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盛大開幕。這一天也是中國傳統節氣“立春”之日。張藝謀領銜的導演團隊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作為開幕式的倒計時,不僅巧妙地呼應了今年是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式浪漫”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是我國傳統歷法——農歷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如何形成的?每個節氣又有哪些風俗文化?本期,小編將帶你領略中國節氣之美。
節氣的出現
節氣的出現,與我國古代的農耕生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古人根據季節和氣候變化來安排農事活動,而季節和氣候的變化均與太陽有關。
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確立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個節氣,經過不斷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以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的“二十四節氣”正式確立。
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寫入歷法,并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0°起,沿黃經每運行15°所經歷的時日被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共經歷二十四個節氣,每月兩個節氣。其中,每月的第一個節氣為“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節氣” 和“中氣”被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為方便記憶,人們編寫了一首“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不同的節氣反映不同的內容,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的是季節的變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反映的是氣溫的變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的變化,白露、寒露、霜降反映的是天氣現象,小滿、芒種是對農業生產活動的總結,驚蟄、清明反映的則是自然物候的變化。
節氣的功能
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節氣具有“計時”的功能。由于每兩個節氣之間相隔15天左右,古人能據此安排生產活動。比如:小滿時節麥粒逐漸飽滿,但尚未成熟,需要加強田間管理;芒種時節既要搶收麥類作物,又要播種谷黍類作物。
節氣也是古人安排婚喪嫁娶、上梁掘井等大事的“時間表”。一般這些活動會避開農忙、降水或極寒、極熱的時節。
此外,節氣可用來指導古人防災避疫。比如驚蟄時節天氣轉暖,各類昆蟲“驚而出走”。為了防范病蟲害,古人在這一時節常有清掃房屋或院落的習慣。
因為節氣在生產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產生了與之相關的節氣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比如在立春日吃春卷、嘗春餅,在冬至日吃餃子、舉行祭冬大典等。
接下來,就讓我們從春分、清明、立夏、夏至、立秋、寒露、冬至、大寒等不同節氣的風俗中,感受春、夏、秋、冬之美和四季的變化吧!
春
春分
古時春分又稱日中、日夜分,時間為每年3月21日左右,這時太陽到達黃經0°。春分日陽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晝夜幾乎相等,且正是北半球春季過半的時刻,所以被稱為“春分”。
俗話說:“春分到,蛋兒俏。”春分這天,民間有“立蛋”的風俗,即把一個新鮮雞蛋立在桌子上。有人認為,春分日雞蛋之所以能立起來,與此時地球地軸和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正好處于相對平衡狀態有關;也有人認為,只要找準了角度,任何一天都可以立穩雞蛋。不管其中原理如何,這種古老習俗其實是人們對春天來臨的一種慶祝。
農事諺語:二月驚蟄又春分,種樹施肥耕地深。
清明
清明的時間為每年4月4日至6日,是太陽到達黃經15°時的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傳統節日的日子。
清明節是紀念祖先的節日,在古代,清明節之前還有上巳節和寒食節。由于上巳、寒食、清明三個節日相近,彼此的習俗相互滲透、重疊,漸漸地不再有明顯的劃分,最終形成了現在的清明節。
掃墓是清明節的習俗之一,這一習俗來源于寒食節。公元732年,唐玄宗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節與清明節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
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裝有竹笛,被風一吹就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就是這么來的。
農事諺語:清明時節,麥長三節。
夏
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時間為每年5月5日左右,此時太陽到達黃經45°。
立夏意味著夏天即將開始。這之后氣溫會升高,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生長旺季。
在我國南方,流傳著“立夏稱人”的習俗。吃過午飯,人們掛起一桿大木秤,在秤鉤上懸掛凳子或竹筐,老人或小孩坐入其中。據說稱了體重后,老人或小孩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從而預防疾病。
立夏后,農事開始繁忙起來,人容易疲乏,為了補充體力,有的地方還有吃“立夏蛋”的習俗。
農事諺語: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無雨,碓頭無米。
夏至
每年6月21日或22日是夏至日,此時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這一天白晝最長,且越往北白晝越長。
“夏至三庚數頭伏。”古人認為,“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于地下的意思,“三伏天”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從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伏日。伏日的起止時間每年都不盡相同,大致是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我國北方有這樣一句俗語:“冬至餃子夏至面。”北方人在夏至日有吃面的習俗。例如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夏至宜多吃“苦”。凡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熱的作用,因此,夏至前后宜吃油麥菜、苦瓜等蔬菜。此外,夏季人體出汗較多,養生人士可以喝些帶苦味的飲品。
農事諺語:夏至楊梅滿山紅,小暑楊梅要出蟲。
秋
立秋
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時間通常在每年8月7日~9日之間。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意味著秋天開始,天氣轉涼。不過此時,我國很多地方仍處于炎熱的夏季,“秋老虎”的余威還在。甚至有不少年份立秋時熱,處暑時依然熱,所以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的說法。
立秋節氣,人們胃口大開,可以增加一點營養,以補償“苦夏”的損失,補的方法就是吃肉食,“以肉貼膘”,俗稱“貼秋膘”。
在浙江省的一些地方,還有在立秋日吃秋桃的習俗,吃完后把桃核留下,待到除夕時將其丟進火爐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可以驅除一年的瘟疫。
農事諺語: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
寒露
寒露的時間為每年10月8日或9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95°,我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秋季,南方地區氣溫持續下降。
寒露節氣正值農歷九月,此時菊花盛開,因此九月又稱菊月,登高賞菊成了這個時節的雅事。一些地區在這一天還有飲菊花酒的習俗。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釀制而成,也稱長壽酒,味道清涼甜美。
農事諺語:寒露時節人人忙,種麥摘花打豆場。
冬
冬至
每年12月22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270°時為冬至。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此時北半球的白晝最短,黑夜最長。
“冬至大如年”,在浙江省臺州市三門縣更是如此。三門縣每年冬至的重頭戲便是一場傳承了700多年的祭冬大典。
祭冬大典由冬至前一日的“取長流水”,冬至當日的禱告祈天、祭祖、演祝壽戲、行敬老禮、設老人宴及其他與之相關的民俗文化活動組成。節日當天,三門縣亭旁鎮楊家村楊氏家廟燈火通明、鑼鼓喧天,上下三村、四方六眷都會到場參加這場盛典。
2016年11月30日,“三門祭冬”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農事諺語:立冬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一冬晴。
大寒
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00°時即為大寒。過了大寒就將迎來暖春,新一年的季節循環又將開始。
大寒作為“二十四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預示著馬上就要過年了,人們為了迎接新年,在此期間要糊窗、除塵、洗浴等,其中最特別的習俗要屬“祭尾牙”。
在我國南方的一些地區,每逢農歷初二和十六,都要祭拜土地神,俗稱“做牙”或“做牙祭”。每年農歷二月二為“頭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現在俗稱的“打牙祭”就是由此而來,現代企業流行的“年會”亦是“尾牙祭”的遺俗。
農事諺語:大寒不寒,春分不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