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傳統的銀行理財產品退出了市場,取而代之的是凈值型理財產品。和傳統理財產品相比,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會出現波動,也不再保本。那么,投資者該怎么挑選呢?我們可以從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找到答案。
接下來我們就以上海銀行近期發行的一款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為例,看看究竟應該怎么看《產品說明書》。
業績比較基準
打算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人最關心的問題是產品的收益率。以前理財產品都有個預期收益率,這個收益率是投資者最看重的。隨著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如今理財產品會公布一個業績比較基準。
比如,上海銀行有一款產品,它的業績比較基準是4.00%~5.00%,這意味著根據銀行基于產品性質、投資策略、當前市場環境、過往經驗等因素的估算,該產品預計可實現最高年化5%、最低年化4%的收益率。
但這里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業績比較基準僅是估值,不代表產品的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率,因此不構成對產品收益率的承諾。投資者只可將業績比較基準作為參考,而非確定可實現的收益率。
投資期限
投資期限是指從開始投資到預先確定的投資回收日為止的期限。該產品的投資期限為633天,這意味著在這633天的時間內,除產品提前終止、產品不成立,或其他另有說明的情況外,投資者是不被允許提前部分或全額贖回該理財產品的。
一般來說,投資期限較長的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高于投資期限較短的產品,但同時,前者對投資者短期現金流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建議投資者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判斷、認購適合自身投資期限的理財產品。
此外,有些銀行理財產品無固定投資期限,在封閉期(一般為產品成立后的一段時間)過后,投資者即可在開放日的開放時間內提交贖回申請。這類產品更適合隨時有資金需求的人。
風險評級與投資范圍
除了要關心收益率外,我們還要關心理財產品的投資風險。
投資范圍中風險最高的是地方政府債和信用債,存在無法按期還本付息的風險,其他產品的風險都非常低。如果產品不投資于權益類市場,正常情況下,凈值的波動不大,虧損的概率較低。
理財產品的費用
一般銀行理財產品的申購費和贖回費均為0,銷售管理費率(年化)為0.35%,低于絕大多數的債券基金。
投資管理費率(年化)為0.50%,托管費率(年化)為0.02%,顯著低于類似的債券基金。
如果理財產品只收取固定的管理費、托管費和銷售管理費,它給銀行貢獻的利潤是非常低的。
為了獲得更高的收入,銀行還將收取超額業績報酬,也就是浮動資產投資管理費。產品浮動資產投資管理費收取的標準是,產品到期時,扣除固定費用后的年化收益率超過業績比較基準上限的部分,收取20%的業績提成。
假設產品到期時,扣除固定費用后,年化收益率僅為4.8%,沒有超過業績比較基準的上限5%,產品不收取浮動資產投資管理費,投資者最終到手的年化收益率就是4.8%。
如果實現的年化收益率是6%,超過了業績比較基準的上限,是要收取浮動資產投資管理費的,收取的比例是超過5%部分的20%,也就是1%的20%,即0.2%,這樣到手的收益率將從6%降低到5.8%。
這個產品的超額業績報酬提取比例還是非常低的,有的產品超額業績報酬計提比例高達80%,大部分的超額收益被機構賺走了,就不太合算了。
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一定要關注各種費用,費用越低,投資者可能獲得的收益越高。
理財產品發行機構
如今,許多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機構已不是銀行本身,而是其旗下理財子公司,甚至是其他銀行的理財子公司。這些子公司雖大多有銀行背書,但畢竟不是銀行,有點類似于基金公司,是一個獨立運作的實體。
由于理財子公司成立的時間不長,其品牌效應往往還取決于背后的銀行。隨著銀行理財產品的不斷發展與創新,未來肯定會有理財子公司脫穎而出,成為投資領域的知名品牌。
除以上5個關注點外,消費者也要掌握一定的金融常識,了解金融產品及服務內容,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樹立理性的投資觀念。如有不太明白的地方,也可以咨詢銀行的理財經理。