
反“清剿”斗爭開始后,母親擔任中等傷員分隊隊長,在危急形勢下,緊緊團結、依靠群眾,將40多名傷病員分散在老百姓家里。她每天喬裝成回娘家的小媳婦模樣,將藥品藏在包袱里,冒著生命危險,堅持挨家挨戶為傷病員換藥、護理、治療。后來,她又奉命帶隊突圍到如東地區,穿海灘、越公路,突破重重封鎖線,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反“清剿”勝利后,她被調回四分區司令部門診部,主導建立了規范的門診制度,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1942年10月,母親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4年秋,錢駿全家福。前排:錢駿、朱傳保;中排從左至右:朱抗美、朱千里、朱愛群、朱愛東;后排從左至右:朱愛平、朱建民、朱建國、陳勝利(朱建國之妻)
1942年初,經組織介紹,母親與父親朱傳保相識。父親時任一師三旅七團參謀長。他是1929年參加革命的老紅軍,為人老實、打仗勇敢,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英勇殺敵,多次負傷。
那年中秋節,七團在謝家渡戰斗(又叫二窎戰斗)中取得了輝煌戰績,一舉殲滅保田中佐以下日寇110多人,活捉18人,受到粟裕師長的表彰,并被陳毅軍長授予“老虎團”的光榮稱號。10月初,父母結為伉儷,由七團團長嚴昌榮親自主持,舉辦了簡樸而熱鬧的婚禮。
婚后,母親調到一師三旅教導大隊,后又到抗大九分校工作。不久,抗大九分校按照上級指示轉移到江南溧水地區辦學。母親雖然懷有身孕,仍然堅持跟隨部隊行軍,從江北到江南,經常一夜行軍50多公里路。
部隊進入溧水地區后,形勢又發生了變化。1943年4月,國民黨反動派企圖發動第二次“皖南事變”,消滅新四軍在江南的骨干力量,雙方進行了激烈的戰斗。父親帶領抗大三大隊浴血奮戰、靈活穿插阻擊,并在山頭用泥草人迷惑敵人,吸引火力,有效地牽制了敵軍主力。他們迅速占據有利地形,殺出一條血路,沖出了敵人的包圍圈。最終,父親和校領導杜屏同志帶著抗大九分校重組的一支梯隊突圍而去。
抗大九分校接到命令撤回淮南抗日根據地,母親被安排在當地老百姓家中“打埋伏”。當她發現“打埋伏”的這家人關系比較復雜,當即決定轉移,連夜去找部隊。
幾經周折,母親才找到友鄰部隊。部隊轉移時,因母親懷孕行動不便,想讓她留下來“打埋伏”,母親堅決要跟部隊一起突圍。他們在石臼湖上漂泊了三天三夜,突圍后來到茅山地區。在十六旅參謀長張開荊的幫助下,母親跟隨聯絡人員過江,輾轉到達淮南,回到自己的部隊,與父親團聚。
1943年8月底,母親臨近生產,步行40多公里,來到盱眙新四軍黃花塘軍部醫院,生下了大女兒,這就是我。為紀念懷孕期間江南、江北地跑了幾千里路,歷盡千辛萬苦,她為我取名“千里”。
千里轉戰,母親不懼生死,甘于付出。1945年2月,母親調到蘇北寶應團衛生隊任保健干事,后擔任代理隊長。攻打寶應城時,她組織帶領“開刀組”,在前線施行急救手術,為搶救傷病員保存革命力量做出貢獻。
1946年初,母親再次要臨產了,為了不影響跟隨部隊行動,她使用催產素,提前半個月生下了第二個孩子、我的弟弟“建國”。生產10天后,她就隨部隊轉移,住到老百姓家里還幫老鄉干活,以致落下了腰腿痛的毛病。
次年1月,國民黨反動派向解放區大舉進攻,母親帶著我們隨家屬隊北撤山東。冬天大雪紛飛,國民黨追兵與我們的部隊僅差一天的路程,大家連走帶跑地加速轉移,幸虧有運輸員老肖叔叔幫忙,將我和弟弟放進兩個籮筐里,一頭一個挑著走,我們才沒有掉隊。
在艱苦的行軍路上,母親還經常幫助、照顧其他同志,為大家診療。在家屬隊伍中,有3個即將臨盆的女同志,母親雖然不是婦產科醫生,但為3人順利接生。到達沂蒙山區后,大家的生活才有所改善。這一年4月,上級派船來接家屬們回華東根據地,我們回到了蘇中。
1948年春,母親生下第三個孩子,取名“為民”。當時戰爭形勢十分緊張,為了不影響工作,她忍痛將為民送給老鄉幫助撫養。不幸的是,幾個月后為民染上了痢疾,因未能得到及時治療而夭折。

1973年秋,朱傳保和錢駿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母親歷任華東警十旅醫保干事、常州軍分區門診室室長、松江軍分區衛生隊副隊長。
1955年,母親響應黨的號召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工作,曾任松江縣人民醫院院長、南京市中華醫學會辦公室主任、淮陰地區衛生科副科長、蘇州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副院長等職,長期在醫療戰線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母親一貫勤儉持家,對子女的教育也十分嚴格。我們7個孩子——千里、建國、愛群、抗美、愛東、愛平、建民,在學校都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干得很出色,而且都是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1982年12月母親離休后,仍一如既往地關心黨和國家大事。她積極參加江蘇省委老干部局組織的學習,在政治、思想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
1993年,當得知自己身患肺癌后,母親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作斗爭,在癌癥晚期疼痛難忍的情況下,仍堅持口述歷史,為我們留下寶貴的革命歷史資料。
1994年7月4日0點40分,親愛的母親在江蘇南京與世長辭,享年72歲。
我們含淚寫下挽聯:
追求真理愛憎分明,救死扶傷為人民;
勤儉持家嚴育子女,言傳身教是慈母。
短短的30個字濃縮了母親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她把自己的一生交給了黨和人民,她在我們心中永遠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本文由錢駿子女根據錢駿自傳及錄音資料整理。執筆者朱千里退休前為空軍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編輯/貢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