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輪車又名手推獨輪車、羊角車等,由一個木質框架和一個輪子構成(如圖1),可由左右兩人扶持而推行,或操作熟練者一人推行。獨輪車的歷史悠久,它的前身據傳是三國時代蜀國丞相諸葛亮發明的一種運糧工具“木牛流馬”。北宋時期才有了“獨輪車”的叫法,畫家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也畫有獨輪車。
由于農村的田間道路比較窄,運輸農產品還需要用到手推獨輪車,獨輪車在現代農業生產中仍發揮著作用。
一、問題緣起
一次,我帶著學生下鄉研學,正趕上農民在田地里采收番薯,他們用手推獨輪車將番薯從田間小路運送到大路上,再用拖拉機運到菜市場售賣。
我發現,推著獨輪車行走也要講究技巧,尤其要始終保持車體平衡,但由于道路顛簸,再加上車上拉著物品,推起來很費力。當行進到寬路上后,如果能將獨輪車變成兩輪車,推著就方便多了,如圖2所示。于是,我產生了一個發明設想,改變現在獨輪車的結構,使其輪距可變,以適應不同寬度的道路。
二、設計思路
為了達到輪距可變的目的,需要設計一個可伸縮的機械結構,我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最后確定采用最簡單的平行四邊形結構。
我把平行四邊形畫在紙上,經過反復推敲,不斷論證,終于想到了符合設計要求的方案,其基本結構如圖3所示。圖中的紅色矩形代表車輪,車輪鑲嵌在車架的兩根較粗且相互平行的橫梁上。中間交叉的兩根連桿為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交點以軸相連),改變連桿相交的角度,即可改變兩根橫梁的間距,也就相當于改變了輪距。
圖中的五個藍色圓點均為軸,右邊上下兩個圓點為固定軸,左邊上下兩個圓點為滑動軸,橫梁上的白色矩形為滑槽,左邊的滑動軸可在滑槽內左右滑動。根據平行四邊形原理,當左邊兩個軸(藍色圓點)向左滑動時,輪距變窄;向右滑動時,輪距變寬。
那么,如何控制滑槽中的兩個軸左右移動呢?受汽車前輪轉向裝置的啟發,我又增加了拉桿、驅動拉桿的螺桿 和滑塊傳動裝置來解決這個難題。
三、結構原理
整個手推車結構如圖4所示。當使用者旋轉搖把時,滑塊(黃色矩形)在滑槽中左右移動,繼而帶動拉桿移動,拉桿再帶動兩根連桿的角度發生變化。由于連桿的兩端與橫梁之間是以軸(藍色圓點)相連,且AO軸、BO軸、CO軸、DO軸又在圓形滑槽中移動,可以使橫梁(手柄)展開或收縮,車輪的間距就會跟著發生變化,即實現了輪距可調。
四、制作與推廣
為了驗證我的設想,我準備制作一個實物模型。但由于該發明設計里有許多傳動裝置,部件之間也比較精密,制作有一定難度。好在學校里配備了3D打印機,我用123D Design軟件進行了建模設計,并用3D打印機制作了推車的各個部件,組裝成型。
經過調試,打印出來的裝置基本上符合預想。當順時針旋轉搖把時,車輪間距變小,兩個車輪向中間靠攏;當逆時針旋轉搖把時,車輪間距變大,兩個車輪向外分開,如圖5、圖6所示。
經過一系列設計、驗證、制作和調試,“可調輪距的農用手推車”就這樣誕生了,并獲得了實用新型專利,模型外觀如圖7所示。今后,我想推廣這個專利,為農民生產生活提供方便。
五、先進性及創新點
1.先進性: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發現目前未出現同類產品,該作品結構新穎、設計巧妙,緊貼生活需求,填補了市場空白,具有一定的先進性。
2.創新點:該作品操作方便,旋轉搖把便可改變車輪輪距,使手推車能夠行進在寬窄不一的道路上,方便農民在田間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