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用植物做過粘貼畫嗎?我們可以用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樹葉、樹枝、果實、種子等材料制作好看的粘貼畫。
你知道用蘆葦也可以作畫嗎?其實,用蘆葦作畫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蘆葦的特點
蘆葦屬于禾本科蘆葦屬,常生于濕地。
我國蘆葦分為日本葦、普通蘆葦、卡開蘆三種。它們從形態上最顯著的區別是株高的不同。日本葦最低,卡開蘆最高,普通蘆葦居中。日本葦分布在黑龍江省較高海拔的區域,卡開蘆多分布在南方,普通蘆葦分布最廣泛,在海拔較低的江、河、湖、澤及沿海一帶都有分布。
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對一片出土自浙江田螺山遺址的蘆葦席進行了鑒定,發現它距今約有7000年的歷史,也就是說,我國古人在7000年前就開始用蘆葦做席子了。
除了做席子,蘆葦渾身都是“寶”。蘆葦花序可以做掃帚、枕芯、保溫用品。葦桿纖維素含量高達40%~60%,可以用來編席、編簍、造紙等。蘆葦幼莖和嫩葉富含蛋白質、纖維素、維生素和礦物質、糖類,可作為牲畜的優良飼料。蘆根含淀粉、蛋白質和藥用成分,可熬糖、釀酒,制成中藥。
蘆葦的文化和生態價值
蘆葦在我國草本植物資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僅次于竹。除了生產、生活價值外,蘆葦還有重要的文化和生態價值。
歷史長河中有太多文人借蘆葦抒發思念、愛國等情感,留下了不朽的詩篇。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經·秦風》),其中的“蒹葭”就是指蘆葦,“風飄細雪落如米,索索蕭蕭蘆葦間”(唐朝白居易《南浦歲暮對酒送王十五歸京》),“關河萬里寂無煙,月明空照蘆葦”(宋朝曹豳《西河·和王潛齋韻》)。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以及相關研究的深入開展,蘆葦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也得到了證實。蘆葦的葉子可以凈化空氣,根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土壤有機質,根、莖、葉組合能起到凈化水質、吸收有害微量元素、降低土壤含鹽量的作用。
蘆葦畫的由來
唐宋時期,由“葦席編織”演化出了“葦編畫”。早期的葦編畫是將秋季收割的蘆葦經選料后,剪開、碾壓成條后進行編織,圖案多以水鄉漁村生活為主,也有書法、佛教符號、喜字等。清朝以后,民間藝人開始在葦條上著色,出現了立體效果,這種畫被稱為“葦編工藝畫”。
在近現代,由于工具的革新,尤其是電烙筆的出現,增加了葦編畫的顏色變化和層次感,逐漸形成了現今的蘆葦畫。
蘆葦畫具有耐腐蝕、易保存、創作題材廣、表現形式多、原材料分布廣等優點,可分為山水、人物、動物、植物等題材。現代蘆葦畫吸收了國畫、版畫、剪紙、浮雕等諸多藝術形式的表現手法,是民間傳統工藝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制作蘆葦畫
了解了這么多,你是不是已經躍躍欲試,想制作一幅蘆葦畫呢?
蘆葦畫的創作過程包括構思主題內容、制作和裝框。有蘆葦濕地的地方就能找到制作蘆葦畫的原材料。
當然,不是所有的蘆葦都適合做蘆葦畫。首先要挑選11月末至12月初收割的晚生蘆葦,又稱蔫葦,它更白、更韌、更耐燙。然后去皮、去節,將葦桿浸泡約5分鐘,使葦桿軟化、增加韌性。根據不同的制作內容選擇白色原料(多用于制作人物面部、花瓣)、暗色原料(多用于制作衣服、枝葉)或邊角碎料(多用于制作小型花草、葉子)。
用剪刀剪開蘆葦桿,將蘆葦片燙平。將電烙鐵燒熱,待溫度適中,在葦桿皮上進行碳化處理。熨燙時間越長,顏色越深;時間越短,顏色越淺。然后,用刀片把蘆葦片的內層刮掉,留下葦桿皮,再將蘆葦片的邊緣裁剪平齊,便于粘貼。
隨后,在紙上繪出圖案,將蘆葦片粘到有反印圖案的紙上,沿著圖案裁剪出蘆葦畫片,并根據圖案設計烙燙上色。如果要表現蘆葦畫中動物毛發的質地,可對蘆葦片進行剪毛處理。最后,用膠水將蘆葦畫片組合粘貼在畫布上,完成畫面布局和裝框。
蘆葦為人們提供生活用品、美好的生態環境和充滿詩意的文化享受。蘆葦畫傳承千年,無數匠人不斷進行技術革新,將精湛的技藝融入蘆葦畫創作中。2009年,蘆葦畫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